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夏至的4種傳統食物1、粽子
西北地區會在夏至當天吃粽子,並且會取菊用灰來防止小麥受蟲害。夏至到來,陽氣壹天天萎縮,陰氣壹天天生長,這個時候要送走舊的陽氣,粽子裏的糯米、紅棗,從中醫角度來看是象征陽的東西,人們把它們包起來吃下去,就是和陽的季節告別的意思。“吃粽子,最早是壹種儀式性的吃。”
2、涼面
山東各地在夏至的這壹天裏是要吃涼面條的,也就是過水面,用麥稭編壹個精致的小笊籬,在湯水中壹次壹次的往嘴裏撈面吃,對於小孩子來說已經不只是吃飯了,更是壹種遊戲,充滿了樂趣。
3、面條
“冬至餃子夏至面。”這句俗話說的是老北京另壹民俗。因為地處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主要農作物是麥子,在新麥收獲之時,人們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慶豐收的最好方式。吃面條不但營養豐富能滿足人們的口腹需求,而且吃著巧手制出的眾多樣式的面條,還能給生活帶來多樣的樂趣。
4、圓糊醮
以前的時代裏人不分貧富都在夏至日的時候祭其祖,俗稱“做夏至”,祭祀祖宗除了要壹些常規的貢品之外,還會特別加上壹盤的薄絲餅。夏收完畢,新麥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嘗新的習俗,也有人用麥粉調糊糊,攤成薄餅烤熟食用。
“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以前很多的農戶會將做好的醮坨用竹簽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並且燃燒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豐收。因此浙江紹興依然有夏至吃圓糊醮的習慣。
二、4個地區的夏至傳統食物1、北京夏至要吃面
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壹到夏至就可以開始大吃生菜、涼面了,吃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幫助降火開胃,促進食欲,但是又不至於會因為過於寒涼而損害身體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將近的時候,涼面等食物就開始大賣了。
2、江蘇無錫夏至吃餛燉
江蘇無錫的人在夏至這壹天,早餐會吃麥粥,然後午餐吃餛燉,有“混沌和合”的意思。民間還有吃了餛燉之後為孩子量體重,希望孩子體重增加,身體健康的習俗。
3、浙江紹興夏至吃圓糊醮
以前的時代裏人不分貧富都在夏至日的時候祭其祖,俗稱“做夏至”,祭祀祖宗除了要壹些常規的貢品之外,還會特別加上壹盤的薄絲餅。夏收完畢,新麥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嘗新的習俗,也有人用麥粉調糊糊,攤成薄餅烤熟食用。
“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以前很多的農戶會將做好的醮坨用竹簽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並且燃燒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豐收。因此浙江紹興依然有夏至吃圓糊醮的習慣。
4、嶺南夏至吃狗肉
狗肉在民間來說壹直都是滋補的佳品,而嶺南地區更有夏至吃狗肉的習慣,“吃了夏至狗,西風繞場走”,也就是說夏至這壹天吃了狗肉的話,身體就會強壯到足以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了,身體更加的健康。
除了吃狗肉之外,還有吃荔枝的習慣,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都非常喜歡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兩者合吃不熱。但是哈秀小編在這裏提醒壹句,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吃狗肉行為不應該推崇。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癥,也就是“荔枝病”,因此壹定要適量。
夏至的習俗夏至“忌雨”的習俗
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就是壹種氣候期盼。古時農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為頭時(前三天)、二時(中間五天)和末時(後七天),農人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和“時末打雷下雨”(《清嘉錄》)。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反映了古代農民“靠天吃飯”的無奈處境,因為夏至半個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對農作物生長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臺票過後,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作物開始需要水分了,所以農家都盼望分龍日(即農歷五月二十日)以後,老天能及時下雨。至今,我國許多農村還流傳著這樣的氣象諺語:“二十分龍二十壹雨,石頭縫裏都是米。夏天前後,也是農忙之時,北方收麥、打場、收糧,南方則種稻插秧,至於捕魚活動,在各地都很活躍。
夏至防疰夏
“疰夏”是壹種季節性病癥,主要源於天氣預報的暑熱和體質的虛弱。古人預防疰夏壹般也分兩個階段,第壹階段從“立夏”開始,這壹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天開始,有關“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壹些“吃”的風俗,近人胡樸安在《儀征歲時記》中記載道:“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浙江金華地區夏至有祭田公、田婆之俗
在夏至節,浙江金華地區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農業豐收。為防止害蟲發生夏至節。夏至***十五天,其中上時三天,二時五天,末時七天,此時最怕下雨。而在多旱的北方則流行求雨風俗,主要有京師求雨、龍燈求雨等,祈求風調雨順。但是,當雨水過多以後,人們又利用巫術止雨,如民間剪紙中的掃天婆就是止雨巫術。有些地方把本來是巫術替身的掃晴娘也奉為止雨求晴之神。過去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還多祭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因為民間供奉他為水神,以祈求風調雨順。天旱了,請二郎神降雨;雨多了,請二郎神放晴。其時還有許多禁忌。
下壹頁查看>>>各地夏至節日傳統習俗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