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00年)
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雕塑是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興盛時期的遺跡。原始社會雕塑對探索社會發展進程、研究造型藝術和思想史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壹直受到人們的重視。這壹時期的雕塑都是附著在整個物體上的裝飾物,粗糙、誇張,裝飾性很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器人像。(見圖1)只出土了少量的石刻和骨雕。
商周時期的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
這個時代的雕塑作品以動物形器皿、擺件、人物的揉捏為主,造型小巧,造型粗糙,人情味強。青銅藝術代表了商周時期雕塑的最高水平。這壹時期的青銅器作品雖然有許多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特征,壹些誇張、變形、奇特的裝飾紋樣渲染出凝重、神秘的氣氛,形成了莊重、壯麗、英雄氣質、乖張形象的藝術特征,突出了商周時期人們的審美觀點和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丁是這壹時期雕塑的典型代表。《司母戊大方鼎》是這壹時期最著名的作品之壹。(參見圖2)
司母戊寬厚的鼎身呈長方形,口緣厚實,輪廓筆直,顯示出不可撼動的氣勢。鼎的四周,布滿了典型的獸面紋和商代的龍紋。它以其莊嚴的造型、巨大的體積和神秘的圖案,成為商代貴族王權和神權藝術最典型的代表,也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史料。
秦代雕塑(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建立了專制國家,即利用雕塑藝術為促進統壹成就、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建築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器皿雕塑等方面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
秦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秦在雕塑作品中追求寫實。雕塑在建築裝飾、陵墓裝飾和“明器”中發展,形成了雕塑史上的第壹個高峰。秦代的建築裝飾表現在宮殿、園林、亭子、閣樓和陵墓神道建築上。最壯觀的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參見圖3)
兵馬俑的發掘向世界展示了秦代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其士兵和人物造型各異,栩栩如生;它的馬俑生動活潑。人物雕塑更註重面部的形象刻畫,表情萬千,精細逼真,秦俑坑出土的青銅馬車更是雕塑藝術史上的壹個奇跡,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占主導地位的挺拔之風。
從整體上看,秦代雕塑風格渾厚、古樸、厚重、巨壯,氣魄宏大,體現了封建社會上升時期積極向上、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具有力與數的崇高審美特征。
漢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漢代雕塑在繼承秦代雄偉莊嚴的基礎上,突出剛健的藝術個性。這壹時期的墓葬雕塑尤為發達,已經從秦墓的地下墓葬雕塑發展到地面墓葬的表面裝飾。在形式上,突出石雕作品的磅礴之勢和整體之美。
漢代雕塑作品的種類和數量相當豐富,呈現的主面豐富、簡潔、生動、完整。這壹時期雕塑的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石刻和園林裝飾雕刻上,其中漢代霍去病將軍墓石刻是壹批流傳至今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刻。
霍去病墓石刻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漢代以前的舊雕刻模式,建立了更為成熟的中國風格的碑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既表達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又反映了漢初崛起時期統治階級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霍去病墓石雕群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對後世的墓雕藝術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大型碑雕的典範。
而“馬踏匈奴”(見圖4)是整組雕塑的主體,也是這些雕塑的主題。整部作品風格渾厚、深邃,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它不僅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輝煌成就的象征。雕塑輪廓準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簡潔明快,表現力豐富,藝術概括度高。是中國陵墓雕塑的典範之作。
5.魏晉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公元581)
魏晉南北朝是佛教和儒家思想碰撞交融的時期。因此,統治者利用宗教來建造廟宇,雕刻洞穴和制作雕像,並利用直觀的造型藝術來宣傳統治者的思想和教義。代表石窟有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參見圖5)
石窟中雕刻了大量佛像,包括石雕、木雕、泥塑、銅鑄件等。,佛像成為當時中國雕塑的主體。在這些石窟的發展中,不斷增添新的雕塑,歷代對石窟進行了改建、擴建、增添和補充。
石窟藝術在中國雕塑中很有代表性。例如,東晉的戴奎擅長雕刻和鑄造佛像。他在建康瓦罐寺的玉佛像,與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圖》和獅子園的玉佛像壹起,被稱為“瓦罐寺三絕”。這壹時期的雕塑特點是更註重細節的描寫,技術上更為嫻熟,雕塑形象和主題大多帶有宗教色彩,因此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和誇張的特點。宗教簡化了雕塑藝術的題材,但宗教精神的內在動力也促進了大量精品的誕生。
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公元907年)
中國隋唐經過三個半世紀的分裂和動蕩,重新統壹和穩定,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和經濟繁榮的歷史時期,從而將雕塑藝術的發展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隋朝向初唐過渡後,融合了南北朝時期南北雕塑藝術的成果,並通過絲綢之路吸收了外來藝術的養分,使雕塑藝術大放異彩,創造了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傑作。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以及文學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宗教雕塑藝術、墓葬裝飾雕塑藝術、墓葬陶瓷雕塑藝術、人像造型藝術等。都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宗教造像藝術在唐代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敦煌石窟和龍門石窟更具代表性。
龍門石窟,歷經魏晉唐時期的發掘,歷經千年風霜,依然保持著神秘和華麗。龍門奉先寺的群雕顯示了唐朝帝國的強大。其中,奉先寺的大盧舍那神龕是最輝煌的傑作。(見圖6)它的九個雕像和壹個商店的形式是壹個佛,兩個弟子,兩個菩薩,兩個天王,兩個勇士,兩個顧客的雕像。是壹個有主有客,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這也是意向性造型中人是審美主體的思想。
此時的佛像雕刻作品不僅寬廣凝重,而且典雅傳神。其雕塑風格的多樣性和技巧的熟練程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宋金雕塑(960-1279)
宋代,以城市為中心的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市民階層成長起來,於是代表市民利益的審美觀念興起。同時,理學的興盛使人們更加註重世俗生活,註重來世的佛教正在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無論是內容還是風格都明顯世俗化,那些神聖而高不可攀的面孔逐漸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更貼近現實生活的形象。雕塑藝術集中在南方,如廣元、大足、安嶽、杭、贛州等莫言造像集中的地方。(參見圖7)
大足石雕是中國石雕藝術的壹朵奇葩。雖然它的發掘有宣揚佛教的主要目的,但雕塑家高超的手段還是讓人贊嘆造像的精美,從而享受到至高無上的精神享受。大足石刻無疑是中國雕塑史上的壹個奇跡。
在世俗題材方面,宋代墓葬中的石刻大多沿襲了唐代的傳統,但氣勢在逐漸減弱。中晚唐以後,宋代雕塑更加生活化、世俗化,創作技法趨於寫實,而材料的運用更加廣泛。宋代的彩塑更加發達,佛像雕塑也較唐代有了很大的變化。此時觀音菩薩居多。
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雕塑的主流風格仍受宋代影響,但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民族特色。
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公元1911)
遠在元朝建立之前,中國的蒙古統治者就先後模仿漢族的建築風格,修建了上都和大都兩個都城。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寺廟、石窟造像也展現了元代雕塑藝術的概貌。元代統治者重視手工業,雕塑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了壹定程度的發展。
到了明清時期,宗教觀念進壹步弱化。此時的宗教雕塑在缺乏內在信仰的狀態下,呈現出缺乏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傾向。明清時期的世俗雕塑藝術更傾向於裝飾性和技術性。這些雕塑大多強調實用性和欣賞功能,體現了手工藝品的特點,而早期雕塑強大的精神功能則被大大削弱。而這些裝飾性、觀賞性的作品,往往不受俗套的限制,有著不同的面貌,也算是明清雕塑藝術的壹大亮點。他的作品壹般都是小巧玲瓏,精致雕琢,缺乏大氣的作品和大尺度的作品,在藝術上逐漸轉向個人的、有內聚力的風格。
但是,壹些與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市民和知識階層密切相關的小型書桌陳設雕塑和手工藝裝飾雕塑,卻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代表了這壹歷史時期雕塑藝術的新成就。
明清陵的表面裝飾比上壹代更大,造像更多,布局精美,工藝嫻熟,但既缺少唐朝的超然,又缺少漢朝的恢弘。此時的作品更能滿足人的賞心悅目功能,失去了上壹代的創作活力。明清雕塑有明顯的沿襲唐宋風格的痕跡。在各種寺廟裏,供奉著各種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