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現轄長沙、望城、石羊、寧鄉四縣(市)。它位於湖南省東部的北部,湘江的下遊。西、南、北分別與婁底、株洲、湘潭、益陽、嶽陽相鄰,東與江西省的包銅鼓、宜春、萍鄉接壤。東西長233公裏,南北寬90公裏,面積l1825平方公裏。境內山巒挺拔,丘陵起伏,河流縱橫,平原綿延,景色迷人。
這是壹個神奇、古老而美麗的地方。
翻開長沙的地質史,早在人類出現之前更遙遠更久遠的時候,就經歷了“滄海變桑田”的巨變,經歷了億萬年地質史上的多次地殼運動。
古生代之前,6億年前,湖南大部分是壹片汪洋大海,長潮還在巨大的海槽裏沈睡。到了2億年前的中生代三疊紀,海水從湖南退去,長沙結束了海水浸泡的歷史,露出了山巒。幾千萬年後,中生代末發生燕山運動,長沙以北的“江南古陸”凹陷,形成洞庭盆地;雪峰山、幕府出口孤立,位於東西兩側;南部群山隆起,長沙的地質框架初步形成。直到300-200萬年前第三紀末至第四紀的新構造運動,長沙的地形地貌與今天基本相似:東西兩端群山環繞,雄偉陡峭,中部逐漸低平;南部的丘陵起伏,向北傾斜,逐漸平坦開闊。全省最大的河流湘江從南到北貫穿全境。瀏陽河、老道河、渭水河、晉江等10多條河流分別從東、西兩翼匯入湘江,形成密集的樹枝狀水系。沿河形成了許多狹長的河谷平原。
在現代長沙地貌基本形成過程中,長沙的亞熱帶氣候逐漸形成,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氣候溫暖。密林中,虎豹出沒,猿猴嬉戲;茂盛的灌木叢中生活著野豬、牛、羊、貓、狗和兔子。密集的河湖,各種各樣的魚;沿河的河谷平原肥沃、疏松、植被豐富。
溫暖的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長沙人類的歷史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開始的。
約1.5-0.2萬年前,長沙有人類活動,進入舊石器時代。1991年8月,考古人員在湘江支流瀏陽市永安鎮蘆塘村發現了壹處舊石器遺址,出土了壹批偽造的石器。該遺址位於海拔65米的山上,三面環山,三面開闊,距離老道河床僅約1000米。出土的石器都是河床礫石制成的,比較典型的是尖頭工具和劈砍工具。經專家鑒定,這些石器制作於中更新世晚期,相對年齡為1.5-0.2萬年前。自從近年來在瀏陽永安路鎮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後,人們在今天繁華的長沙市區發現了許多屬於這壹時期的石器。
長沙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向我們展示了長沙最早的人類活動的生動場景。此時的長沙人過著穴居、食獸飲血的原始生活。為了躲避洶湧的洪水,抵禦野生動物的入侵,他們組成了原始的群體,生活在湘江流域沿岸的梯田和丘陵上。他們學會了制造工具。從河裏撿來堅硬的礫石塊,敲打或錘打成尖尖的器械和菜刀,用來采集野果,捕獵野生動物,從大自然中獲取食物。長沙的先民與這種極其原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相處了很長時間,從而翻開了長沙歷史的第壹頁。
經過1.5-0.2萬年的發展,長沙的歷史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壹時期,長沙的古代人類活動更加廣泛。如今,在長沙市、長沙縣、望城縣、瀏陽市等地都發現了他們的遺體。
約7000年前,長沙縣南墅大塘遺址是長沙新石器時代最早的代表。該遺址位於湘江的壹段上,附近有壹個平臺葫蘆山和壹片低窪地。1986年3月,考古人員在這裏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斧、石鑿、石磷、石鐮等。由燧石、頁巖和卵石經過研磨和反復加工而成,種類分明,形狀完整。其中,石鑿是用長鵝卵石把壹端磨成刃口。石鐮是水平的,壹端削尖,另壹端磨出幾個缺口來紮鐮刀的柄,刀刃略彎。陶器分為泥質陶器和混砂陶器。有鍋、碗、罐、盤等炊具,有盛食物的容器和盛水的容器,許多鍋底還能看到煙火的痕跡。
長沙縣南大塘遺址與我國著名的母系氏族繁盛時期的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同齡。其文化類型與我國江漢平原大溪遺址相似,屬於湖南大溪文化。這個遺址的發現表明,7000年前;長沙的古人類已經走出了原始人的洞穴和吃動物喝血的狀態;開始安定下來;烹飪和烹調已經形成聚落,進入母系氏族社會。此時的長沙先民已經在使用各種磨制石器,用石斧和鑿子挖土,用石鐮收割谷物,進行原始的農業生產。他們有原始的陶器工業。各種形狀和用途的陶器可以用粘土制成,還可以畫出紅色或黑色的圖形和圖案。就這樣,我們的祖先生活在以母系為中心的氏族社會組織中,有* * *生產,有* * *消費,過著公有財產,相互平等,沒有剝削和壓迫,卻極其艱苦和貧窮的生活。
約5000年前,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了壹個新階段——屈家嶺文化階段。1988 ~ 12,撈刀河流域長沙縣廣福鄉梅有村發掘的堯塘遺址是這壹階段的代表。這裏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發現了面積為16平方米的半地穴房屋地基、玉米狀的農作物顆粒、部分鹿角和動物骨骼。此時,長沙先民提高了制作陶器和石器的技術,學會了建造房屋。他們已經能夠燒制鍋、豆、碗、盤和其他復雜的陶器,研磨小而平的石器,並在上面鉆孔。他們建造的房子有壹個橢圓形的深達1米的坑。坑壁是墻,頂上蓋著茅草。這種房子雖然還很粗糙簡陋,但對於我們長沙先民來說,擺脫窯洞狀態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距今約4500年,長沙進入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階段。這壹階段的遺址在長沙已有發現,分布在湘江及其主要支流。瀏陽樟樹灘遺址、長沙縣月亮山遺址和團裏山遺址是這壹階段的代表。這些地點占地很大。瀏陽樟樹灘遺址和長沙縣月亮山遺址位於瀏陽河沿岸,占地10000平方米。出土的陶器和石器數量多,種類多。石器包括斧、面、鑿、刀、矛、鏟和紡車,其中許多形狀精細,打磨光滑。陶器有壺、釜、豆、盤、罐、壇、罐、罐、碗、網墜等。,有各種形狀和圖案。月亮山遺址也出土了少量的玉器。這些無聲的遺跡和遺存表明,4500年前長沙就有原始農業,漁獵仍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業和石材加工技術進壹步發展;並產生了獨創的紡織和玉石加工技術。
屈家嶺文化和龍山文化是中國原始社會父系氏族社會的文化形態,長沙堯塘至樟樹灘、月亮山遺址是這兩種文化的反映,是長沙父系氏族社會的壹系列縮影。生活在湖南六合河谷丘陵平原原始村落的長沙先民,經過極其艱難的跋涉,已經進入原始社會後期。
在古代,長沙也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留下了許多傳說。
相傳,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顏地和黃帝都到過長沙。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為了征服天下,曾“過山道,南過大河,攀熊而遊湘”,後來又把長沙之地封為其子邵所有。宋人米羅的《路史》記載,少昊壹家“始於雲陽,葬於長沙”。錢是有獎勵的。明崇禎年間《長沙縣誌》記載:“長沙開疆,始自雲陽少昊”。傳說中的少昊是古代長沙的壹個氏族首領,是開發長沙的第壹人。
炎帝與長沙關系密切。晉代黃的《皇朝世紀》說,炎帝“在位壹百二十年崩,葬於長沙”。《道史》也說炎帝“崩葬於長沙茶莊之末,名為茶陵”。米羅之子羅平註:“顏地在今馬貝”,並說唐代有祭祀,宋乾德五年(967)建顏地廟。“丁偉(宋十四年,l187)春”,羅平曾親自到過這裏。馬貝在宋代是茶陵縣的土地,後來被置於該縣(今炎陵縣),在古代屬於長沙。相傳炎帝是我國農業的創始人。他教人們種植莊稼,被稱為神農。他還說,他為百姓治病,嘗遍了上百種草藥,每天遇到72種毒藥,因金錢草的味道而死。長沙炎帝傳說是長沙原始社會從采集狩獵經濟向原始農業經濟發展的反映。
到堯、舜、禹時,中國南方出現了“三苗國”,即新的氏族部落群。今天的長沙不僅是古代三苗國家分布和活動的重要地區。《戰國策》載,“三苗人住昔,左彭子浪,右洞庭水”。司馬遷曰:“三苗在江淮,荊州也。”唐代的杜佑更明確地指出:“潭州是古三苗之地。”傳說以堯舜為首的華夏部落與三苗長期交戰,多次擊敗三苗。於是,三苗大部分逃入深山洞穴或遷徙至西南山林,成為、長沙蠻、湘、滇、黔、苗、瑤、侗等民族的祖先。
相傳舜為征服三苗,曾“南征濟源、湖南”,長期抄邵音樂,“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山”,即今永州九嶷山。他的兩個妃子,姚的女兒和,“哭死在湘江”,葬在今天的嶽陽軍山。二公主的重義重情,自古流傳為佳話,被尊為“響水之神”。
舜之後,禹成為了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傳說於繼位後鑄九鼎,定天下為九州。長沙屬於荊州。為了征服三苗,治理水患,他走遍中原。並跨過長江,過洞庭湖,到蒼梧的曠野,在衡湘壹帶留下了“茫茫余跡”和許多傳說。長沙嶽麓山上的王宇碑,形似蝌蚪,傳說是記載大禹“投水”的故事...遠行忘了家,留在嶽麓苑”;山腳下的“虞姬溪”,又名“拖船坳”,是古代傳說“大禹疏浚山道”的遺跡。
這些傳說為我們勾畫了壹幅長沙及其先民在洪水時代艱難創造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