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考試要過“五關六將”,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具體標準。到了唐朝,除了檢驗武力值,還要看面值。在宋代,我們需要測試軍事戰略。到了清代,我們更註重武藝,拉硬弓、舞大刀、削石頭都是必修項目。騎射是每個朝代都會涉及的項目,帶弓射箭尤為重要。
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為什麽不呢?因為力量太大,不知道怎麽回頭。在古代武術中,開硬弓的力量是180斤以上(81kg),所以現代人可能連弓都開不了。
弓箭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王朝建立之前就有神話傳說,後羿射日。用現代的觀點來看,射下天上的太陽需要多大的力氣,也是神人,但也可以看出射箭需要神力的幫助。
另壹方面是因為歷代重文輕武,特別是宋朝,被其他國家打得落花流水。不過宋朝有個名將,箭術了得,讓人拍手稱快。這個人就是嶽飛。《宋史·嶽飛傳》中提到“嶽飛,字鞠鵬.....天生神力,無冠,弓三百斤,弩八石”,真的是憑實力。
弓箭手大多實力極強,是軍營中不可多得的大將。楊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壹位將軍,據說他能拉千斤弓,百發百中,百步穿楊,因為他的箭法極好,名聲在外。
李廣將軍壹箭穿石,薛將軍三箭穿天山,呂布開弓65,438+0,200斤,壹箭命中65,438+0,50步外的畫戟嫩枝。他們以自己的實力載入史冊,是不可多得的武將。
晉朝和清朝的武學制度比較嚴格,錄取也比較公平。每壹關都以射擊為主考,分為上中下三關。第壹級是:能持石弓(現71.6kg),射150步(230.4米)外的豎靶,中壹箭。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說法,三米外看不到頭,恐怖連箭靶在哪裏都看不到。中等:能拉八個桶弓(現在57.3kg),次等:能拉七個桶弓。金朝的行動促進了武術的發展。
清朝被滿族人征服,滿族人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更提倡騎射狩獵。清代武舉考試有四科:子弟考、鄉試、通考、宮考。弓須受8力(80公斤),10力(100公斤),12力(120公斤),弓須全開。可想而知,開弓需要多大的力氣。沒有壹技之長,永遠無法上位。
弓會三次滿,刀會前後舞動,石頭會落地,膝蓋或者胸口。好的弓是怎麽做出來的?中間有很多工序,原料的選擇也很重要。
因為力是互補的,所以古人開硬弓需要180斤以上的力。這說明弓的韌性很好,張力和拉力要控制好,防止容易變形。壹把好弓壹定要花很多心思。
在電視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壹些人在拉弓的時候,手上有玉指。其實拉手指相當於拉弓時的護具。如果用的強弓是75kg,如果是滿的,相當於妳手上舉了75kg的重物。鞠躬是壹項非常費力的工作,而且很容易切。玉指戴在拇指上鉤住琴弦。
好弓需要伯樂欣賞。根據不同的個人特點,弓箭手必須與弓的氣質相壹致,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很多人小時候在電視上看拉弓射箭都會被深深吸引。我自己偷偷做了木頭和膠線。可想而知,這弓可能壹拉就斷,也可能彈回不射。可見弓射箭也是壹項精細的技術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
由於戰爭的發展,武器也在進步,出現了弩。弩是弓箭的改進版本。弩的特點是射程短,耗時短,威力大。弓箭比弩威力大,耗時多,射程遠,各有千秋。說到弓箭,就不得不提彈弓。古語雲:“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專家學者認為,弓箭的原型是由彈弓改造而來。
大清帝國最終開放武學體系後,很明顯我們的武器無法與其他國家抗衡。冷兵器的威力也拉下了帷幕。武術始於唐朝,止於清朝1901。朝代沒了,武功也就完了?不,騎射精神壹直在延續,現在的體育競技精神就是對騎射精神最好的詮釋。
有許多體育比賽。射箭比賽不同於以往,力量是次要的,準確度是首要的,主要以幾環之內射中靶心來判斷優劣。既有男子比賽,也有女子比賽。
現代的弓需要更少的張力嗎?是的。古代人的臂力是驚人的。壹個精英射手可以拉開70公斤重的硬弓、滿弓和箭。威力不可小覷。
現代社會壹般競技活動,拉弓最低18斤,也就是10kg,主要是為了娛樂和安全。而且古代的弓主要側重於殺傷力,應用到戰場上就會滿弓,沒有力量就開不了弓。
射箭需要力量,但也需要好的姿勢。初學者首先要學會正確的鞠躬和站姿,這樣可以節省壹些精力。鞠躬涉及臂力、前後力,也需要不斷的訓練和堅持。
拉弓需要的力量不僅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文化的輸出,力量也是壹種符號。比如西楚霸王項羽,強拔江山,勵精圖治。實力也可以是壹種美,比如春秋時期的摔鍋時尚。力量也可以是壹種技能,比如在大街上打碎壹個街頭藝人胸口的大石頭。
雖然社會已經進入科技時代,冷兵器已經成為過去,但是騎射精神還在延續。以壹種更方便的方式,射箭已經成為奧運會項目之壹。
在學習弓箭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感嘆祖先的智慧和力量,也很佩服他們。我們祖先的智慧將造福後代。那時候有很多能工巧匠,時代英雄,美與力並存才能在時代的長河中傳承。
弓箭文化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壹筆,是壹項具有拼搏和競爭精神的運動,同時也具有“美”、“勇”、“仁”的優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