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儒家仁愛思想對大學生培養的啟示

儒家仁愛思想對大學生培養的啟示

由於改革的深刻影響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社會思潮的變化使我國處於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相互碰撞的新時代,因此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是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儒家思想在中國壹直是作為正統和主流思想存在的。雖然已經傳承了幾千年,但依然受到人們的推崇。仁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啟示。

壹,儒家仁愛思想的精髓

儒家仁的精髓可以概括為四點,即以“愛人”為“仁”;以“克己”為“仁”;以“忠恕”為“仁”;以“孝”為“仁”下面重點講“愛”和“忠恕”:“孝”:

(壹)以“愛”為“仁”

儒家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仁的思想,其核心是愛。“仁者愛人”的思想最早是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論語·顏淵》中說:“樊遲問仁,孔子曰‘愛’。”由此可見,孔子註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相互幫助,“愛”被孔子視為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和準則。他普及了“仁”的思想,使之成為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橋梁,進壹步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仁即善良。來自第二個人。”由此可見,仁可以理解為人與人之間親愛的關系。同時,孔子也註重“愛眾”。基於此,他在文章中提出“好村民是善的,壞村民是惡的”,從中可以看出,我們應該愛壹切與我們有關系的人,即使是與我們無關的人,但前驅是愛做好事的人,而不應該愛作惡的人。我們應該區分“好”和“壞”

(2)以“忠恕”為“仁”

在儒家思想中,“仁”的具體表現就是“忠恕”。“善良”既是內在的道德情感,也是外在的愛人行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妳不想要的東西,不想做的事情,妳要考慮別人的想法,不要強加給別人,因為別人不願意接受強加給妳的東西。“想站起來的人站起來,想到達的人”簡單的理解就是,自己站起來,讓別人站起來;理解自己,也讓別人理解。換句話說,妳必須站著。

要站穩,妳需要他站穩。如果妳想在任何地方工作,妳需要別人工作。這就需要“忠誠”和“寬恕”。“原諒”就是不把自己不喜歡或不想做的事情強加給別人。

(三)“孝”為“仁”

“仁”的根本是“孝”。壹般來說,人們對家庭的感情比對國家的感情更深,主要是因為長期處於家庭環境中,必然對家庭成員有很深的感情。生活中,孝道隨處可見,比如父子、姐妹之間的感情。孝順之情嚴格來說是人的壹種本能,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和純粹情感必須建立在這些孝順之情的基礎上。所以古人說:“他對弟弟也是孝順的,但善於犯錯的人少之又少,不善於犯錯而善於搗亂的人更是沒有。”“孝”與“孝”是人與生俱來的愛,二者構成了“仁之本”。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出有個愛人的順序,就是先孝,也就是最親的人是第壹位的,孝是仁的根本,所以要先敬親,先敬長輩。“君子之事,本於此。孝也是仁的根本!”孝是人類最自然的感情,所以是仁的基礎和根本。只有打好孝道的基礎,仁才能發揚光大。

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

(壹)缺乏道德意識

道德行為是道德認知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具有道德認知的道德行為才有意義。當前大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不匹配主要表現在大學生道德行為的實踐低於道德認知水平,對道德的理論認知沒有真正轉化為道德實踐。道德規範只是在理論上得到大學生的認同,並沒有很好地運用到實際行動中。許多大學生在理論上遵循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等道德理論,但在實踐中卻背信棄義,缺乏道德意識。這種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相脫離的現象,使得道德規範在人們的社會道德實踐中失去了規範功能,使得許多大學生的實踐行為不受道德規範的約束,導致大學生人格發展不健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

(二)社會責任感不強

當代大學生中有相當壹部分是獨生子女。由於家庭長期的呵護和溺愛環境,大部分學生都比較自私,只想從別人那裏得到壹些東西,而不考慮自己應該為此付出什麽。有的同學根本不知道怎麽和其他同學相處,沒有。

  • 上一篇:佛教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什麽影響?
  • 下一篇:六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