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信息時代對教育的影響

信息時代對教育的影響

要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和交流,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深刻。以下是我整理的信息時代對教育的影響。歡迎閱讀。

信息時代對教育的影響1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在信息時代。教育註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對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信息教育,培養學習者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本文主要討論了信息時代網絡教育的突出特點、網絡教育對傳統教育的影響以及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關系三個方面,重點討論了網絡教育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從師生關系、教學方法、教育觀念等方面深入具體地分析了這種影響,最後說明了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

網絡教育和傳統教育相輔相成。

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基於網絡技術的網絡教育應運而生。90年代末,教育部啟動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拉開了網絡教育的大幕。

新千年伊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標誌著網絡教育的快速發展。新時代新形勢伴隨著新的問題:在線教育有哪些突出的特點?在線教育對傳統教育有什麽影響?如何正確看待兩者的關系?本文並非淺顯,意在對上述問題做壹個簡要的探討。

壹,網絡教育的突出特點

所謂網絡教育,就是將技術層面與行為層面相結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構建理想的學習環境。在線教育中,最大程度地享受學習資源,形成最佳的教育環境,保證學生個性和創新思維的空間。與傳統教育相比,網絡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1)互動性和開放性。在在線教育中,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和實時互動得到了加強。在與學生的溝通方面,老師上課時間限制較少,學生可以通過郵件或實時聊天的方式接收老師的教育信息。

接受老師的個別輔導,或向老師反饋教學信息;教師根據學生隨時發送的教學信息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從而促進教學網絡的全方位主動實時互動,使師生之間不間斷的交流成為可能,促進教與學。

網絡教育由於在技術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出極大的開放性。在線教育可以是實時的,也可以是非實時的,可以是在線的,也可以是離線的。在線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夠在任何時間和地點接受在線學習,在線教育對所有個人開放。個人不會因為年齡、性別、種族等因素而被拒絕,是真正的開放教育。

(2)虛擬性和* * *享受性。網絡教育是壹種虛擬教育,沒有真實的實體教室和其他教育場所。受過教育的人不用天天去教室,操作鍵盤就行了。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制作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材、案例等。,在網絡上進行實時或非實時教學,利用後臺管理系統監控學生的作業和考試。網絡中的資源由* * *共享,可以歸網絡用戶所有。

網絡資源是數字資源,不是少數人的特權。互聯網擁有迄今為止人類最豐富的教育資源。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通過互聯網終端訪問網絡,享受網絡資源。用戶可以使用網絡中的數據庫、圖書館和信息庫。

(3)個性化和多樣化。網絡教育是以個性教育為基礎的。學習者在網絡中點擊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自主探索。他們可以不受主流文化和意識的控制,按照自己的經驗和視角去理解知識,發展個性,發展創新思維。

二,網絡教育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壹)在線教育解構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在線教育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在線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在交互式在線教育中,教師和學生處於壹種準永久分離的狀態。

沒有真正的課堂和學校,教師的絕對權力就不復存在。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充分意識到自己在網絡教育中的角色轉變,從知識學習的指導者、文化知識的傳授者、課程材料的執行者和教育教學的管理者,轉變為未來生活的設計者、知識體系的構建者、課程材料的研究者、人際關系的藝術家。網絡教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網絡教育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網絡教育中的教學是以信息內容為主要認知對象,以發送者和接收者互動的形式,以自主的、個性化的方式進行學習。傳統教育中,學生以班級的形式在同壹時間同壹地點學習,學生之間相互互動,相互交流,共同參與。

在線教育中,時間和空間的分離決定了學生主要采用個性化學習,很少受到老師和其他人的幹擾。

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生活習慣,選擇自己的學習節奏,安排如何學習。網絡教育教學方式的獨特性還體現在技術媒體的應用上。傳統教育中,教師主要利用黑板、粉筆、課本等輔助媒介,同時利用自己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向學生傳授知識。

在線教育中,技術媒體取代了傳統的口頭教學,教師主要依靠技術媒體傳播教學信息,如教學軟件、電子郵件、在線討論、數據文件和數據庫、在線學習管理系統等。

(3)網絡教育更新了傳統教育觀念。在線教育的出現為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的空間,越來越多的人受益於在線教育並終生學習。網絡教育改變了傳統教育對現實的片面強調和對已有知識的追求。

教育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我教育的主體。今天,我們關註的是教育和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傳統教育學的教學原則。網絡教育有利於在學習中變“他教”為“自學”。網絡教育沒有老師的壓力和外界事物的幹擾,學習完全自主。

學生要想獲取知識,就得去網絡上自主尋求和選擇。網絡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不斷解構原有的知識體系,構建新的知識體系,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第三,在線教育和傳統教育相輔相成。

(1)網絡教育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商,傳統教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情商。網絡教育中的信息極其豐富,教學信息的多樣化可以激發學生對現代科學的向往。學生不僅要接收網絡中的信息,還要對信息進行判斷、分析和綜合。

當學生從傳統教育的耗時和重復的任務中解放出來,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學習和創造。網絡教育雖然有利於學生智力的發展,但是很難培養學生的情商,因為網絡上的不良信息不利於學生科學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如果忽視學生情商的培養,會影響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傳統教育可以彌補在線教育的這壹不足。

傳統教育非常重視學生情商的培養。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社會規範、道德規範和為人處事的原則,以便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

(2)網絡教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我,傳統教育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合作。在線教育中,學生往往是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具有很強的獨立性:當學生遇到難題時,他們不會向老師求助,更多的時候是在網絡中自己尋求解決的方法。

但當獨立發展到壹定程度,也有可能轉變為以自我為中心。當壹個人過於信任自己的時候,就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也無法和別人合作。

現代社會是壹個多元化的社會,這使得所有的任務都不是壹個人可以完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在傳統教育中,學生和老師是相互接觸的,經常交流,經常從事相同的活動,接觸的時間很多,相互交流也比較容易。學生之間的合作經常在各種教學活動中體驗到,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也日益增強。這將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3)網絡教育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傳統教育有利於學生觀念的形成。在線教育沒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可以質疑權威,可以調查研究,可以考證。他們可以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從而真正張揚個性。

但是,在線教育的開放性也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學生的價值觀對學生的行為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在線教育沒有規範的價值。面對網上各種魚龍混雜的信息,學生很容易迷失方向,形成不良價值觀。比如越來越多的年輕電腦黑客。

而且過度上網很容易讓學生逃避現實,形成網絡依賴綜合癥。傳統教育不壹樣。學生收到的教育材料經過嚴格的篩選和核實。不符合社會規範、道德標準和法律範疇的內容壹般不會出現在教科書中,學生的日常行為受到老師的嚴格監控。如果有不規範的行為,老師會動用老師的權力糾正學生的行為。

總之,網絡教育和傳統教育不可替代,但應該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網絡教育是傳統教育的補充。只有將其與傳統教育相結合,才能全面完成教育的使命。而傳統教育只能通過網絡教育的方式實現學生個性和獨立性的發展,實現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日益普及,信息化浪潮已經推進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教育體制和模式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信息化給教育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推動了教育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信息化改變教育環境。在信息時代,傳統的校園、教室等教育環境將轉變為由網絡架構、數字技術和智能設備構成的新的教育環境。在新的教育環境下,全社會的教育資源將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形成開放的教育平臺,進而產生新的教育教學規律。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工具,還需要用信息化的理念來審視和指導教育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領域。

信息化改變了教育資源的配置。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學的完成必須依靠學校等實體。在信息環境下,教育系統將不再局限於傳統校園,還有傳統學校、網絡學院、虛擬開放大學等。* * *共同構成教育系統的壹個組成部分;受過教育的人不僅可以通過傳統的面授獲取知識,還可以借助計算機和網絡,足不出戶在異地接受教育。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學生和教師可以在虛擬教室中同時學習和討論課程。電子學校將融入我們的生活。

信息化推動教育改革與創新。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大加快了教育改革和創新的步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入網絡技術,可以有效地促進教育系統的重組和社會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近年來,學校作為教育主體,大力推進信息化進程,配備信息化設備,在教學、科研、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力地推動了教育的改革與轉型。針對這壹趨勢,中國教育主管部門實施了遠程教育工程,其目的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建立壹個開放的教育網絡,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信息化改變教育評價標準。知識和人才是傳統教育評價體系中的基本概念。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知識的應用更加重要。信息環境下的知識觀強調“如何做”。因此,基於知識占有和知識應用能力的傳統人才觀將被素質人才觀所取代。素質型人才觀更註重人才的信息能力、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適應能力。信息時代,品德是人才的靈魂,體力和智力是人才的基礎,信息和網絡能力是人才的主要特征,創新能力是人才培養的主要目的。

2010年,我國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抓住教育信息化機遇,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必須加強基礎教育數字化建設,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整合信息資源,提高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同時,建立科學規範的體制機制,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根本保障。

信息時代對教育的影響。信息技術對傳統教育的挑戰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帶來整個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深刻變革。圍繞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信息技術對教育觀念的影響表現在人們對學校觀念的改變。在信息社會,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裏的電腦上接受優秀老師的教育和指導,還可以利用全球信息庫隨意訪問世界各地電子圖書館的相關信息。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將從學校轉移到家庭或工作場所,這將使中小學教育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產生壹種開放的中小學遠程教育模式。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學生和老師可以同時坐在壹個“虛擬教室”裏進行學習和討論,這將打破“學校中心”或“教室中心”。信息社會的教育將是壹個“人民選擇教育”的社會。

2.信息技術將改變教師的角色。因為信息技術為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渠道,壹個人獲取必要知識的時間越來越少,所以教師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註學生的個性和品格的培養,註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及時消除心理障礙,引導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心理,增強學生適應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從知識的解釋者和傳遞者轉變為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還有壹部分老師會從直接授課變成間接授課,從幕後變成幕後,成為教育軟件的編譯者、管理者、服務者。

3.信息技術使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更加靈活多樣。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教育技術中知識表征的基本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知識可以用文字、圖像、動畫、聲音、視頻、圖形等多媒體來表現,可以模擬出豐富多彩的世界,可以出現虛擬世界。換句話說,所有的科目都可以在電腦上教授。如果說,過去由於教學條件的限制,只能采用班級制的集體教學模式,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話,今天,隨著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實現個性化教學模式、小組協作學習模式、遠程實時互動多媒體教學、在線學習、在線討論等。信息技術將“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學習更加主動、積極。

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

(壹)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

1.作為研究對象:教授學生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如果21世紀被公認為信息社會,那麽21世紀的人才至少應該具備與信息社會對接的能力。如果妳生活在信息社會,妳不會使用電腦和互聯網,那麽妳就無法融入這個社會。中小學計算機課程要註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教會學生如何收集、使用、交流、享受、制作和保護信息,使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

2.作為傳統教育的輔助工具,它強調信息技術與各種課程的整合,找到能增強學習效果的地方,讓師生做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情。

3.構建新的學習模式:創建新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和教育環境,探索新的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強調探究、解決問題、合作的學習方式,突出多樣化、個性化的個體學習行為。

4.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基於信息技術,從根本上改革教育目標、內容、模式和組織形式。

(二)校園多媒體網絡教育系統的建設

1.多媒體綜合教室:在這個教室裏可以實現多媒體組合教學。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可以壹邊講解壹邊操作,結合教學內容展示實例,創設情景,呈現過程,提供演示。該系統適用於各種學科的課堂教學,可以解決演示教學問題,幫助教師發揮作用。缺點是學生只會看和聽,不會“做”。學生的反饋信息只能通過教師的觀察和提問來獲得。

2.多媒體電子教室:在這個教室裏,任何形式的教學信息,如光盤、CAI課件、計算機應用程序、教學錄像、錄音、投影、實物等。,可以實時播放,實現教學演示、演示、講解的功能。在廣播的過程中,教學信息可以同步傳遞給所有學生,或部分學生,或個別學生,實現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個別教學。教師可以在不離開座位的情況下觀察任何學生的學習情況,並監控學生之間的討論,使教師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規範教學和學習過程。老師還可以遠程控制學生的操作和學習過程,提供壹對壹的個別輔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打電話給老師進行輔導。在監控督導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問題,老師還可以連接學生電腦進行個別輔導。

毫無疑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插上了翅膀,我們的教師將在更廣闊的教育世界裏遨遊,越飛越高。

信息時代對教育的影響第四條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現代教育帶來了推動力,為現代教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工具。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特征之壹。因此,了解知識、信息和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將對教育的發展和前景起到重要作用。

壹,信息時代知識和信息的價值

世界正處於信息和通信技術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知識和信息已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並日益滲透到經濟、文化、政治和其他活動中。知識和信息是信息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和必需品。知識和信息對於信息社會就像血液對於人體壹樣重要。沒有知識和信息流通,信息社會就會崩潰,人類社會就會陷入歷史倒退的危機。知識和信息是伴隨信息社會而來的信息經濟的主要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信息社會的財富。有了知識和信息,就有了發展的優勢和機遇。然而,知識、信息和自然資源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知識和信息具有時效性。知識和信息是不斷更新的,今天的擁有並不能保證永遠擁有。因此,對知識和信息的擁有是壹個不斷進步的過程。

其次,知識和信息被共享和復制。知識和信息的能量只有在傳播和應用的過程中才能釋放出來。因此,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徑是在信息社會中擁有發展機遇和優勢的關鍵,而社會的信息化水平將是經濟發展水平的決定性因素和衡量標準。現代信息技術使“地球村”的假設變成了現實。在很多領域,物理空間距離不再是影響產品和服務獲取的因素。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遠程購物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遠程模式代表了全球遠程經濟的誕生

二,信息技術對教育內容的影響

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和學習革命,其中第壹個是;其中的內容是教育內容的改革和革命。現代科技尤其是互聯網的逐漸普及,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來源。在信息時代,學生不僅從包括家庭、社會和學校在內的當地文化環境和書籍中吸收知識,還通過衛星電視和互聯網從跨文化、跨時間的電子信息資源中學習知識。知識資源的擴展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也為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讓學生在廣闊的電子空間中得到充分發展,成為信息時代需要的人才?

首先,信息時代需要知識淵博的人才。人類知識的財富需要壹代壹代傳下來,傳授前人積累的知識仍然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之壹。信息社會知識的時效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知識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短。因此,知識的擁有既是對前人積累知識的繼承,也是新知識的更新。

其次,信息社會不僅需要會學習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人們通常認為整天和電腦打交道會讓人失去感情和人際合作能力。由此得出結論,在信息社會,我們只需要和機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際合作。事實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雖然減少了人際交往的機會,但並不意味著降低了人際交往和協作的重要性。如果說工業化中采用機器的結果是流水線的集體勞動方式取代了個人勞動方式,從而顯示了人際合作的重要性,那麽信息社會中的遠距離方式則是用網絡化的、更加精確的系統協調取代了流水線協調。紀律觀念,分工協作,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配合,這些都是信息社會的人必須具備的能力和素質。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往往從小學開始就提出壹些問題,大家壹起合作回答,然後老師在小組之間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第三,信息社會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無論什麽社會,人都要學會生存。生存最基本的條件是能夠適應環境。所以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適應環境的能力。信息技術加快了整個社會的活動節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會中生存和發展。近年來,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青少年吸毒、自殺和犯罪率上升,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可見,高度發達的科技可以提高物質文明水平,而相應的精神文明建設卻是科技力所不及的。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途徑。為社會培養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時代使命。

三,信息技術對教學方式的影響

壹位心理學家認為,知識並不是簡單地從教師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在大腦中主動建構形成的。信息時代的學習環境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來源。超文本計算機教學軟件和互聯網信息系統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學習主動性。信息技術及其伴隨的學習環境必然會帶來教學方式的革命。信息時代的教與學的方法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第壹,老師的“講”變成了“導”。曾經有人懷疑,信息時代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軟件會取代教師的角色,但事實上,在信息時代,教師仍然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然而,教學方法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壹個“教”的老師應該成為壹個“導”的老師。在工業革命之前,壹個人可以熟悉百科全書,壹個老師可以涵蓋從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課程。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和豐富,出現了以學科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壹個人可以成為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但懂百科全書的通才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信息時代,隨著信息和知識的爆炸式膨脹,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為了跟上時代而不斷更新知識。所以,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即使是十幾歲的小學生,也不壹定比學生懂得多。因此,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課應該由導遊來引導。在介紹完基礎知識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探究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和豐富的信息資源,達到高水平的質量和數量的教學效果。

第二,學生的“聽”變成了“學”。在信息時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擁有更大的主動性。所以更有創意。在信息時代,課本和老師不是知識的唯壹來源。除了從課堂上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運用自己的學習技能,從豐富的學習資源中探索和學習知識。這種基於學生興趣和意識的學習,會使學生的收獲更加深刻和鞏固。總之,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和挑戰。對於每壹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新世紀的教育改革任重道遠。

參考資料:

[1]田振清、尹炳新著《信息技術對20世紀教育觀念的影響》,原載《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

[2]南國農《信息技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上)》,原載《電化教育研究》,2006年8月5438+0。

[3]潘克明《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構建新型教育模式應註意的幾個問題》原載於人民教育,1999 12。

  • 上一篇:妳知道什麽是摔跤嗎?
  • 下一篇:兒童插畫紋理-兒童插畫的風格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