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傳統,有利於啟蒙現代人學會內在約束和限制自我中心的擴張,使人對自我的把握真正成熟完善;此外,它還可能啟發現代人限制和約束自己對自然的占有。
子曰:“寒則知松柏衰。”意思是只有在隆冬,所有的樹都枯萎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松柏的性格,直到最後。通過比喻,這句話可以揭示多層次的含義:壹是指君子和小人的區分,只有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中才能顯現出來,這是對人的道德考驗;二是指對文化生活的考慮。就壹個民族的文化而言,也是“渡海,顯英雄本色”(郭沫若的話)。人們常說人生是壹個大舞臺,每個人都要在這壹生中扮演壹定的角色,在人生的終點有壹張臉。我覺得人生更像壹個大考場。每個人壹生都要交壹份最後的答卷,有點個性,有點味道。小紳士平時很難見到。他們也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交警執勤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是紅燈停,綠燈行,沒什麽區別。孟子說“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時候,在沒有機會考驗,尤其是生死考驗的情況下,很難區分壹個人的風格和品味。但在某些緊要關頭,情況並非如此。比如有人落水了,救不救?我發現了壹大筆錢。是為了大眾還是為了自己?在敵人的刑場上,是舍生取義還是茍且偷生?去哪裏?這些對與錯的選擇,直接決定了人格的高低和境界的劃分。是沈淪還是拯救,取決於壹個念頭。就是在這個時刻,沒有妥協的余地,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境界如何,可以判定為無。這是對人的真正考驗。能否交出壹份合格的答卷,是每壹個在場的人無法回避的選擇。人生重要的事就是這樣,對人的壹生也是如此。人不能壹次只看壹件事。所謂“馬權遠識,人見人久。”毛澤東說:壹個人做壹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壹輩子做好事而不做壞事。人們壹生都在努力趕上考試。自晚清以來,東西方文化的相遇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傳統。西方列強用強大的海軍力量狂轟濫炸打開國門後,我們的傳統文化在西方的強大壓力下搖搖欲墜,產生了所謂“三千年不遇的大變局”,壹時間“儒家思想淡漠,無法收拾”。這種前所未有的歷史局面,讓中國人徹底喪失了文化自信。在現代性語境中,中國文化壹度被視為愚昧、落後和不文明的象征。於是,“全盤西化”成為主流文化話語,“中國不如人”,“月亮是外國圓”。文化失敗和挫折導致的文化自卑和文化焦慮,阻礙了我們對本土文化價值的正確判斷。在啟蒙情結的支配下,中國的傳統價值被嚴重遮蔽和貶低。“打倒孔家店”已經成為壹個時代的口號和象征,其虛無主義已經滲透到整個文化圈。總之,中國文化註定在啟蒙的狂飆突進中滅亡。
問題是,我們能據此判斷中國文化的命運嗎?等壹下!“風景要長,要醒目。”對於壹個民族來說,其文化傳統具有生命的意義。文化就是生活,傳統就是我們。“傳”是文化基因在時間上的延續(復制和再現),而“統”是文化原型在空間上的包容(認同和選擇)。在後現代語境中,文化相對主義取代了文化進化論,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傳統不再被安排在進化論的框架中,而成為平等的權利,各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換句話說,它們不再歸因於發展程度的差異,而是被視為類型的劃分。在這種新的語境下,中國文化傳統的價值被重新審視和評價。在尺度感上,對文化傳統抱著敬畏和同情的態度,並不是復古主義的“烏托邦”,只是從文化源頭上尋找壹個參照和判斷的尺度。沒有人會天真地認為孔子所說的壹切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完整、絕對意義上的再現和重復,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積極的價值和意義。確切地說,“起源”是“目標”。就啟蒙而言,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傳統,有利於啟蒙現代人學會內在約束和限制自我中心的膨脹,使人對自我的把握真正成熟和完善;此外,它還可能啟發現代人限制和約束自己對自然的占有。啟蒙的意義是永恒的,它將永遠伴隨著現代人,成為壹種不能也不應該被遺忘的文化資源,即使被遺忘,也會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再次被喚醒。這就是智慧的永恒魅力。應該承認,中國文化的上述意義都是“後現代”的。如果說與西方文化還有壹段民族距離,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這種意義的發展,那麽它對我們來說就是壹種本土化的資源,更方便被“激活”,從而更容易得到實質性的認同。羅素曾在《中國之問》中說:“西方文化的優勢是科學,而中國文化的優勢是健全的人生觀。”不得不說,這體現了西方有識之士的文化清醒。我想問,在證明的普遍信念失效之後,還有什麽比“健全的人生觀”更有啟發性和拯救性的呢?海德格爾很欣賞老子“功成身退是天道”的說法。需要註意的是,老子的話和西方人所說的“理性狡猾”是不壹樣的,因為“狡猾”畢竟隱含著目的,而中國的智慧則是純粹的自然和漫不經心,從來不為天道想象壹個目的。海德格爾在壹首題為《思考》的詩中說:“把真理講清楚。住在房子裏很尷尬。“這正是老子說的。所以,熊偉先生感嘆:“老子和海德格爾相隔兩千年,但思考的人為了打破詩人的孤獨,不得不去翻譯和閱讀難以捉摸的中文,這沒關系。" !"但回過頭來看,這並不奇怪。人在思考存在的時候,彼此心中就不會再有怨恨和隔閡,就能跨越時空的鴻溝,成為靈魂伴侶!就海德格爾而言,後現代維度超越現代性無疑是不可或缺的條件。這真是應了那句老話:“笑到最後的人笑得最好”。對於壹個民族的文化來說,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