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這個階段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1927 ~ 1931年。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經濟開始崩潰的時期。首先是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土地革命的進步,工農民主政府的公有經濟和勞動人民的合作經濟的出現。這是壹種新型的經濟,“基本上排除了半殖民地因素和半封建因素”,並且(1)產生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和半社會主義成分,從而“創造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真正基礎”。(二)它從根本上反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是它的替代品。其次,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開始出現,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中的壟斷資本主義,是在掠奪和破壞國民經濟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和腐朽性;它積累的財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準備了物質基礎。因此,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解體的產物,是其標誌之壹。
2.1931-1937.這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進壹步崩潰的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開始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轉變的時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開始發展的時期。首先,日本帝國主義勢力占領了中國東北,確立了日本壟斷資本在占領區的直接統治,在經濟上實行半殖民地化。毛主席指出:“自從壹九三壹年九壹八年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來,中國就變成了壹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1)其次,革命根據地從1931年前就有了密切的聯系。1931年前臨時中央政府成立,頒布了壹系列統壹的經濟政策。革命根據地擴大了,有了相對固定的區域。土地革命逐步深化,公有經濟得到發展。最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區,1931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危機,大量工礦企業倒閉停工,農村急劇破產,外貿逆差迅速增加。由於蔣介石集團的賣國反民政策,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結合發展得非常嚴重。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主義在近幾年基本建立。
3.1937 ~ 1945.基本趨勢與上述時期相同。主要區別是整個國家被卷入戰時經濟,國民經濟遭受更嚴重的破壞。首先是日本占領的殖民經濟區的擴大,大部分被戰爭直接摧毀。日本帝國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直接統治和破壞達到頂峰,也是它被趕出中國的時期。其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區,四大家族利用國難和獨裁政權,通過掠奪發展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造成了自身統治的危機。這個經濟區域正在日益縮小。最後,新民主主義經濟及其地區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由於抗日戰爭,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壹些地區的經濟結構與以前有些不同(由於減租減息政策),這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準備了物質基礎。
4.1945 ~ 1949.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全面崩潰的時期,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勝利的時期。首先,美帝國主義想把中國變成它的專屬殖民地,企圖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取代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地位,激起全民族的反對,得到可恥的下場,被壹壹趕出中國大陸。其次,四大家族還竊取了人民抗戰勝利的果實,官僚資本主義達到頂峰,壟斷了壹切主要的經濟命脈,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準備了物質條件。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與反動統治的政治軍事危機相結合,相互促進,使工農業再生產無法進行。國家經濟陷入混亂,到處饑荒,人民無法繼續生活。同時,由於嚴重的經濟危機,四大家族的財政徹底崩潰,統治階級無法繼續統治。這種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的經濟制度最終走向了滅亡。同時,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新民主主義經濟區域正在擴大;由於黨的正確領導,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生產力迅速恢復和繁榮,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物質利益,贏得了他們的擁護。這樣,它就為自己的勝利準備了條件。隨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崩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中國已經具備了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開始。
第三個問題:
1.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國際法慣例,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應由中國人民政府取代。
2.優勢:(1)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第三世界迅速崛起,在聯合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開始改變世界事務由超級大國和西方國家決定的局面。(3)美國的霸權地位相對下降,操縱國際事務的能力減弱。
3.流程:1971 10年6月,第26屆聯大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壹切合法權利,包括其在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席位。
4.意義:表明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它改變了聯合國內部的政治力量平衡,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也有利於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美關系的改善
1.原因:是中美兩國的相同要求。(1)美國在與蘇聯的爭霸中處於守勢,想改善中美關系,增加對抗蘇聯的資本;美國經濟增長放緩,面臨西歐和日本的強大競爭;美國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遏制和孤立中國的政策宣告破產。(2)中國:隨著與蘇聯關系的惡化,中國需要應對來自蘇聯的威脅,美國在亞洲的戰略收縮不再是中國的主要威脅;中國需要提高國際地位,與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外交關系。解決中美之間由來已久的爭端,改善兩國關系,對於解決臺灣省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壹具有重要意義。
2.過程:(1)發出信號:尼克松上臺後,刻意改善對華關系,公開表示希望訪華,中國積極響應。⑵乒乓外交:1971 4月,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開啟了中美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⑶準備:1971基辛格7月秘密訪華,為尼克松訪華做準備。(4)總統訪華:尼克松訪華1972年2月,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美國承認臺灣省是中國的壹部分,承認壹個中國的原則,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5)正式建交:中美於1978年2月發表建交公報,明確了中美建交三項原則,即與臺灣省斷交、廢除條約、撤軍。1979 1中美正式建交。
3.影響:中美關系的改善是中國外交形勢轉變的關鍵,打開了日本外交的新局面,世界上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直接推動了中日建交,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美國通過緩和對華關系,達到了在亞洲戰略收縮的目的,改善了在美蘇爭霸中的不利地位。
4.阻礙中美關系進壹步發展的關鍵因素:臺灣省問題。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1)美國對華“過頂外交”震驚日本,日本想改變被動局面,先於美國與中國建交。(2)田中角榮積極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3)中國政府基於開放與和諧的立場,推動兩國邦交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