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隨筆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隨筆

[摘要]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以來,我國出臺了壹系列搶救和保護措施,但也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本文論述了旅遊業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區經濟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並世代傳承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和節日、民間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藝,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以人為中心的技能、經驗和精神,以活態變化為特征。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傳統和精神,體現在現有的許多物質遺產中,但更多的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許多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具有突出的價值,並在歷史、藝術、宗教、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文學或手工藝中得到廣泛傳播。它們是人類精神創造的天才傑作,有些可視為世界文化的精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於人們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它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具有民族性和大眾性的特點,與先進文化建設密切相關。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實踐,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文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相同的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特殊遺產,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非物質化、地域性、傳承性、社會性、無形性、多元性、生動性等特征。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些特征是科學認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本民族特殊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和審美習慣的生動體現。它以人類為基礎而存在,以聲音、圖像、技能為表現手段,以口口相傳為文化鏈條而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尤為重要。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它。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針對之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而提出的。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會議在巴黎正式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傳承、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它包括音樂、舞蹈和歌劇等傳統表演藝術。主要反映當地風俗的民俗活動;具有民族風格的傳統手工藝技能。

當今旅遊業社會化程度高、綜合性強、發展潛力大,是大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和可持續發展產業。旅遊業的發展程度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標誌。古城風景名勝和旅遊資源豐富,品位高,具有極高的歷史保護價值、文化發掘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不難理解,經濟發展可能會對遺產造成發展性破壞。文化遺產是活的遺產,需要傳承人代代相傳。隨著時代的變遷,傳承人所處的社會也在發展,傳承也會發生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壹個文化問題,也應該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無論是開發還是保護,只要違背了事物的發展規律,總會變得不切實際。適度保護和合理開發將相輔相成,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民族民俗文化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賣點。越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旅遊目的地越能吸引遊客的目光,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遊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非物質文化對旅遊業的吸引力更大,因為與物質文化相比,它們更容易流失,更隱秘,難以被外人知曉。隨著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的深入,將其納入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是搶救和保護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舉措。為了減輕政府壓力,解決財政壓力,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市場化運作,用利益機制調動非物質文化的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比物質遺產更加珍貴,因此能夠受到遊客的歡迎,給旅遊經營者和社會帶來巨大的旅遊效應和經濟效益。因此,在發展區域旅遊、拉動經濟的同時,呼籲所有人自覺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並傳承下來的,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和文化價值的,具有知識、技能和技藝的文化物質。比如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節日、傳統儀式、生產生活知識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面對這筆巨大的文化財富,人們往往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從遺產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民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妥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客觀認識歷史、進行文化創新、保護文化多樣性和重建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實物形態,因此比有形文物(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更難鑒別和保護。同時,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特點,在歷史變遷和時代沖擊中比有形文物更脆弱,比有形文物更容易消失。正是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這種困難及其自身的脆弱性,使得對它的保護更加迫切和迫切。

從旅遊和經濟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當代和後代的寶貴財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鼓勵各方靈活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民俗表演到旅遊開發,從工藝品銷售到文化創意開發,通過多種方式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經濟價值,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弘揚傳統文化、振興民族藝術的同時,在開發人文旅遊景觀、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旅遊業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如前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活的遺產,需要壹代壹代傳承下去。隨著時代的變遷,傳承人所處社會的不斷發展,傳承也會隨著時代而變化。是社會變革的必然結果。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生產力不發達的民族地區和農村,這些地方在今天正發生著快速的社會變革。在社會變遷中,人們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護文化遺產,而是如何擺脫文化滯後的束縛。因此,有必要盡可能真實地保持文化遺產的原貌,讓後人更真實地了解遺產的全貌,防止遺產在未來可能被濫用。

申報熱、開發熱、文化熱風靡全國各地,發掘優秀的地方非物質民俗文化遺產,開發旅遊資源。旅遊帶來的經濟效益直接促進、學習和傳播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大大增強了人們的保護意識。我們不僅要保護,還要發揚光大。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環境下,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利用市場經濟的利益,真正落實這種全新的理念,讓大家自覺加入這個行列。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的,它的起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壹種旅遊資源,本質上是壹種特色鮮明的基礎文化,在現代旅遊資源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上一篇:企業洞察力——戰略分析的框架思維
  • 下一篇:家風家規隨筆五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