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的發展,“拆遷”二字出現,很多人因為拆遷補償實現了人生的階級飛躍。在全國各地的拆遷過程中,都出現了釘子戶,大部分釘子戶因為拆遷補償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而選擇了原地不動。鄭氏宗祠是不存在的,之所以能成為釘子戶,也只是因為鄭氏後人,牢記他們祖上教導的“再窮也不能賣祖業。”。
在外人看來,鄭的祠堂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是為家族的祖先或後代而建的。祠堂的存在供奉著祖宗牌位,記錄著這個大家庭過去的發展。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祠堂逐漸沒落,退出了歷史舞臺。即使有家有祠堂,也沒有過去的禮遇和尊重;人活在自己家裏,壹兩百年後,生活的痕跡會被徹底抹去。
鄭氏宗祠能被後人供奉和修繕,是壹件了不起的事情。祠堂雖有清代建築風格,但建於明代。據說鄭氏家族的祖先,甚至在宋代就已經來到深圳,在這裏生活、紮根、繁衍。
在古代,建造宗族祠堂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只有當家族發展到壹定程度,出現了壹些有錢或有勢的人,才有財力和號召力修建宗族祠堂。鄭氏家族的祖先能夠修復祠堂,並告誡後人要保護和修復,這也是祠堂能夠屹立六百多年的主要原因。
如今,鄭氏宗祠本身就是壹處文物。像壹位600歲的“老人”,見證了深圳的發展變化。它也經歷了壹場殘酷的戰爭,在戰爭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祠堂內有壹條文化長廊,描繪了老大永村的分布圖。通過這張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幾百年前這裏的土地面貌。當時的人們絕不會想到,幾百年後,祠堂所在的地方會變成寸土寸金的寶庫。
鄭氏宗祠既是壹個莊嚴肅穆的場所,也是鄭氏子孫日常休閑娛樂的場所。大壹點的阿姨爺爺會來這裏打麻將,喝茶聊天,小孩子也會來這裏玩。家族的祖先看到後代的幸福生活會很開心,很欣慰。
有後人保護,祠堂才能長存。鄭氏宗祠位於市中心的繁華地段。經過多年的規劃開發,這裏早已被高樓大廈包圍,充滿了現代生活氣息。祠堂古老的建築風格與現在的城市格格不入;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說,祠堂的存在阻礙了城市的發展,所以很多開發商把目光投向了這個祠堂。畢竟拆遷後建高樓能帶來更多利潤,所以不惜支付高額拆遷款。
祠堂,在外人看來無關緊要,對於鄭氏子孫來說,卻是他們自己的根。祖先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這是最後的證明。在我們的印象中,拆掉壹座祠堂是壹件非常不好的事情,更何況是壹座有著600多年悠久歷史的祠堂。
每當有開發商想出祠堂的點子,鄭的後人都會果斷拒絕。不管對方是誰,能給什麽樣的拆遷補償,這個事情都沒得商量。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那種霸氣的說辭,“誰拆祠堂誰買!”。
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鄭家後人是有這個實力的。對他們來說,祠堂是無價之寶,是家族文化的傳承,要從自己手中交給後代。這樣的文化寶庫,妳要拆,再多的錢也沒得商量。
《蝸牛》講的是鄭氏宗祠能保存得這麽好,足以說明鄭氏家族的繁榮昌盛,也可以看出鄭氏家族早就對後代有很好的教育。說實話,這還是挺讓人羨慕的。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這壹點的,祖上建的祠堂已經傳承和完善了。
我相信今天的獨戶家庭,可以追溯到100-200年,曾經是壹個龐大的家族。有窮人家,也有很多富人家,其中肯定有祠堂。在我們這壹代,能知根知底的人少之又少,更別說祠堂的保存和完善了。
從爺爺奶奶那裏得知,我家也是從遠方搬來的。至於根在哪裏,無從得知,雖然族中成功人士修建了家族祠堂,整合了族譜,免費發放給每壹個宗族。能給我最明顯的感受,就是人們對神仙沒有壹點敬意,除了老人,很少有人會當真。這是普遍的現狀。
鄭家祠堂的存在很特殊;只要祠堂存在壹天,人民就會團結壹心,凝聚力就很強。這位600歲的“老人”將繼續見證深圳和後人的發展,成為更高價值的文物。
看了鄭氏宗祠,各類“釘子戶”中最佩服的。妳覺得這座祠堂怎麽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