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文化創新的政治術語

傳統文化創新的政治術語

第壹,堅持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總書記在闡述面向未來、應對挑戰的八個方面要求時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全黨必須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刻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認同。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使用“文化自信”壹詞。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2014,10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2014 12.20,他在訪問澳門大學時,再次強調文化自信,指出“文明史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我們有完整的文化。樹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今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他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歸根結底還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總書記提出把文化自信作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後的第四種自信,把作為前三種自信基礎的文化自信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意義深遠;這也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日趨成熟,為我們的自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自信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壹個政黨和人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和信仰。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中國的道路來自基於歷史的發展進步,中國的方案來自本土的實踐成就,中國的文化來自古為今用的文化傳承,中國的精神來自源遠流長的精神抱負。堅持文化自信來自於源遠流長的民族記憶和中國智慧,來自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這也將使我們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堅定。

第二,文化自信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

壹部人類社會發展史不僅是人類生活再生產和財富創造的物質文明史,也是人類文化積累和文明傳承的精神文明史。人類社會的每壹次飛躍,人類文明的每壹次升華,都鐫刻著文化進步的烙印。社會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壹種全新的文化現象。鄧小平同誌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在於它的文化和科學技術水平要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更先進。這樣才稱得上是社會主義,才稱得上是先進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文化是有別於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文化形態,是社會主義社會文化的主流和主旋律,它體現社會主義社會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反映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並積極反作用於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它的靈魂和精髓是馬克思主義。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文化包括三個方面:壹是馬克思主義(包括毛澤東思想等。);第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第三是民族主義,也就是愛國主義。

中國文化蘊含著實現中國夢的中國精神,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有民族文化自信,用理想信念凝聚國家意誌,用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讓中國文化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最大的思想公約數,成為引領和容納各族人民的文化血脈和精神家園。只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國文化,堅定自覺地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很好地理解和堅持當代中國的發展特點和道路,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自信是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沒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難以支撐,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進壹步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廣闊。文化自信滲透在“三個自信”中,文化可以滲透到人類所有的活動和方面,無處不在,無時不刻。它不像道路、理論、制度自信那樣有特定的存在空間。比如,道路自信關乎路徑,理論自信關乎行動指南,制度自信關乎行為準則。文化自信不僅滲透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而且存在於人類的壹切活動和方面,因此文化自信的影響更為廣泛。文化自信更深。內化於內心的文化自信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文化是人們活動中的基因,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壹旦內化於心,就是穩定的,長期的。文化自信壹旦建立,這種影響不僅是深刻的,而且是長期的。

有了這種文化自信,我們就有信心打造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走出去,支撐經濟實力。總書記指出,所有黨員都必須牢記,我們要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主義。歷史沒有盡頭,也不可能終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不好,取決於事實和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那些戴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中國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探索更好的社會制度提供中國方案。

第三,文化自信是我們堅定不移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立黨立國的根本。

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失去方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個根本問題上,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定不移。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它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也為先進文化的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成為指導中國文化前進的根本指針。由於馬克思主義,中國文化被註入了先進的思想內涵,中國人民獲得了科學而銳利的思想武器,極大地解放了他們的思想和精神。正如毛澤東同誌所說:“自從中國人民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民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變成了主動。”我們現在說“祖宗”不能丟,這是歷史的結論,也是現實的必然。

我們說中國的成功在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這就包括和中國的文化相結合,才能產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和生命力。中國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革命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在壹定程度上是“沿著馬克思的理論道路”從社會主義的歷史高度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揚棄。這仍然是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途徑和方向。站在中國和平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起點上,我們堅持和倡導文化自信,就是要對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文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保持自信。

長期的歷史實踐證明,推動理論創新的動力源泉既來自人民實踐,也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在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毛澤東同誌率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壹根本命題,並賦予其“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深刻內涵。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壹和良性互動中,建設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我們絕不能低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價值。總書記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明確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發展道路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很清楚,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顯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國文化的沃土,反映了中國人民的願望,適應了中國和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它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在新形勢下,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引領文化建設,才能分清主流與支流,分清先進與落後,劃清正反界限,有效引導各種社會思潮,抵禦腐朽文化的影響,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

第四,文化自信,就是以禮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家園。

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證明,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宏觀上看,黨的歷史的主題是民族復興,主線是勝利進步,主流是成功,本質是為了人民。今天,我們之所以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因為我們黨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攻堅克難的勇氣,是因為我們黨沒有拋棄過時的道路,“祖宗”理論和原有制度,中華文化之根,不忘初心。縱觀世界政黨史,凡是被丟棄的,都學到了很多。在這壹點上,我們應該保持清醒和自信。在創造巨大物質文明財富的今天,我們要下大力氣補齊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短板,下大力氣補齊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短板在國家綜合實力特別是國家硬實力之後,我們必須堅持文化自信,開啟當代中國精神文化尋根之旅,弘揚中華文化,建設精神家園。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認同,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僅創造了歷史的輝煌,在當代依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芒。羅素曾說:“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壹些東西,是現代世界所急需的。”“如果能讓全世界都享受到,地球上肯定會有比現在更多的幸福和安寧。”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東方文明的大廈,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世界所公認。自古以來,中國元素就是世界許多地方的重要文化元素之壹。雖然慘淡了近百年,但今天,我們繼承創新,走出陰影,昂首闊步。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中國文化美麗,中華民族文化造福世界文明。當然,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絕不是回到過去守舊復古,而是要在新的實踐基礎上不斷創造新的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傳統文化中確實有壹些糟粕需要丟棄。對待傳統文化,要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要求,科學梳理、精心提煉,深入挖掘、提煉其有益的思想價值,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成為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我們講文化自覺和自信,這是壹種無窮的力量。尤其是在當今向世界推廣中國文化的時候,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必將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起到巨大作用。文化自覺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史的積極擔當;文化自信是指我們對理想、信念、理論和優秀傳統有壹種發自內心的尊重、信任和珍惜,對我們核心價值體系的威信和魅力充滿依賴的信念、堅持和虔誠。

五、文化自信是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書寫中國方案的現實精神力量。

第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具有文化的壹般屬性,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和民族風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含三層含義:作為文化,它具有文化的壹般屬性,遵循文化發展的壹般規律;它是壹種社會主義文化,具有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征;它是壹種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具有中華民族的風格和特點。從本質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反映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趨勢的新文化。它的產生和形成是基於當代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的創新實踐。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時期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文化創造,是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是人類文化的最新高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顯著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 *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我們應該堅持弘揚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旗幟,在不斷進行文化創新的同時不斷增強精神力量,為實現“兩個壹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當前,在實踐中堅持文化自信,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意義重大。從國內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化,不僅激發了社會活力,也帶來了社會價值觀的深刻變化。人們思想和行為的自主性、選擇性、差異性日益增強,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多元文化的難度加大。從國際上看,文化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因素,全球意識形態和文化相互激蕩,意識形態滲透和反滲透的鬥爭將長期存在。劉運山同誌指出:“新時期我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和道路,文化綱領和政策的制定,都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道路,以及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確保文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更好推動文化發展繁榮,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強大輿論支持和良好文化條件。”

第二,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是我們文化發展的優勢,應該倍加珍惜和自信。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中,我們黨領導的各族人民創造了鮮明獨特的革命文化。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壹星精神,再到載人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以及西藏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老西藏精神”和“兩路”精神,這些具有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實現中華文化的再生與重建,為我們所弘揚。現在有些人以所謂重估的名義搞歷史虛無主義,認為革命文化是“過去式”。今天談革命文化是沒有意義的。他們隨意拿歷史開玩笑,消解紅色經典,對英雄和歷史人物進行顛覆性評價。這是對歷史的歪曲,是對文化的褻瀆。應該看到,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凝結和升華,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偉大創造精神的生動體現。無論現在還是未來,革命文化都是激勵我們不懈努力的強大精神力量,值得我們驕傲和自信。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用好黨領導人民創造的豐富革命文化資源,使之深深融入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匯聚新的精神力量。

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的從容,才能鼓起進取的勇氣,才能煥發出創新創造的活力。中華民族以文化自信著稱。正是因為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才在漫長的歷史中保持了自我,吸收了外來,形成了獨特而燦爛的中華文明。任何國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傳統和固有的根源。放棄傳統和基礎,就等於切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失去了文化特色。對於今天的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豐富的革命文化是我們的文化之本,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立足的錨。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並盡壹切可能促進它,以造福於當代和後代。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體現了中國人壹如既往的文化自信。同誌告誡我們:“中國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能堅持自信。既然我們的發展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基礎,就應該堅持自信。只有堅持自信,才能進壹步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上一篇:傳統便利店的弊端
  • 下一篇:傳統百貨向年輕人靠攏 是誰將“三坑”經濟推向大眾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