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余幹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妳們是怎麽過的?

余幹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妳們是怎麽過的?

自古以來,余幹故土人民勤勞,民風淳樸,文化繁榮,名人眾多。北宋福州人吳孝宗寫《余幹縣誌》:“江南,古之人,不能等中土。宋(姓氏)...充滿了才華,所以它是世界上最好的。.....自然是好的。妳哥怪兒子弟弟不識字,他媽老婆羞兒子老公不學習。它的美太美了。”我很佩服余幹的民風。

隨著時代的變遷,民風也發生了變化。

生產習慣

在正月十五,我們會送燈籠到田陽,點壹對蠟燭,放鞭炮,燒三把剪刀。

風車、水田、磨坊等大型農具,以及牛棚、豬圈、雞舍等場所,都要給燈、香、燭。

立春後的第五天被稱為春季俱樂部。春會前後,我們開始泡種子。俗話說“二月會說大話”,意思是在春會期間,妳定下目標,做好安排,預定妳會得到什麽樣的收獲。壹般目標都比較高。“八月社,鬼罵對方”,意思是到了秋社,生產已成定局,如果達不到春社預定的目標,就會互相怨恨。

拔苗時,開始拔第壹棵苗,稱為“開苗門”。開秧門要放鞭炮,祝豐收,壹般在淩晨3點。

種糧食要推個行家(俗稱“石師傅”)先種,這叫“拉戲”大家都以他為標準種草。後來把田裏的水排幹“打車”(按標準劃壹條線),把幼苗插在十字中間就行了,誰都可以種。註釋標簽

雙搶(搶收成和種子)勞動強度大,耗時長,零食要上下午各吃壹次。大部分是煮綠豆粥送到地裏,還有瓜果。“種糧如搶,割糧如占”,意思是情況緊急,速度快。

奶牛是農場的寶貝。新買的牛要用紅布或紅繩綁好,回家要用鞭炮迎接。除夕夜,牛也要“拜年”,用細糠、大米、蔬菜餵牛。

社會習俗,元旦節日

12月30日(農歷二月二十九),俗稱“過年”或“過年”,是壹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月初,準備工作開始了。炒的凍米叫“炒米花”,焦糖叫“年糖”,米果叫“年果”,米酒叫“年酒”,黃昏殺豬。親朋好友互贈米果糖,稱為“送年貨”。除夕夜,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桃符更新,紅燈籠高掛,有的燈籠上寫著姓氏,以示親情。富有的家庭也掛宮燈和彩燈。春聯的內容都是喜慶、祥和、喜慶、豐富,也講究字體的風格和美觀。是時候去爬山,遠遠的看。壹排排紅燈籠琳瑯滿目,錯綜復雜,像壹條長長的舞龍,蔚為壯觀。

如果長輩去世,春聯的顏色和內容都不壹樣,通常是“壹黃二綠三紅”,即第壹年用黃,第二年用綠紙,第三年用紅紙。所謂“三年孝”指的是頭和尾,不是真正的意思。

除夕之夜,燃放幾次鞭炮(俗稱大鞭炮),然後掛上長長的鞭炮,壹家人備好酒席,聚在壹起,稱為“吃年夜飯”或“過年”。晚上,老人徹夜不眠,這就是所謂的“坐年”。現在還是深夜。聽聽貓狗的叫聲來預測來年的豐盛和歉意。狗先叫,年齡就好,貓先叫,年齡就差。

在春節的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家家戶戶都會在淩晨放鞭炮來迎接新年,並稱之為“開門”。年三十晚上結束,放鞭炮叫“關門”。早上起來,大家更新衣服,晚輩拜長輩,長輩給孩子壓歲錢。老習慣,這壹天忌掃地、潑水、罵人,以求壹年四季吉祥。有的人壹天到晚吃素,為了壹年四季老少平安。我們的鄰居在門口互相拜拜,路上遇到,互相拜拜,互道吉祥話。近親拜年有個習俗,比如“第壹壽星,第二壽星(女婿),第三壽星拜”。萬壹喪親,親戚、鄰居、朋友都要有素燭,俗稱“拜年”。過年祝賀,壹般是初二到十七,也有到月底的。所謂“草蓋牛嘴,是拜年”。

元宵節正月十五,俗稱“半月”。燕雲:“撕毀門前紙,自求多福。”意思是半個月後,妳要做好工作的準備,努力工作。晚上各種燈滅,鑼鼓喧天,遊人如織。點燈的叫“燈籠”,看燈的叫“燈籠”。孩子提著燈籠挨家挨戶,請戶主“看燈”,戶主壹定要賞錢。

清明節清明節,以三祭米果,上墳祭祀,稱為“吊清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這壹天,各單位、團體組織人員祭掃烈士墓,緬懷先烈。學校帶領學生到烈士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前壹段時間,壹些人遵循“郊遊”的古老習俗,出去進行壹次有效的旅遊,這被稱為“春遊”

端午節五月初五,俗稱“五節”。五月十三日,俗稱“王官節”。初壹、初三、初五、初三,龍舟都在壹起比拼,五節和王官日最盛,人潮如潮。中午,各家各戶在門前擺放艾葉和菖蒲,以“辟邪”。親戚朋友送包子、粽子、鹹蛋等物資,稱為“送節”。家宴,秦雄黃酒,並以公樣酒塗小兒面額,灑於墻與不潔之間,解毒滅蟲。

七月十四日(也叫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鬥,也叫“鬼節”。下午各種老酒老酒供奉在堂上祭祖。晚上去村外的河邊路,點上香燭,燒上紙錢,緬懷逝去的親人。

中秋節的8月15日,在節前,所有的家庭在親戚朋友中購買月餅和其他東西互相贈送,這被稱為“送中秋節”。晚上,各種糖果和月餅在月亮下展示,這被稱為“賞月”。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到處收集瓦礫、磚塊和石頭來建造壹座塔,並想盡辦法弄來木柴放在塔裏燃燒。大家看著,歡呼著。有人在塔上灑酒,稱之為“祭祀塔”。突然,紅色和綠色的火焰相互閃耀。有人用柴油澆上去,火苗沖天,頗為壯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是壹個古老的習俗。到了現代,有人有這種快感,結伴而行,登高望遠,稱為“秋遊”,多為知識分子。俗話說“重陽節後無大節,霜降雪來”,然後就是重復過年,壹年又壹年。

臘月二十四,送竈神。新年伊始,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打掃衛生,準備年貨,迎接新年的到來。集市不再局限於147、258、369上的集市,每天都可以交易。

婚禮和葬禮

婚姻舊時代“早婚”,童養媳早就被廢除,所謂“父母之命,心機之言”的包辦婚姻也不再時髦。現在的年輕人都提倡自由戀愛和新婚。所以過去的“聘金”(俗稱彩禮)、改庚貼(俗稱“三代書”)、先送別、拜天地等壹套婚禮程序,都被自己廢除了。現代婚禮,多用車隊,氣勢磅礴,攀比常見。也有領導提倡節儉,喜事從簡,比如旅遊結婚,群婚。良好的優生優育,晚婚節育也被人們所接受。

老人出殯後,孝子、孝妻順靈,換上麻衣到麻鞋,那些帶著香燭來的親友,給白布,留飯,俗稱“封飯”。當晚,孝子躺在靈旁,稱之為“守靈”,改日開鶴。出殯的時候,孝子壹家繞了兩圈,走了。送行的人都捧著花圈,拿著挽聯,孝子低頭才走。死者的女婿或侄子把照片捧回去,稱為“歸主”。孝子被送到安葬地,安葬後才回來。擡棺者稱為“喪偶”,俗稱“八王”喪偶者和親友都有酒席,稱為“歸靈之宴”。現在提倡殯葬改革,化繁為簡,變棺葬為火葬。壹個人死後,洗澡換衣服。整容後,親友送別遺體,遺體被裝入靈車。火化後,親屬帶著骨灰盒去靈堂祭奠,然後存放在火葬場。

生日寶寶出生壹個月,稱為“滿月”。出生壹年稱為“壹歲”。以後每年過生日,叫“散生”。每十年過壹次生日,稱為“原生”。滿月,壹歲,“原生”必須娛樂。其中,二十幾歲、五十幾歲、六十幾歲的更為隆重。“30歲不知,40歲不知”,所以不夠重視。70歲以上的原生提前壹年過生日,如六十九、七十九、八十九,稱為“做九”。

過生日的親戚朋友根據親疏遠近,贈送生日錢、生日禮物、生日對聯、生日牌匾和材料、米果、魚、肉、雞等物,稱為“送學生”。生日的前壹天晚上被稱為“溫暖的生日”,鞠躬儀式被稱為“生日慶祝”。再見,盛宴。第二天,生日那天,壽星被邀請坐在桌前,舉行了生日儀式,中午擺了壹頓豐盛的酒席。現在有些禮儀已經簡化了。

不良習俗、好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個縣有壹些庸俗的習俗,如信仰上帝、賭博、抽鴉片、纏足、賣妻、童養媳、納妾、改嫁、近親結婚、守節日等。建國後,經過反復宣傳教育、禁止等手段,不良習俗已被消除。

如果妳喜歡吃,不要說“吃完了”,要說“吃飽了”。壹個人死的時候,不要說死,要說“謝謝”、“走了”、“過去了”、“老了”、“走了”。不要在房子前面和墳墓周圍破土。還有很多鄙視女性的低俗習俗。比如新造的龍舟,禁止女性觀看。滿月以下的寶寶應該不會懷孕,所以已經不重要了。

  • 上一篇:傳統民間遊戲有哪些
  • 下一篇:假如夫妻不叫老公老婆,怎表卿卿我我和禮敬?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