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文化孝經讀後感

傳統文化孝經讀後感

 孝經是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的壹步著作,下面請看我帶來的傳統文化孝經讀後感!

傳統文化孝經讀後感1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壹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壹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於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

 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於"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壹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壹年就可以了。

 無論三年,還是壹年,這顯然是壹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後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說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壹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壹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對於今天來說,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傳統文化孝經讀後感2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壹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壹。《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壹部著作。《孝經》壹***有十八章,每壹章都是經典。第壹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壹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麽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麽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系。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麽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系,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系,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麽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壹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壹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壹個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層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壹定要照著去做,因為這些話對我們多多少少都是有好處的。所謂“孝順”,並不是必須順從。孔夫子在《孝經》中告訴我們:孝,不是做樣子,而是發自內心的對長輩真摯的感情,不是盲目聽從,而是在長輩有所失誤的時候,也能提出適當的建議,不是只孝敬家裏的長輩,而是愛己及人,愛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能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溫暖人間,和諧統壹。

 百善孝為先,所以我們無論處在什麽環境下,都要記得關心自己的親友,多為父母做壹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對自己的親戚及新老朋友多點問候,多點聯系,即使是遠在異鄉的他們,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同時也使彼此間關愛與溫情傳得更遠,使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子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去關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們年老體衰的時候,去哭泣去後悔。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

 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國中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華人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壹。

傳統文化孝經讀後感3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感毀傷,孝之始也。”孝的發端是不忍之心。當妳傷害了別人,妳的媽媽為此而蒙羞。如果妳想到了這壹點,就不會傷害別人,而雙方父母都會開心。

 壹棵茂盛的樹,為何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好比我們人壹樣為何學業有成、家財萬貫。為何有這樣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輩輩積德呀!若是我們只愛小不敬老,花兒、果實遲早有壹天會枯萎的,家族也會墮落。

 “孝”五千年壹脈相承,無論中國如何變化,始終註定孝是中華民族愛的結晶,始終註定要孝養父母,當“樹欲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可要終身遺憾了。

 當妳看歲月痕跡不停出現在父母額頭上。妳會想我會怎麽對父母,我要帶父母去哪裏玩,哪裏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們咬都咬不動,走都走不動。他們不要什麽,他們需要的是寂寞時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問候。

 自古以來出孝子,而當今社會有多少在死前也見不到子女壹面。枝葉繁盛的樹木,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連動物尚且懂得知恩圖報,怎麽人就糊塗了呢?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現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個人主義的享樂和安逸。趕快為父母盡壹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華衣,數以萬計的金錢珍貴的多。

 世事滄桑,歲月流失,用愛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親樂章吧!讓洪亮的歌聲在廣闊的天地間徘徊!

  • 上一篇:企業公***衛生應急管理制度
  • 下一篇:體育分為那幾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