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現代企業文化,民族特色,現代文明,個性特征
現代企業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企業文化的競爭。提高中國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競爭力,必須建設中國現代企業文化。我國現代企業文化建設應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
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融合
中國現代企業文化首先應該體現中華民族的特點。優秀的企業文化總是在文化民族性和時代性相統壹的基礎上,吸收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業文化是亞文化,必須植根於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壹個巨大的寶庫,其中蘊含著豐富而有規律的管理思想。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可以與市場經濟兼容,而且可以成為現代企業文化的深厚基礎,使我們的企業表現出突出的中國特色,即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傳統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中國代代相傳的物質、制度、思想和文化的總和。狹義上是包括風俗習慣、心理、道德、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在內的思想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兵家、道家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所倡導的經營理念、戰略思維、管理原則在很多方面是壹致的。儒家尊仁重德,法家重賞重罰,兵家重謀略,道家無為,這些都可以為現代企業的管理提供借鑒。比如儒家的仁、善、忠、敬等思想與現代企業發展的精神是壹致的,可以引導企業家和從業者更好地做事,愛崗敬業,凝聚企業的向心力。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歷史需要並將造就壹批具有“國學”風範的現代企業家。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先生在北京光華德魯克研究會的開幕致辭中說:“管理者不能依賴進口。即使出臺,也只是權宜之計,不能大量出臺。中國的管理者應該由中國自己來培養。他們深深植根於中國的文化,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只有中國人才能建設中國。”
培育我國現代企業文化的最深厚基礎是我們的傳統民族文化。我們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養料,吸收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從六個方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文化:
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以人為本是對我國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中國的現代企業制度應該吸收儒家文化傳統,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員工。重視人際情感溝通和情感管理成為企業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現。
樹立合作競爭的“雙贏”競爭理念。市場經濟既是競爭經濟,也是合作經濟,即合作競爭實現“雙贏”。“雙贏”模式是對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實踐證明,和諧與競爭的統壹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中國現代企業應繼承和發展中國的“和”文化,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樹立“雙贏”的競爭理念。
發揚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中華民族歷來具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在古老的《易經》中,有“天道康健,君子自強不息”“日新則日新,日新則日新”等有價值的諺語,是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將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增強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個組織蓬勃發展。
恪守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壹種信任經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提倡“仁義禮智信”作為做人的基本原則。培育中國現代企業精神,要充分發揮和利用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傳統,把誠信作為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貫穿始終。
強化敬業音樂組的團隊意識。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壹個顯著區別是特別強調群體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建設中國現代企業文化,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中強調集體犧牲、艱苦奮鬥、敬業精神的集體主義道德,強化尊工愛樂的團隊意識,營造壹種* * *壹致的價值理念,充分發揮企業的集體主義精神。
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要發揚中國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傳統美德,把現代企業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振興聯系起來。
歷史性與現代性的統壹
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必須融入現代意識和市場經濟意識。中國現代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借鑒西方先進企業文化,體現現代文明成果。企業文化本身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西方國家出現的壹種新的管理思潮,是壹種新的管理科學理論。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的企業文化已成為培育我國企業文化的重要途徑。人文精神、科學理性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人權、法治、市場經濟等。,是全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和最重要的基本觀念,是社會進步和現代化最重要的標誌和保證。要以開放的心態,大膽地把西方企業文化中優秀的東西拿來為我所用,“本土化”。同時,每個西方國家的企業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美國企業重視創新,日本企業強調團隊精神。在新時代,個人創新精神是知識經濟的迫切需要,團隊精神是企業作為高效官僚組織的內在要求。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許多家庭的優勢,把個人創新精神和團隊精神結合起來。建設企業文化本質上是壹個文化選擇、文化組合和文化重構的創造性過程。由於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企業的管理理念也存在壹些差異。比如英美的企業強調“理性”管理,註重規章制度、管理組織結構、契約、個人鬥爭和競爭的作用。而東方企業則更強調“人性”的管理,如人際關系、資歷、群體意識、忠誠與合作等功能。在理性還是情感的問題上,英美企業管理和東亞企業管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企業管理模式。這些都是值得中國企業學習借鑒的。
在現代企業文化建設中,在借鑒西方先進企業文化的同時,也要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彌補中國傳統文化中缺失的基本價值觀和理念。中國傳統的等級制度、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和傳統的計劃經濟使企業缺乏服務意識;官本位傾向和論資排輩觀念影響了人才的成長;法治精神的缺失和重言傳身教給企業制度文化建設帶來困難;復雜的人際關系增加了組織的內耗;求穩怕亂的思想影響了企業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的發展;片面的群體觀念影響個體智力的發展;平均主義的分配模式削弱了企業的人才激勵機制。當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應特別強調法治精神,因為重“人治”輕“法治”的觀念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依法治企”,“加強制度建設”,追求科學管理,這就必然要求企業從習慣性的“人治”向現代科學的“法治”轉變。管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強調“法治”並不意味著否定企業家和管理者的個人素質、管理能力和知識經驗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關鍵是要處理好“人治”和“法治”的關系,把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