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文化無視人的利益?這壹點怎麽討論?謝謝

傳統文化無視人的利益?這壹點怎麽討論?謝謝

儒家肯定人的價值,重視道德的作用,對封建時代精神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學的觀點,在義利關系、德性與武力關系等問題上嚴重偏頗。義利關系本質上是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是人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關系。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崇尚非功利,價值觀的特點是重義輕德。認為只有年輕人是“喻以利”,君子是“喻以義”,“謀道而不謀食”。孔子提倡“義”,但並不完全排斥“利”。而是要求“見利即理”(《論語·賢文》),“從民之利而利”(《論語·堯曰》),主張以義謀利。孟子對義利進行了嚴格的區分,認為道德的價值高於壹切物質利益。道德,就其本質而言,不僅有利於維護其正當的個人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理想主義、自我約束和利人的特性。後來,董仲舒提出了“修身重於義”的命題,認為道德是人對物有價值的根源,道德的價值高於物質利益。從孟子到董仲舒,再到後來的朱成王陸學派,經過不斷的解釋和發揮,義利關系演變為“交誼不為其利,知行不為其功”,強調道德,忽視公利與利己的區別,在反對利己的基礎上反對利,進而蔑視人的壹切物質利益,甚至把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置於卑微的地位。這樣,價值觀就有了嚴重脫離現實的傾向

關於義利關系,墨家和後來的壹些學說也有全面辯證的論述。他們主張義利統壹,德力並重,高度重視生產勞動,重視能給生產力的提高帶來實際利益的科學技術。雖然這些思想在古代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和作用,但不可否認,這是壹份非常寶貴的精神遺產。中國歷史上的功利主義壹般是進步階級或階層的思想武器,而道義論往往是統治階級和沒落階級的理論學說。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功利主義“表明了壹切現存社會關系和經濟基礎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說,功利關系是壹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利益機制是社會運行的動力機制。當然,這裏所說的功利和利益追求,必須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礎上。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早期發展中,就有“義利之辯”的討論。“義”代表仁義道德,“利”代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物質利益。從另壹個角度來看,前者和後者是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其他利益和自身利益的關系。孔子主張“見利忘義”,“不義富貴於我如浮雲”。③人在追求利益時,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義”,即自己取利的行為是否道德。人們通常認為儒家義利觀只註重人的精神道德的提高而忽視或壓制人的物質利益,從而阻礙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這是沒有理解儒家的本質,其實儒家並不否認對物質利益的追求。

相反,在壹定層面上,它積極倡導對財產的追求。

進壹步提出了處理現實中義與利矛盾的方案。首先,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和社會利益沖突的情況下,要顧全大局。其次,物質利益的獲取要在社會道德和規範的約束下有序進行。最後,來自社會的財產要回饋社會。時至今日,它仍然在抵制利己主義、凈化社會風氣、提高全民道德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現代化進程中,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客觀上刺激了人們的逐利欲望,同時“商品拜物教”和“金錢至上”的思想也大多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以義為先”的理念,對於利益和享樂欲望導致的道德滑坡、人格喪失等壹些醜惡、黑暗、卑劣的社會現象,無疑是壹劑良方。當今,在發展市場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義與利的關系也是不可避免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經濟現代化,要樹立義利並重的觀念,遵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的要求,通過公平競爭從事市場經濟活動。正確處理社會與個人的利益關系,反對壹切不顧道德的自私行為。以正義為核心的義利觀不僅促進了經濟行為的擴張,而且有助於高尚價值觀的形成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上良性軌道。

  • 上一篇:傳統企業早期如何開展網絡營銷
  • 下一篇:傳統圓柱形爆米花組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