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傈僳族服飾特點

傈僳族服飾特點

傈僳族的服飾有什麽特點 僳僳族的服飾,各地大同小異,大都穿自織的麻布衣服。男子壹般著短衫,褲長及膝,有的用青布包頭,左腰佩砍刀,右腰掛箭袋。婦女上穿右衽短衣,下著長裙,頭上飾以紅白色料珠,胸前有彩色料珠串成的項圈。各地因衣服顏色的差異而被稱為“白僳僳”、“黑僳僳”或“花僳僳”。“花僳僳”的衣著絢麗多彩,“黑僳僳”的穿著典雅大方,各具特色。僳僳族以玉米、養子為主食,由於狩獵,肉食也極為豐富,無論男女,都善飲酒。僳僳族的住房有兩種結構:壹種是木結構,四周用長約壹、二丈的木料壘成,上覆木板,內地的僳僳族大都居住這種房屋。另壹種是竹木結構,先在斜坡地上豎立二、三十根木樁,上鋪木板,四周圍以竹篾籬笆,頂蓋茅草或大板,屋中央置壹大火塘。這種房子流行於怒江僳僳族地區。

傈僳族服飾的女性服飾分類 婦女的服飾又分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三種.聚居在雲南怒江州壹帶的白、黑僳僳婦女普遍右衽上衣,麻布長裙。已婚者耳戴大銅環或銀飾,長可垂肩.頭上以珊瑚,珠料為飾.年輕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絨系辮,有些婦女還喜歡在胸前佩壹串瑪瑙、海貝或銀飾,並在海貝上刻有簡單的橫豎紋或鉆以小園孔,僳僳語稱這種胸飾叫做“拉白裏底”。瀘水縣壹帶的黑僳僳婦女則 *** 長裙,上衣右衽,腰間系壹小圍裙;長褲,青布包頭,耳戴小珊瑚壹類的飾品。永勝、德宏壹帶的花僳僳服飾更為鮮艷美觀。婦女均喜歡在上衣及長裙上鑲繡許多花邊,頭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裙長及地,行走時搖曳擺動,顯得婀娜多姿,優美迷人。白、黑僳僳族婦女,穿右衽上衣,麻布或黑絲絨長裙。已婚婦女戴大銅耳環,頭上以珊瑚、料珠串縫為帽,胸前戴瑪瑙、海貝或銀幣。花僳僳服飾鮮艷,婦女頭戴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穿及地的長裙。各地僳僳族男子喜用青、黑、藍、白色布作包頭,穿自織的麻布長衫或短衫和及膝的褲子。

傈僳族服飾的頭飾 僳僳族年輕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線系辮,已婚婦女則多喜歡頭戴珠帽“額勒”。“額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貝、小銅珠編織而成的精美頭飾。制作方法是:先選十幾個直徑約2厘米的白色海貝片,把它們鉆出小孔,用線平穿成壹個能套住後腦的圓套。海貝圈上半部分的貝片下面系上壹個小銅珠,然後再將小銅珠橫穿成串。這樣便構成了壹個以腦後海貝串、額前銅珠串為上下兩邊,以紅白兩色珊瑚、料珠串為中心的簾式、半月形珠帽,戴在頭上正好能將頭顱和兩側耳鬢罩住。婦女們戴上“額勒”,頭頂上的片片海貝如同銀月高懸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眾星捧月。最下端的銅珠,嵌在前額,金光閃閃,給人壹種華美、尊貴之感。這是僳僳族婦女必不可少的心愛之物。

雲南服飾的特點? 1.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仍與蒙古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壹的衣服,第壹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為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制成

2.德昂族女子上身穿緊身短衣,也是藍色或黑色的,下穿長裙,裙子的式樣新穎大方,花色艷麗。紅德昂是壹片惹目的紅黑相間的顏色,花德昂則鑲有四條白色帶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寬的紅布相飾,黑德昂所穿的黑統裙上織有幾條深紅色的布帶,其間又襯喪命夾著幾小條白色帶子。

3.拉祜族男子身穿淺色右衽交領長袍和長褲,喜歡佩刀,系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等各色布條交織纏成。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艷美麗。下穿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剃光頭,包黑包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銀牌)。

4.布朗族穿著簡樸,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近似,只是衣服喜歡用白色和粉紅色,上穿緊身、細袖管無領短衣,用布帶代替鈕扣,下穿花紋圖案長裙,用長白毛巾纏頭,顏色多為黑色,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的短衣,下穿寬褲腳的長褲,普遍使用包頭巾。布朗族男子都以紋身多而美為榮。

5.景頗族的男子喜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壹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壹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腰間圍上藤圈,表示她們是龍女的化身。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篾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

6.納西族未婚姑娘愛梳長辮於腰後,或戴頭帕、帽子。青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多偏重於明快、艷麗的色調,中老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則多采用青、黑等色的面料,顯得莊重素雅。婦女們還喜歡佩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鐲及金、銀項鏈等飾物

7.白族服飾靚麗瀟灑,民族特色鮮明。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男子喜歡纏白色或蘭色包頭,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

8.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裏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歷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繡青布鞋 .水族婦女的慣常穿著。青蘭色短衫和長褲,結布圍腰。胸前的銀飾是節日才佩帶的。結了婚的婦女用背帶背著她的小寶寶。背帶繡得十分精致,這也是她個人裝飾的壹部分。

9.傈僳族婦女的服飾古樸多彩。按服飾顏色分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三種。已婚婦女耳戴大銅環,頭上用料珠、貝殼、珊瑚為飾物,有的胸前佩瑪瑙、海貝或銀幣等胸飾。花傈僳服飾較為鮮艷,上衣及長裙鑲花邊,頭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顯得婀娜多姿。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穿麻布短衫,穿寬大褲子,褲長及膝。有的腰系羊毛彩帶,穿長褲,紮綁腿。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歡右腰佩砍刀,右腰挎箭包,弩弓為貼身之寶,有的還是世代相傳的。

10.阿昌族喜著黑色的服飾,已婚婦女上身穿對襟衣,袖長,下身著筒裙,用黑布或藍布包頭,裹腿;未婚女子穿寬襠褲子,將發辮盤在頭頂,用布圍辮子裹成圈。臘撒壩子的婦女喜歡在服飾上布滿銀飾,戶撒的婦女則......>>

傈僳族婦女的服飾是按照什麽被分為白傈僳族。黑傈僳族和花栗粟族 急 快快 傈僳族服飾典雅、美觀、大方。不同地區的傈僳族婦女因服飾顏色的差異而被稱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 白傈僳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長裙,戴白色料珠. 黑傈僳婦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長褲,腰系小圍腰,纏黑布包頭,戴小珊瑚之類的耳飾。  花傈僳婦女喜穿鑲彩邊的對襟坎肩,搭配綴有彩色貝殼的及地長裙,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搖曳多姿,風情萬種。

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傈僳族美女穿傈僳族服裝的照片 又沒有積分啥的,沒動力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服飾特點、文化要求 苗族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壹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壹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壹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

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壹的褲子,紮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壹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制作采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

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壹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鬥笠。

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壹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裏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紮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紮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壹般都用自織的土布制成。

黎族

黎族男子壹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

關於傈僳族的介紹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麗江和迪慶、大理、保山、德宏、楚雄、臨滄等州縣。四川省的鹽源、鹽邊、木裏、德昌等縣也有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傈僳族人口數為634912。使用傈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先後使用過3種文字,壹種是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拼音文字,壹種是維西縣傈僳族農民汪忍波創制的音節文字,第三種是新中國成立後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已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推行。 傈僳族淵源於南遷的古氏羌人,與彜族同屬壹個族源。其族名稱最早見於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稱“栗粟兩姓蠻”或“栗蠻”及“施蠻”、“順蠻”,均屬“烏蠻”,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瀾滄江兩岸等廣闊地帶;元明時多受麗江諸地納西族封建領主等的統治。16世紀中葉,因不堪納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戰爭的威脅,大批傈僳族在頭人括木必帕的率領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區遷徙。在17-19世紀,該族人在起義失敗後又曾多次遷徙,壹部份進入緬甸;壹些人遷到老摑、泰國等。直至清代遷徙還在繼續。在歷史進程中,傈僳族溶進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緣。傈僳族是古夷人的壹個分支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是不是今天的彜族呢?這是現在很多學者都很懷疑的壹個問題。我認為族別是會消亡的,但是族群是不可能消亡的!!下面是我對彜族和傈僳族的壹些認識。1、從傈僳族的族源來看他是夷人的壹個分支。2、從他的宗教文化來看也和當今的彜族是壹樣的,特別是和涼山的彜族是壹樣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從圖騰來看都有龍、虎、雞、蛇、鳥、竹、蕎、樹,山等3、從社會組織來看是以血緣和紐帶的家支頭人制度,都有血族復仇的習慣。涼山彜族的“德古”與傈僳族的“實扒”和“搓吾”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都充當了調解人員的角色。4、從巫術文化來看傈僳族有“尼扒”和“尼古扒”兩種,彜族有畢摩和蘇尼兩種。“尼扒”和畢摩的社會地位都高於“尼古扒”和蘇尼的。從他們的職責來看都是蔔卦、驅鬼、辟邪、祭祖、祈福。5、從婚姻和喪葬來看,在婚姻中彜族和傈僳族都要給“舅舅錢”、父母包辦、近親結婚。喪葬和貴州彜族是壹樣的,都用土葬,只有非命死者用火葬(其實都是後來收到漢族喪葬的影響才用土葬的。)7、9兩個數字在彜族的在葬禮上時隔吉祥的數字,在貴州死者男的藥穿9件外衣、女的要穿7件;在四川火葬的時候難得要架9層、怒的藥架7層;傈僳族祭男死者9塊肉,出殯時用9棵栗樹擡,祭女死者7塊肉,出殯時用7棵栗樹擡。難道這些數字出現在葬禮上只是壹個巧合6、從音樂舞蹈文學來看,音樂主要都是源於生活,所以由於歷史地理位置不同,人們所創造的音樂也是不同的,但是彜族和傈僳族都有“祭歌”。樂器主要有口弦、笛子。舞蹈都是通過下肢動作來表現(可能這些舞蹈都源於生產生活中。),以腳上動作為主,步伐矯健,動作粗獷。文學都有《洪水泛濫》《兄妳們婚》《竹娃》。7、從服飾來看,就彜族服飾就楚雄型、涼山型、烏蒙山型、滇西型、紅河型、滇池及滇東南型等6大類型,傈僳族根據服飾分為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但是他們大多數都有***同的特點都崇尚黑色、男的用青布包頭、女的都穿裙子。8、從語言比較很多單詞都是壹樣的,如在傈僳族的語言裏奴隸“搓巴”(P101《傈僳族簡史》)意為小人,分家“海途”(P144《傈僳族簡史》)這些和貴州彜語是壹模壹樣的。虎叫臘,過年為“闊什”這些和涼山彜語是壹模壹樣的。9、從酒文化上來看彜族了傈僳族都很壹樣,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宴席!!10、從禁忌來看彜族和傈僳族都把火塘視為神聖的地方,傈僳族屋內火塘上的三腳架,禁止蹬踏或移動,也不能濺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腳代手往三腳架下......>>

昆明哪裏賣傈僳族服飾? 傈僳族主要聚居於滇西、滇西北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兩岸的河谷山坡地帶。過去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顏色不同,又分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聚居在福貢、貢山壹帶的白、黑傈僳族,年輕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線系辮,已婚婦女則多喜歡頭戴珠帽“俄勒”。“俄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貝、小銅珠編織而成的。制作方法是:先選十幾個直徑約2厘米的白色海貝片,把它們鉆出小孔,用線平穿成壹個能套住後腦的圓套。海貝圈上半部分的貝片下面系上壹個小銅珠,然後再將小銅珠橫穿成串。這樣便構成了壹個以腦後海貝串、額前銅珠串為上下兩邊,以紅白兩色珊瑚、料珠串為中心的簾式、半月形珠帽,戴在頭上正好能將頭顱和兩側耳鬢罩住。婦女們戴上“俄勒”,頭頂上的片片海貝如同銀月高懸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眾星捧月。最下端的銅珠,嵌在前額,金光閃閃,給人壹種華美、尊貴的感覺。關於“俄勒”,傈僳族民間還流傳著壹個美麗動人的傳說:遠古時代,有壹年天氣大旱,河水幹涸,莊稼枯焦,饑餓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有壹對傈僳族男女青年受米斯神的指點,在壹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男的攆山打獵,女的管理家務,兩人逐漸產生了愛慕之情。盡管兩人勤勞耕作,但生活仍十分艱苦。男青年所穿簡陋的獸皮衣服,已無法蔽體、禦寒。姑娘看在眼裏,疼在心頭。於是決心要給小夥子織做壹套舒適合體的衣服。她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蕁麻,之後便不停地撕麻、煮麻、漂洗、撚線,不知經過多少日日夜夜,終於織成壹件橫紋麻布長衫。看到心愛的姑娘為了自己不辭辛勞,而陣陣山風襲來,她被吹散的發絲不時擋住視線,刺得她眼睛常常流下淚水的情景。小夥子暗想,能不能制作壹頂帽子,攏住姑娘的烏發呢?壹個明月高懸的夜晚,他望著天空,幻想著如果能用月亮壹樣潔白、光潤的東西做成壹頂帽子,把姑娘打扮得象月下的青山,該多好啊!於是,他踏遍千山萬水,終於如願以償地在唐古拉山腳下找到海貝,用姑娘搓出的麻線,把磨好的海貝片和白色、紅色的樹果子穿成串,做出了壹頂美觀大方的“俄勒”。壹個豐收的中秋之夜,小夥子捧出“俄勒”,伴著月光,戴在姑娘的頭上。姑娘取出長衫,披在小夥子的身上。二人情深意綿,終於結成終身伴侶,生兒育女、繁衍子孫。從此,談情說愛的傈僳族小夥子就必定要做壹頂“俄勒”,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做為定情之物。姑娘也要親自織做壹件長衫,回贈自己的意中人。這種習俗世代相襲,壹直流傳至今。

  • 上一篇:保濕護膚法
  • 下一篇:元宵節賞花燈活動橫幅標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