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壹個民族的傳統與其文化密不可分。沒有傳統,就成不了民族文化。所以在很多書籍、文章、報道甚至政策文件中,經常會看到“文化傳統”、“傳統文化”這樣的字眼。麻煩的是,這些概念經常互換使用,內容模糊。尤其是當讀者在那些作品面前被要求批判、繼承、發揚或發揚傳統時,他們更感到無所適從和無奈,因為,至少從字面上看,文化傳統並不等同於傳統文化;如果進壹步考察含量,差別幾乎和蜜蜂和蜂蜜壹樣大。
傳統文化
Traditionalculture的全稱大概是傳統文化,以文化為基礎,對應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其內容應該是歷朝歷代壹直存在的各種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詞、忠孝觀念等。也被稱為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源於過去,帶有過去時代的烙印;傳統文化源於我們的祖先,帶有我們自己的民族色彩。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傳統文化中最為明顯。
當時各個傳統文化都產生了,所以在歷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事物發生變化時,它們要麽與時俱進,演變出新的內容和形式。還是死死抱住老衛,凝固成明天的黃花和汙垢。還有的傳到他國,重振雄風,喪失禮場;他們有的生不逢時,卻未老先死。但是,無論它們的內容有多深,作用有多大,時間有多長,空間有多窄,只要存在過,都是傳統文化。
曾經存在的壹切都是合理的;區別在於理性的對錯。存在過的壹切都有它的影響;問題在於影響力的大小。因此,對於後人來說,有壹項任務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和批判,以明確區分其時代和特征,確認其歷史地位,並拒絕其余之風。在中國,所謂的發掘搶救、整理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等方法和政策。都是針對傳統文化的;所有關於食人、東方智慧等等的評論,大多是圍繞傳統文化展開的。這個我們都很熟悉,沒必要贅述。現在需要認真討論的是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
Culturaltradition的全稱大概是文化傳統,是以傳統為基礎的。與傳統文化不同,文化傳統沒有有形的實體,不可觸摸,仿佛無處不在。但它無處不在,不僅在所有傳統文化中,在所有現實文化中,也在妳我的靈魂中。套用壹句老話,可以說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文化傳統是民族不朽的靈魂。它來源於民族歷代的生活,成長於民族的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來說,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
壹個民族有壹個民族的* * *共同生活和* * *共同語言,所以也有他們的* * *共同意識和無意識,或者說* * *共同心理狀態。壹個民族的每壹個成員都是在這種* * *的共同生活中誕生和成長的,並通過這種語言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形成意識,表達願望。所以壹般這種生活中不存在的現象和願望,這種生活不能誘導的方式方法,沒有用這種語言表達過的思想,不能用這種語言流露出來的觀念,都不會形成這個民族的* * *共情;縱向或族群中的某壹個或某些成員,有時會產生某種獨特的心理,往往因為禁忌、孤立等社會力量的威懾,要麽迅速消失,要麽陷入自戀,難以擠進民族* * *圈;除非有壹個以生命為後盾的變化著的* * *存在,只有這個民族生命所孕育、熟悉、推崇的那些心理,才能在任何時候得到鼓勵和提倡,包括社會的推崇和個人的呼聲,它們相互作用,成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就這樣,久而久之,暑熱轉冷,文化傳統形成。
所以,總的來說,文化傳統是壹種惰性力量。它涵蓋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支配著人們的行為和習俗,控制著人們的情感表達,控制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規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靈魂歸宿)。個人意誌自由在這裏幾乎沒有絕對的意義,就像身體不能超越皮膚,個人意誌不能超越文化傳統壹樣。但正是因為。文化傳統已經成為壹種無聲的指令,壹種凝聚力,壹個群體的象征。沒有文化傳統,我們很難想象壹個民族如何能存在,壹個社會如何能不散漫,壹個國家如何能不解體。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文化傳統不變。因為時間在前進,生活在交替,經驗在積累,知識在更新,傳統中的壹些成分會變得無用,逐漸淡化甚至衰落;生活中的壹些新因素,經過篩選整合,會逐漸積累,成為傳統的新成分。但必須註意的是,文化傳統的改變總是緩慢漸進的,不會壹夜之間出現奇跡。在社會急劇變化的革命時期也是如此。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文化傳統不會接受外界的影響來改變自己的內容。只要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存在,就可能有接觸;只要有接觸,就有交流;只要有交流,就會有變化。但是,從接觸到溝通再到改變,有壹系列復雜的過程。壹般來說,當兩種不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因婚姻、交通、貿易、擴張、侵略等原因而相互接觸、傳播時,往往壹開始會讓對方大吃壹驚,刮目相看。然後他們互相攻擊,互相排斥;最後,他們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他們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東西,仍然需要被自己文化傳統的“有機體”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融合,才能作為傳統的新成分加入,並帶來傳統的改變。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回頭看看它們和原型的異同,往往難免會覺得橙橙的。這壹點已經被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並且還在被證明。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程度取決於生活的差異程度和發展的階段。不同的文化傳統可以比較,但很難做出絕對的價值判斷。因為每個傳統對自己的民族來說是舒服的,也是合適的;不同民族之間沒有絕對的標準,所謂人的標準。各種民族主義者吹噓自己的傳統是人之常情,強迫或誘導別人接受是沒有根據的,也是難以奏效的。除了證明他自己的無知或傲慢,族群中有些成員鼓勵大家模仿外國傳統,國家領導人規定人們要遵循外國傳統,只能停留在宣傳或法律上,很難得到民眾的支持;除非生活已經改變到可以接受的土壤。
就壹個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而言,當然可以自我評價,把它分成三部分,分出哪些成分是上等的,哪些成分是下等的,哪些不是上等的,哪些不是下等的。但這種劃分只有相對意義,要以時代引入的新生活、新認識為基礎。否則就不可能了。因為對於我們自己的時代來說,既然是傳統,就有必要。“壹切現實的東西都是合理的。”(黑格爾)
歷史上有所謂的文化危機、精神危機、信仰危機的時代,就是文化傳統有問題。究其原因,要麽是強烈的政治沖擊,要麽是深刻的社會變革,要麽是流行文化的幹擾。其來源主要來自於同體內部;外部刺激有時起著很大的作用。危機的消除需要傳統的復興和重組,任何武力、政治、法律、經濟、宗教的強制措施最終都是無效的。所謂復興重組,絕不是全面復興,無視新的政治社會文化形勢。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冷靜的分析,傳統中哪些元素已經變得不合理,現實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拋棄不合理,傳統黨就不會被壹腳抓住,全身被綁。接受合理的東西,傳統只能和現實調和。這叫做。
“壹切合理的都應該成為現實。”(恩格斯)
有沒有不受時代和民族性格限制,存在於壹種或某些文化傳統中的元素?也就是說,在文化傳統中,有沒有超越歷史和民族的元素,有沒有不具有當代性和民族性的元素,有沒有屬於人類的元素?應該承認這個成分是存在的,因為人類作為動物,彼此都是壹樣的;作為人的本性,存在和發展的模式大體相似。所以,不同的人在各自的圈子裏形成的傳統,必然有相同和相似的成分。這些成分,要麽適用於全人類,要麽適用於所有歷史,成為民族傳統中的超民族的、歷史的人。不難理解。值得註意的是,這些超驗成分,因為具有超驗性而失去了個性,無法成為民族性格和時代精神的象征。真正代表時代面貌的,恰恰是那些那個時代獨有的、區別於其他時代的特殊元素。超驗元素的存在,是不同民族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可以不時傳承下來的基因。但人與人之間要想真正理解對方,就必須理解那些難以理解的、各民族精神所特有的基本元素。所謂的民族文化交流,所謂的民族相互學習,都是建立在這些要素之上的。如果妳需要在不同的時間比較它們,妳應該
身體和用途
在文化改革中,有所謂的“風格”和“功利”,這曾經是壹場很大的鬥爭。按照我的理解,所謂風格,應該是文化傳統,即使壹個民族成為壹個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所謂用,就是這個身體的功能、作用和外在表現,也就是某個民族用來呈現其為某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嚴復強調牛不能有馬是正確的。
但如果由此得出結論,我們認為必須先把自己變成馬的身體,然後才能使用,但也不盡然,因為沒有它就沒有用。但今天不爭的事實是,“用”是壹種外在的表現,或者說是壹種外在的表現,大家都看得到,也學得會。所謂“取之”,就是牛不能“用”馬,但牛可以“用”馬。哲學上講,存在、和諧、存在是同義的,這是壹個本體論的東西;用,止於現象世界。用花代替,甚至把花戴在頭上,總是可以的。
但如果由此得出結論,我們認為所用的壹切都會完好無損地發揮作用,其實也不盡然,因為這裏的馬畢竟是用在牛身上的,牛的身體本身是有用的但不是有用的。第壹,要看它是做什麽用的,在原體中屬於什麽層次:物質層次比較容易轉移;在制度層面,因為需要相應改變接收人,所以很難轉移;在精神層面上,轉移起來比較困難,因為往往觸及受體的深層。其次,要看接受者的開放度和承受力,自身的發展階段以及與供體的差異程度。
千言萬語,身體是根本的決定力量,身體是民族的靈魂。縱觀近代史,在日本,只能和中國人才或者外國人才在壹起;在中國,我們只能用中國文化為西方服務,用中國的外國東西。靈魂與中國文化的和諧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和開放程度,影響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和深度。但是壹定要以自己的身體為體,國外的用戶都可以入駐。在這壹點上,他們是壹樣的。否則,最美的用處也只會是墻上的壹顆杏子,遙不可及,海上樓市只能期待。
人們抱怨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如何封閉、保守、落後,吹噓自己如何悠久、光榮、精彩。反正抱怨也是要面對現實的,無法替代,至少因為是民族的同體。有人或許可以脫胎換骨,洗心革面,跳出三界,徹底脫離傳統;整個民族都做不到。吹噓它,也阻擋不了它與時俱進,與世界的波濤壹起激蕩,該拋棄的拋棄,該吸收的吸收。因為不可能換另壹個身體,所以用在西方的身體裏就無關緊要了。因為身體與時俱進,所以說中西方相互作用是沒有意義的。
值得討論的是對身體的反應,尤其是對服用者身體的反應,比如對中國人身體的反應。魯迅在強調開放的時候,曾經嘲諷過保守派:吃牛肉的人,永遠不會因為吃牛肉而變成牛。他忘了補充:人們經常“使用”牛肉,他們的身體確實會強壯。同樣的事情也可以發生在中國人身上。所有有益的用途都應該這樣看待。大家都知道,飛機和電信的引入,不僅方便了交流,還加快了生活節奏,開闊了眼界,改變了時空觀念,打破了碼頭屏幕壁壘。這些足以引起長期停留在自然和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文化傳統的不安而不得不做出相應的改變。更不用說制度和觀念上的東西給身體帶來的變化了。
然而,反應只是反應;第壹性的決定性作用還是在身體本身。這壹點已經反復說過了。
兩個傳統?
民族中有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社會中有剝削階級和勞動群眾,國家中有統治集團和人民群眾。所以研究者不禁疑惑:文化是不是也有兩套傳統?
列寧曾經說過,有兩種民族文化,每個民族都有壹些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成分,而資產階級文化總是占主導地位。這是文化方面的。就傳統而言,有所謂的大傳統和小傳統,或者精英傳統和民間傳統。
以此類推,還可以舉出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政治統壹和正統,上帝的事和凱撒的事。
所有這些差異確實存在。不關註它們,就無法分析壹個民族復雜的文化面貌,無法理清民族文化不斷演進的歷史進程,也無法規劃未來文化的美好未來。這壹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但所有這些差異都不是我們在這裏討論的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是屬於整個民族的,是民族的氣質、性格、精神和靈魂。它的成分可能很復雜,有原生的,有外來的,有塵封的蜘蛛網,有嶄新的?明亮;但是,它不是支離破碎、拼湊而成的,因為它是完整的,它是可以整合的,所有的組成部分都是相互和諧、相互需要的,形成了完整和諧的統壹和獨特的個性。
它的本土成分,就其外觀而言,在壹個有辛勞有統治的文明社會裏,往往分為雅俗之分。然後在各自傳承的演變中,就有了所謂的大傳統和小傳統的區別。但必須指出,這裏說的只是文化,只是傳統文化;而不是傳統,不是文化傳統。也就是說,這些只是民族精神在不同階級的不同表現,並不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就民族精神而言,他們是* * *壹樣的,同源的。這是因為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大大小小的傳統之間,甚至是遵守習俗、化人為俗等自覺行動之間,都有著無止境的交流與滲透。
從外面滲透進來的成分,本來就是經過篩選的;否則就進不去,進不去,活不下去。要選擇的大銀幕是這個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包括價值取向、時代感和開放性。和諧就留下,不和諧就拒絕。這是這裏的鐵律。像壹切生物對待外物的原則,雖然經過了選擇或接受,但這些食材依然具有“客家”的風格,但已經是新的大家庭中的壹員,不可能在寒秋獨立,自成體系,與主人形成獨特的傳統;它只會是接受者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傳統的那兩件事不會發生。
有人喜歡說中國在五四之後形成了壹種新的傳統:壹種反傳統的傳統。理論上至少有兩點需要討論:五四以後中國文化中有兩個傳統,這個新傳統是從外部傳入的。
眾所周知,五四時期,許多西方新理論蜂擁而至,其中許多理論被廣泛宣傳,甚至付諸實踐。毫無疑問,宣傳者和實驗者是愛國和真誠的,他們中的許多人仍然是敬業的。然而,真正被中國文化所接受並被人們所信服的只有少數。可以舉出很多原因,文化傳統的篩選可能起決定性作用。國內外許多學者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腳的基礎,也有人探討了它在五四時期采取全面反傳統的做法的原因。結論是,其基礎和原因仍然在於中國的文化傳統,即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與馬列主義是兼容的,中國有將政治與道、真、善結合在壹起的傳統,這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五四運動的全面性。
反傳統。也就是說,五四時期引進的新理論只是壹些“用處”。它們只有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相兼容,被中國的文化傳統所認可和接受,從而依附於中國文化的“軀體”,才能興風作浪,發揮作用;否則就只是壹些好看又沒用的西方夜店。
所以也就是說,五四運動沒有在中國創造新的傳統,也沒有在五四之後形成新的傳統。五四以來發生的事情,無非是老傳統適應新世紀,創造新花樣。
財富和行李
試想,壹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每天都在從零開始練習生存技能...;當然,場景是不可想象的,難以想象的。所以,把傳統文化稱為我們祖先的豐厚遺產,說文化傳統是我們的寶貴財富,都不為過。
但是,如果忘記了傳統是壹種惰性力量,是壹種保守因素,它具有約束人的思想和行動的性質,有利於固步自封的局面,也會出現壹些難以想象和難以想象的後果。所以說傳統是民族的沈重負擔,是社會進步的負擔,壹點也不為過。
它不僅是財富,也是負擔。辯證地認識和掌握傳統的這兩種屬性,用之而不被其吞噬,防之而拒之千裏,是壹門大學問,是壹門藝術,是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體現和廣闊場所。
理解並做到這壹點,似乎並不容易。我們容易看到的往往與之相反。比如,壹類人認為傳統就像服裝,服裝時尚是為了跟上時代,而且越來越時尚。這時候帶有慣性的傳統只會被斥為阻礙潮流的包袱。另壹種人認為傳統就像文物,文物只是古老的,仍然美麗的,所以應該保護。
傳統的確是財富,但財富不在其慣性;傳統確實是負擔,但負擔不是因為不時尚。傳統不是壹件可以根據氣溫穿脫的外衣,甚至不是壹個可以因發育而定期脫落的角質表皮。傳統是壹種內在的東西,是壹個人體,是壹條蟲子本身;準確的說,是人群的同壹性格和精神。不能隨便扔掉,除非有人打算自殺或者自焚,否則很難被徹底破解。
然而,傳統不是上帝賜予的自然禮物。它本來就是人們共同生活的產物,當然也會隨著人們共同生活的變化而更新。但既然水還在流,雖然我們用劍去砍,但誰想拖住傳統前進的步伐,阻止傳統變革的趨勢,即使他壹時成功,不僅徒勞無功,而且往往會激起逆反心理,助長精神危機。這是有記錄的。
那麽人們能只是坐以待斃嗎?不完全是。
看來“神創論”可以用在這裏。神創論和進化論的區別主要在於,進化論認為變化是被動的、機械的,而神創論認為進化是生命沖動和創造力的延伸。神創論是否能解釋生物和生命現象仍有爭議。用意誌來解釋與人息息相關的文化傳統或許是恰當的。傳統隨著生活的演變而演變,但無論是生活的演變,還是傳統的演變,都離不開人的意誌,或者說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傳統的演變中,籠罩在傳統下的人並不總是無能為力的。問題是人們對未來和過去的認知有多高、多深,想出了什麽樣的對策,到了什麽程度。
已經認識到,壹味呼籲徹底破解是沒有用的;我們能簡單地通過促進進步來促進進步嗎?至於大家耳熟能詳的二分法模式:批判它……繼承它……能不能保證批的時候不損糟粕,繼承的時候不夾帶糟粕?精華和糟粕不是裝在兩個盒子裏,而不是壹個東西的兩面嗎?更不用說二分法的受害者的處境和命運了,他既不是精華也不是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