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1和80年代初債務危機的影響,銀行普遍開始重視信用風險的防範和管理,由此誕生了巴塞爾協議。該協議通過對不同類型的資產賦予不同的權重來量化風險,是銀行風險的通用分析方法。
1999年6月3日,巴塞爾銀行委員會發布了1988巴塞爾協議修訂的征求意見稿,為銀行管理信用風險提供了更加現實的選擇。壹方面,將現有方法修改為大部分銀行計算資本的標準方法,對於部分高風險資產,允許高於100%的權重。另壹方面,巴塞爾銀行委員會在壹定程度上肯定了摩根等國際銀行使用的信用風險計量模型。但是,由於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模型的有效性,信用風險模型在最低資本限額的制定中並不能發揮明顯的作用。委員會希望在進壹步研究和試驗後,可以使用信用風險模型。
2.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壹些大銀行已經意識到信用風險仍然是關鍵的金融風險,並開始關註信用風險的度量,試圖建立度量信用風險的內部方法和模型。其中,J.P. Morgan的Credit Metrics信用風險管理系統最為引人註目。
1997年4月初,美國J.P .摩根財團聯合其他幾家國際銀行——德意誌摩根苻堅、美國銀行、瑞銀、瑞銀和BZW***,推出了全球首個評估銀行信用風險的組合模型——信用度量(Credit Metrics)。該模型以信用評級為基礎,計算壹筆貸款或壹組貸款違約的概率,進而計算上述貸款同時變成壞賬的概率。該模型涵蓋了幾乎所有的信貸產品,包括傳統的商業貸款;信用證和承諾;固定收益證券;商業合同,如貿易信貸和應收賬款;以及市場驅動的信貸產品,如掉期合約、期貨合約和其他衍生品。
3.自1997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金融業的風險呈現出新的特點,即損失不再是由單壹風險造成的,而是由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共同造成的。金融危機促使人們更加關註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的綜合模型以及操作風險的量化,因此全面風險管理模型引起了人們的關註。
所謂全面風險管理,是指對全組織各層級業務單元和各類風險的整體管理。這種管理要求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各種其他風險,以及包括這些風險在內的各種金融資產和資產組合,所有承擔這些風險的業務單元納入壹個統壹的體系,按照統壹的標準對各類風險進行計量和匯總,根據各項業務的相關性對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這種方法既是銀行業務多元化後銀行機構自身產生的需求,也是當今國際監管機構對主要金融機構提出的要求。新的監管措施實施後,這種新的風險管理方法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繼摩根銀行推出信用度量標準之後,許多大型銀行以及風險管理咨詢和軟件公司也開始嘗試建立新壹代的風險計量模型,即綜合計量模型。他們中的壹些人已經推出了自己的完整模型和軟件(如AXIOM軟件公司建立的風險監控模型),並開始在市場上向金融機構銷售。全面風險管理的優勢在於可以大大提高風險收益分析的質量。銀行需要衡量整體風險,但只有擁有全面的風險承擔管理體系,才能真正從事這種衡量。
4.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信用衍生品這壹管理信用風險的新技術逐漸成為金融界關註的焦點。簡單來說,信用衍生品就是用來交易信用風險的金融工具。在利用信用衍生產品進行信用風險交易的過程中,信用風險與基礎金融工具相分離,從而將信用風險與金融工具的其他特征相分離。雖然最早的信用衍生品早在1993年就產生了,但當時日本的信托銀行為了防止其對日本金融部門的貸款出現虧損,開始出售壹種支付金額取決於特定違約事件的債券。投資者可以從債券中獲得收益,但當貸款不能按時還清時,投資者必須向中信銀行支付賠償金。但只是在最近幾年,信用衍生品才取得了快速發展。1997年末,全球信用衍生品未平倉合約金額僅為1700億美元,1998年末的數字為3500億美元。到2000年底,這壹數字增加到74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