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可以預見到21世紀後期,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將是空前的。由於世界經濟壹體化的趨勢和人類文明發展的迫切需要,這種影響遠比壹千年前的唐朝深遠,演變為人類的第二次文藝復興。
第壹,中國的時間文化和西方的空間文化是美麗對稱的。
要想看透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首先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性質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她會在哪些方面推動人類進步,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文化,文化多樣性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就文化的性質而言,從根本上說,對人類生活影響最大的有兩種文化:壹種是空間文化,壹種是時間文化。前者主要以源於古希臘羅馬的西方文化為代表,後者主要以黃河、長江流域誕生的中國文化為代表。其他文化介於兩者之間。
時間和空間是壹切事物的兩個基本屬性。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是統壹不可分的。但是時間和空間是兩個分開獨立的方面。人在面對世界時,不可能做到時間和空間並重,而必須做出選擇:或者以空間為標準,從空間的角度來看待時間和萬物的存在;或者以時間為標準,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待空間和萬物的存在。這兩種態度和做法有著不同的意義和價值,對人類都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之所以會有這兩種選擇,是因為人的思維和感知在同壹時間只能有壹個註意中心。因此,在處理外在事物時,不是空間就是時間是主要的,這兩種做法只能分開進行,而不能在同壹個過程中進行。
人類文化就是這樣被分成兩大源頭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傾向於關註時間,而西方文化的主流傾向於關註空間。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發展,形成了兩種不同卻又美麗對稱的文化形態。
中西文化不同的時空選擇,可以用這兩種文化主流的所有表現來解釋。妳只能在這裏選擇妳想要的。
西方:古希臘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根本只討論空間問題,不討論時間問題。大多以水、氣、土等壹些有形的物理實體作為宇宙的起源。德謨克裏特斯的原子論最具代表性,對後世影響最大。這種宇宙觀顯然是以空間為基礎的。在科學上,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被公認為西方科學思想的源頭,其公理演繹的邏輯思維形式壹直影響著西方學術的發展。現代西方科學最大的成就是對物質結構的研究,把追溯壹切事物和現象的物質實體根源作為科學探索的終極目標。在藝術創作上,西方古典繪畫、舞蹈、雕塑、建築等。給人以形體美和空間規則之美的精神享受,散發著陽剛之氣。在宗教上,基督教所崇拜的神創造了自身之外的萬物和人。上帝和他的創造屬於空間對立關系。等壹下。
中國:中國古代的學問是從觀象、授時開始的,很早就形成了“以時為正”的觀念。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主要是萬物從無到有的進化過程。老子“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的論斷和周易“易有太極,即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的說法,顯然是從時間過程上表現宇宙的。中國學問(包括科學)的源頭是《周易》,而《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六十四言揭示了自然和社會人事的時間和歷史規律。王弼:“蔔卦的人,也是時變的人。”(《易經》)是對的。《周易》的核心思想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與時俱進”(損卦易文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中庸)儒家奉行的“中道”也是以時為正。在美學上,中國各種傳統藝術都以“氣韻生動”為靈魂。“氣韻生動”表現的是生活節奏、音樂、時間流動的美,屬於女性美。在宗教方面,道教追求長生不老,佛教以了解萬物“成-生-壞-空”為入佛的覺悟。道(或佛性)自行發展萬物,與萬物的關系是“道在物中,物在道中”。這些都是從時間角度看世界的結果。
空間文化具有明顯的積極特征,而時間文化具有明顯的消極特征。“壹陰壹陽就是道。”尹和提出的對稱、互補、消長轉化、和諧、忠實等原則,闡釋了中西文化的關系,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和作用。
第二,“天人合壹”的價值觀將占主導地位。
從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500年後,西方文明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就,現在已經統治了世界。
以空間為本位決定了西方文化必須以主客對立分離的方式對待壹切。因為空間是可以被占用和互斥的。對立和分離是空間的基本特征,只有對立和分離才能顯示空間的存在。主客體與空間標準的對立可謂互為因果。所以西方喜歡通過分析解剖來認識世界,強調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差異,重視具有明顯空間特征的物質的存在。西方文化建立的價值觀崇尚功利,張揚個性,以掠奪為榮。這種價值觀激發個體存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個體存在充分發揮潛力。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崇尚人的價值和尊嚴,認為人有自由意誌和決定自己命運和道德善惡的權利。這些思想無疑是極其珍貴的,當時確實有充分展示人性的良好勢頭。而西方二元對立的傳統思維模式決定了當時人權對神權的勝利,人性對神性的解放只能遵循空間思維的方向。人類所謂的“自由意誌”,其實是深刻的,片面的。人從上帝那裏獲得的個性自由發展的權利,主要在於擴大人的活動和支配的空間,滿足人對實物的欲望。最終,人性被片面理解為“物質財產”,人格被還原為“物質格”,以至於人的本質只是其經濟關系的總和。平等強調的是與他人平等競爭,從而優勝劣汰。人類智慧的偉大和品位的崇高主要表現在對自然的征服和對物質財富的占有上。
西方文明的輝煌及其在當今世界的壓倒性地位,與這種強大的空間價值密切相關。然而,西方文化在給人類帶來諸多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煩惱、痛苦和災難。資本主義所謂的自由競爭和對空間的征服,導致了幾個世紀野蠻無恥的殖民壓迫和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現代的國際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人造事物規模的對空間的掠奪性開發,造成了資源的短缺、物種的大量滅絕和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由於各種各樣的社會生存競爭,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甚至孩子不堪重負,生活和精神的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來。很多人和神的關系是顛倒的。不是精神支配形式,而是物欲支配精神,導致精神和生命獨立價值的消失,精神和情感家園的喪失,人的本質自我的喪失。
中國傳統文化以時間為本位,決定了這種文化必須以天人合壹、主客壹體的方式對待世間萬物。因為在同壹個時空連續體中,時間是不可分割、不可截斷、不可占有、不可掠奪的。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人和世間萬物永遠是壹個無縫的有機整體。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奉行“道法自然”的原則,尊重事物的自然整體狀態。在時間的自然狀態面前,眾生平等,平等。人,人和世間萬物,應該是* * *存在,* * *榮耀* * *享受的友好關系。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精神。所以莊子有“齊物論”,唱“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莊子·萬物論》)易經主張“道為大,萬物不廢。”(“凝聚力”)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強調天人合壹,眾生平等,各民族和諧。人的行為不是基於物質,而是基於生命。生命的本質是時間,它的存在是壹個過程。珍惜生命,就是要尊重時間,按照時間的規律和特點來安排壹切,讓生存過程充實、美好、舒適,讓壹切社會活動都有利於生命的發展,而不是傷害生命。儒釋道說,首先要做的是熱愛生命,保護生命。人要自覺地把養自己、養他人、養萬物看作壹個相互依存的整體。只有把自己、人、物三位壹體的修煉,才能真正理解養生。
人的生命離不開身體,但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能治理萬物(包括自己),所以與天地“三”。而治理的目標是贊美萬物,互相配合,各盡其能。這樣,人類和個人也能生存和發展。所以,人的本質在於精神,而不在於形式。人的價值不在於物質財富的占有,而在於表現出愛自己、愛他人、愛事物的真實內心。孟子:“親親親親親親親民,親親親親民,親親愛愛。”(《孟子》)所以,首先要提高我們的精神,包括道德和智慧;物質需求的滿足在於對萬物的正確治理。“利者,義之和也。”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人首先是倫理人,功利主義必須在天人合壹的倫理原則下實現。
可見,中國時間文化的特點,恰恰是對西方空間文化造成的偏差的調整和糾正。可以預期,到21世紀末,國際和平的外交原則將得到更加深入和廣泛的認同和遵守,軍備競賽可能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商務談判、貿易交流、經濟技術交流將更多地體現雙贏和互利。文化沖突變成了相互包容,接受和保護文化的多元存在和發展將成為世界的知識。世界各地區有可能形成更多的經濟政治同構。用“現實生物”(國語鄭宇)代替對抗和征服,壹定會成為本世紀的時代精神。
在人生的價值取向上,由於中國時間文化的影響,人們會更加關註人生的過程,把結果放在次要位置。“只談修養,不問收獲”“量力而行,不貪不求”,作為高尚舒適的生活標準,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人們不僅為自己通過努力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也在修煉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儒釋道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不僅會在東方世界廣泛傳播,也會在西方世界廣泛傳播。因為用時間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和人生,可以讓人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而不為事物所累,心態平和,自得其樂。儒釋道的修養還能提高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幫助人“無憂無慮”地平安成功(莊子裏),成功後仍能保持平安。
這種生命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轉變,會使人和社會升華,使精神高於物質,靈性會主宰身體。簡而言之,人會真正成為人。
第三,“大象科學”應運而生。
西方科學哲學強調認識的客觀性,確定科學價值的中立性。其實並不是。需要註意的是,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必須采用壹定的認知方法,所有的認知方法都離不開壹定的主客體關系。在認識過程中,如何看待和處理認識的對象是有價值觀的。西方科學所體現的價值觀與西方主流的人文思想是壹致的。
西方科學的出發點是主客體的分離和對立,主要依靠抽象思維、分析方法和實驗方法來控制邊界條件。這種認知方式包含了主客體的不平等,即人擁有支配和征服客體的權利。這樣得到的認知結果就是事物被切割和支配的因果必然性。所以,按照這種科學規律行事的前提和結果,都是在更大的尺度上破壞對象。這樣的認識和做法必然導致廣義上的生態環境破壞,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的關系緊張。即使是有意彌補,也往往是拆東墻補西墻,還會不斷強化人類中心主義,無形中滋養損人利己天經地義的觀念。
從空間的角度看,整體是由它的部分組成的,部分決定整體。要理解整體,就要分解它來理解它的組成部分,然後把對部分的理解整合成壹個整體。所以我們應該走還原論的道路。這樣壹來,事物的組成部分都明白了,但由部分組成的整體卻遠非原來的整體。因為整個關系在還原的過程中已經被破壞了。這種認識論過分強調部分在整體中的決定作用,忽視並且難以認識整體對部分的意義和價值。
西方主流科學主張抓住現象背後的事物本質。所謂本質是指事物內部相對穩定的聯系,現象是指事物外部相對多變的聯系。毋庸置疑,內在的穩定聯系對事物的本質具有比較長遠的決定性意義,但必須看到,外在的多變聯系也會對事物的發展變化產生決定性影響。作為聯系,現象和本質是平等相通的,現象比所謂的本質要豐富得多,生動得多,全面得多。從聯系的復雜性、廣泛性、整體性來看,現象大於本質。控制邊界條件的抽象方法、解剖分析方法和實驗方法無情地拋棄了現象層面。所以西方科學善於把握簡單的、實質性的、穩定的對象,而不善於理解復雜的、關系性的、易變的東西。也就是說,西方科學雖然在物質結構等諸多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作為認知體系並不是萬能的。
中國傳統科學的出發點是天人合壹,主客壹體。這個出發點並沒有取消主客體的區分,只是排除了對立,所以並不妨礙認知活動的正常進行。但是,這樣壹種主客體關系,開啟了壹條與西方科學完全不同的認知路線。
以時間為基礎看事物,整體是原初的、不可分的,是由整體產生和決定的。這個原初整體包括整體內部的壹切關系,整體與外部環境的壹切關系,整體與認知主體的互動關系。這三部分的自然融合構成了事物的自然整體層面,其表現就是事物在自然狀態下的現象。天人合壹的認知路線恰恰是引導人們尋找現象層面本身的規律。
在保持自然整體狀態的情況下,只能以“順”的方式認識事物,即不幹預、不控制、不預設地跟隨事物的變化,通過對現象自然狀態的觀察和形象的概括,揭示現象本身的規律。這種方法叫做“觀望”。在必要和允許的條件下也可以做實驗,但都是在不破壞物體自然整體狀態的前提下,完全開放的實驗。我們由此得到的是整個自然層面,也就是現象層面的知識和規律。我們姑且把這種認知活動和他們所獲得的知識稱為“大象科學”,這就是中國傳統科學。由於科學維持著原有的整體,不可能清楚地認識事物的組成部分,所以只能從整體的角度看局部。
在國學中,中醫、心理學、軍事學、農學、水利、技術、風水是傳統象學的代表。這些學術範疇的大量成功事實證明,大象科學進入了與西方科學不同的事物和領域,也能幫助人類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實踐中達到預期目標。
圖像科學體現了主體對客體的尊重,揭示的是事物自然整體層面的規律。按照這壹規律行事,可以更好地維護生態平衡,維護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有助於建立生態倫理,克服唯物主義傾向,從而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開辟光明的前景。
可以預期,科學的振興和發展將有助於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許多復雜性、非線性和小概率事件的問題。在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災害科學、信息科學、教育科學、管理科學、心理學、靈學、預測等高科技領域。,它將在西方科學中取得不可替代的成就。時間和空間是統壹的。哪裏有空間,哪裏就有時間。同樣,有事物的地方就有不斷變化的現象,這些現象有其自然的整體水平。因此,科學有著無限廣闊的前景。
象學主張在遵從萬物生化的過程中滿足人的需求,贊美萬物的發展。振興和發展科學,可能會改變人類征服和掠奪自然,同時遭受自然報復的局面,使社會進入壹個人與萬物攜手的新時代。
任何壹種文化和科學形式,無論過去或現在多麽強大,都像世界上的壹切壹樣,只是片面的。如果有失偏頗,那就有它的長度和局限性。如今西方文明在世界上已經200年了,已經到了頂峰,導致人類壽命下降,急需調整。現在,無論是科學發展的前景,還是人類生存的危機和疾病,都讓人們清楚地認識到,要想真正拯救人類,就必須調整時空的選擇,把重心從空間轉移到時間,合理安排時空在科學、文化和人類生活中的位置。這是壹個整體的文化和科學轉折,可謂人類的第二次文藝復興。它的深刻性和運動的規模都比以前的文藝復興大得多。15世紀的文藝復興是西方文化體系的壹次革命,其偉大成就稱霸全球,但就其文化基因和思維方式而言,它仍然是西方文化傳統的延續。而人類今天面臨的變革,顯然是要從根本上突破西方傳統,所以在古希臘或者其他西方古典文明中,不可能找到很多可以借鑒和發揚光大的思想源頭。
然而,世界真的很奇妙。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正好對應,所以糾正和調整西方文明帶來的偏差的歷史使命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肩上。我們應該通過中西文化的協調互補,努力實現陰陽和諧,使人類文明躍上壹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