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詩詞如何做好當代文章?

傳統詩詞如何做好當代文章?

作者:顧興信

據央視消息,《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將於今年春節期間登陸央視。近年來,這檔節目屢屢吸引收視率。回顧這幾年,打開電視,《中華詩詞大會》《中華詩詞歌賦》《唐詩風暴》等壹批綜藝節目引領了詩詞潮流;走進書店,《唐詩鑒賞詞典》、《人間故事》等壹批詩歌類書籍正在熱賣。打開手機,網上播放著葉嘉瑩先生等人講解詩歌的視頻;在全國範圍內,詩社生活已經成為壹種新的社會文化現象...讓我們看到中國傳統詩歌在當代生根發芽的所有可能性。

中國是壹個詩歌歷史悠久的大國,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到唐宋詩詞,傳誦千年,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詩歌寶庫。新時代,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漸成為詩意精神享受的“剛需”。其中,傳統詩詞就像壹把金鑰匙,為大眾打開了壹扇心靈之窗。近年來“傳統詩歌熱”的流行也反映了人們對社會生活中更高層次精神生活的渴望和期待。

事實上,傳統詩歌的當代價值不僅僅是對個人意義的精神滋養。在中國傳統詩學中,詩歌的社會功能壹直引人註目。孔子曾指出,詩歌具有深刻的社會教育功能:“詩可以興,可以察,可以群,可以怨。”徜徉在詩歌的長河中,“黃河之水如何移天入海,壹去不復返”所描繪的祖國大好河山,“自古誰不死,留壹顆心照青史”所體現的拳拳愛國情懷,“視山為峰,遠近不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中國智慧...中國傳統詩歌隱藏著我們的中國智慧、中國風格和中國靈魂。通過審美想象和藝術想象,

如今,各種綜藝節目和新媒體課堂促進了古典詩歌的當代傳播、闡釋和創作。然而,在這種蓬勃發展的形勢下,也有幾個基本問題需要澄清,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

首先,從欣賞的角度,要深刻理解詩歌的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什麽是新時代的舊體詩?這無疑是壹個亟待回答的問題。社會上還有壹種觀點認為“古典詩歌屬於過去的時代,不屬於這個時代”。當然,壹代代的文學,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不同的文學樣式,都在當時獨領風騷,但在琳瑯滿目的文學園林中,中國傳統詩歌依然具有穿透時間的優雅,成為壹種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承載著中國文化不可忽視的品格。

從古代走來,進入新時代,中國傳統詩詞有著歷久彌新的經典。首先,就鑒賞而言,它具有貫穿古今的民族精神,如李白豪邁曠達的個人胸懷,杜甫沈郁的家國情懷,邊塞詩人的愛國思想和遠大誌向...這些優秀的傳統思想不僅不過時,而且對我們當代生活大有裨益。其次,在創作方面,中國傳統詩歌的創作壹直是觀察現實生活的載體。李白、杜甫和蘇軾寫的詩都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這種反映時代和人民生活的藝術追求將是藝術創作的永恒法則。

其次,從創作方面,要與時俱進,思考傳統詩歌形式與內容的辯證關系。

有人認為,傳統詩歌僵化的形式限制了當代生活和思想的表達。誠然,五四之後,誕生了白話詩的流行。近百年來,徐誌摩、戴望舒等壹批新詩詩人去過古城、北島、海子。他們的創作使中國詩歌突破了五言、七言、警句的限制,使文筆自由奔放。那麽,應該如何看待古典詩詞的局限性呢?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提醒“四字、五字、七字、古、韻、絕、詞的交替是變化,而格律是變化中的不變。”他說的是藝術創作中壹個永恒的命題。既然是中國傳統詩歌,就必須遵守壹定的詩歌規則,不能脫離舊體詩的規定框架。今天,傳統詩歌仍然有其不可磨滅的韻律美。這種形式美來源於漢字獨特的寓意,是不可替代的。“我手寫口,怎能拘古”有其可取之處,但也要看到,計是不可棄之本。現在有些人在沒有掌握傳統詩詞中的平衡和對仗的基礎上,想壹步壹步地寫舊體詩詞,往往“照貓畫虎”,這不是真正的傳承。

現在我們很多人愛模仿古詩詞,卻依然沒有擺脫浪漫、春恨、秋悲的窠臼。閱讀它們沒有新的趣味,觀看它們也沒有新的內容。如何在尊重格律的基礎上註入當代視角來解決這壹問題,將有助於傳統詩歌創作在當代走得更遠更好。

再次,從傳承的角度,要註意“活傳”,避免“剛性傳承”的誤區。

從前,許多牙牙學語的孩子從“鵝鵝,鵝鵝,去想向天歌”開始學習閱讀。可以說,這是中華民族血液裏沈澱下來的天然文化基因,他們在不斷地放棄。如何在中國傳統詩詞熱的浪潮中更有效地激活這些文化基因?值得註意的是,現在的各種比賽和節目中,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看著背,背知識,卡在了僵化和狹隘中。其實,我們傳承古典詩詞,不僅僅是簡單刻板的背誦和記憶,更應該深入普及古詩詞的形式美、情感美和思想美。壹切文學經典、歷史經典都要“活傳”,使之真正走進社會、走進生活、走進靈魂。就像我們的傳統詩詞,其真正的玄妙意境,就像“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不是機械背誦就能掌握的,而應該培養從中領悟傳統審美、品味、價值的能力。

值得期待的是,教育部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標準增加了背誦古詩的推薦項。讓年輕壹代更早地浸泡在古典詩詞中,讓詩詞成為引領他們成長的睿智前輩和陪伴他們成長的知心朋友,而不僅僅是壹份必須處理的作業和試卷,是壹個系統有機的工程。傳統文化教育不是簡單的壹門課,還需要社會各界在實踐中更多的主觀能動性。

在新時期的文藝工作中,如何弘揚、改造和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壹項重點工作,也是壹項不斷挑戰的工作。在這項工作中,既要保持昂揚熱情的態度,又要保持積極探索的理性,探索更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徑,推出更多好的傳承方法。(顧興信)

來源:新華日報

  • 上一篇:傳統的智能運動手表有哪些?
  • 下一篇:余華:生存的焦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