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大量低成本產品源源不斷地從中國的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甚至家庭作坊中生產出來。

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大量低成本產品源源不斷地從中國的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甚至家庭作坊中生產出來。

目前,世界上的壹般消費品中,小到手工藝品,大到冰箱、電視等家用電器,中國制造的商品大量出現在世界各地的超市裏。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居世界第六位,吸引外商直接投資468億美元,居中國所有國家和地區首位。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全球知名跨國零售集團近年來壹直在加大在中國的采購力度。如此多的成就讓壹些外國記者驚嘆:中國成了“世界工廠”!許多國內媒體、專家和壹些政府官員也“興奮不已”,與房地產小熊維尼玩具和喬丹氣墊運動鞋遙相呼應,成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的加工廠,已經是世界的制造基地。中國將崛起成為壹個高利潤的先進國家,並極大地改變中國的制造模式。中國似乎壹夜之間成為了“世界工廠”。面對“中國是世界工廠”的安靜理性思考,不妨分析壹二。“世界工廠”的壹個內涵人們對“世界工廠”這個名詞並不陌生。19世紀下半葉,以大機器工業為標誌的現代工業是機器工業的發源地。它用堅船利炮開辟了道路,用廉價商品摧毀了壹個又壹個不發達國家的關卡,引誘許多國家進入英國的原料和勞動力供應。許多大型制成品可以在英國更有效地生產,英國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具競爭力,在商業、金融和政治領域都有外國競爭對手。英國產品曾主導世界貿易格局,壟斷世界工業生產和銷售市場,引領現代工業發展潮流。只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國,卻壹直把世界1/3-1/2的工業生產和世界1/5-1/4的貿易掌握在自己手中。沒有哪個國家能和英國競爭世界公認的“世界工廠”。20世紀大英帝國逐漸衰落,美、德、日等國後來居上,取代英國成為英國和日本工業發展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感受到,所謂的“世界工廠”,就是壹個國家的制造業,成為了世界市場的基地。其主要特點是:壹批企業集團和壹系列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他們的生產能力、新產品開發和管理水平、市場占有率成為世界同類企業和行業的排頭兵,擁有相對較多的註冊專利,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世界市場的供求關系、價格走勢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制成品為主體的出口貿易成為主要貿易國之壹;始終站在科技研發的世界前沿,掌握各種新型制造技術,引領世界經濟和科技。“世界工廠”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壹,在壹段時間內,該國的制造業生產相對於其他國家具有比較優勢,並不壹定需要具有絕對優勢、生產規模和進出口國。第二,不像工業化,是特殊國家的特殊現象。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過工業化的過程,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先於其他國家開始工業化的進程。這壹次的優先讓它在世界工業革命初期扮演了“世界工廠”的角色。第三,它的創新產品,或者說創新的生產組織和管理。總之,壹個成為“世界工廠”的國家,應該能夠帶動其制造業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和下降,以及國際競爭力的上升。從歷史經驗來看,要成為“世界工廠”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壹是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工廠離不開勞動力和資本,離不開相對廉價豐富的勞動力,離不開先進的技術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離不開需要的原材料,其中充足的資本對於成為“世界工廠”必不可少。二是對外開放的市場環境。壹個國家的經濟融入世界經濟,對外開放,帶來的是資本和技術的自由流動。只有開放的原材料、工業品乃至技術市場,才能保證“世界工廠”的正常運轉。第三是資金支持。金融是“世界工廠”發展的重要推進器。資金實力雄厚,“世界工廠”基礎雄厚,更容易引入新的能力。“世界工廠”必須能夠有效推動技術創新,將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第五,政府有效的扶持政策。鼓勵生產產業援助等政策將有助於確立“世界工廠”的地位。中國制造業整體不是“世界工廠”。不可否認,中國過去2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於制造業的增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中保持在40%以上;財政收入壹半來自制造業;制造業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20世紀90年代以來,制造業出口壹直維持在外匯收入的近3/4。無論是從制造業占GDP和財政收入的比重來看,還是從擴大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來看,制造業的主體和支柱。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中國經濟將不得不由制造業驅動。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但問題是中國生產的產品品種少,檔次低,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低。我們認為,雖然公布的白皮書首次提到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國內也有贊同的聲音,但目前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廠”。現在說“中國是世界工廠”還為時過早,原因如下。——中國GDP突破萬億美元大關,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六,但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份額只有3%多壹點。已經達到5000億美元,是世界第六大貿易國,但只占世界貿易總額的3.2%。2001中國排名世界500強的企業沒有壹家是真正的制造業。

——我國工業產值占世界的比重還不夠大,工業產品產量大,但品種少、檔次低。美國排名第壹,制造業占全球15%,中國排名全球第四,約占5%。以鋼的產量為例。我國鋼鐵產量世界第壹,但低檔建築少,鋼鐵貿易逆差大。進口產品主要是用於IT行業和汽車行業的高檔板材。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貿易逆差已達100多億。雖然大量生產和出口電子產品,但其核心元器件和高附加值集成電路主要依賴進口。工業產品檔次低的主要原因是中間能力還很差,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過去20年,中國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中國企業原創的產品相對不足。——勞動密集型產品是中國出口的大宗產品,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服裝出口大國。然而,中國的服裝業仍然缺乏國際市場。世界上很多名牌都是中國企業生產的,但卻是打著外國商標、外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銷售。這些出口產品雖然都打上了中國種的烙印,但設計、銷售市場甚至很多原材料都是來自國外客戶。——中國傳統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如果正視我國的現狀,從國情出發,抓住西方國家產業結構改革的機遇,壹些具有市場優勢的傳統產業在近年來發展高新技術浪潮的沖擊下,發展和改造被忽視,而高新技術發展面臨重商輕科研、輕自主開發、輕制造的誤區。——2001中國外貿企業200強中,前三名為廣東省三家外貿代理公司,出口額分別達到62億美元、61億美元和37.6億美元,占200強企業出口總值的1/5,出口額最大的生產企業剛剛超過20億美元。特別是200 4%的對外貿易是通過加工貿易實現的。在外貿企業200強名單中,大部分是著名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分支機構,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由於中國制造企業往往處於跨國公司生產鏈的最後壹環,生產附加值低的現狀亟待改變。按照“世界工廠”的條件,目前中國僅在紡織、服裝、日用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家用電器、電腦零部件等技術密集型組裝加工業領域成為世界制造強國之壹,但核心技術仍居前列,不具備成為“世界工廠”的規模和水平。外貿的特點反映出中國不是“世界工廠”。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是漸進的,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具有縱向推進、增量改革、試點推進的特點。與改革和市場化的進程類似,中國外貿部門改革的最初動機是鼓勵出口,以此支持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引進,提高外貿企業減少外貿指令性計劃的範圍,擴大地方外貿自主權,保留企業外匯,給地方從事外貿的機會。具有生產要素配置的獨立經濟效益,為了在與其他地方的競爭中吸引更多的資源,按照生產要素比較優勢原則進行產業結構“輕化”。這種手表具有“短平快”、“兩頭在外”的特點,加工貿易發展迅速。中國很多制造業都是以加工貿易的形式進行的,真正賺到的加工費很少。實際上,在龐大的出口量中,還是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高端產品和自然資源的進口大戶,並沒有對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形成壟斷。在區域“生產鏈”的最後壹環,中國進口產品零部件,卻出口最後壹環。因此,中國在發達市場的份額呈爆炸式增長,這實際上是重復計算。因為中國從其貿易夥伴的進口與中國在中國的外貿發展和貿易夥伴實現了“* * *雙贏”,消費者受益於較低的中國商品價格,而世界其他國家受益於中國市場貿易的上述特征與“世界工廠”的條件相去甚遠。雖然制成品在我國出口貿易中已經取代初級產品,占到80%以上,但依靠進口零部件和技術從事組裝或進料加工的占很大比例。目前中國幾大家電產品產量全球領先,但也要認識到,不能只看中國生產了什麽,還要看它的外貿產品是什麽。資本密集型產品並不意味著中國是壹個適度開放的龐大經濟實體,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分別在20%左右。這意味著國內市場需求的80%依靠國內生產來支持和重視外貿關系的發展,但絕大多數的汽車、機械、計算機、電子配件仍將在國內生產,這並不能說明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外貿仍存在兩個缺陷:壹個是總量不足。據統計,去年進入世界500強的跨國零售集團全球銷售額超過產品的比重不到2%,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的比重與曾經是所謂“世界工廠”的國家相差甚遠。其次,技術水平不足的鏈條多處於低端,出口值的壹半左右是通過加工貿易實現的。在很多采購會上,很多跨國集團的采購商都是找壹手拿著技術圖紙的廠家。去年全球DVD產量約3000萬張,其中中國產量超過654.38+04萬張。然而,DVD的關鍵技術並不掌握在中國手中,因此中國與外國技術開發商之間存在知識產權糾紛。中國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政策,對外貿易總額不斷上升,但卻是少數幾個進出口都保持兩位數增長的國家。總體貿易順差很小,近幾年持續波動。目前中國的貿易順差只相當於1%到2.5%的GDP。從我國外貿口岸的擴大和外匯儲備的增加來看,將從過於註重出口創匯逐步轉向外貿進出口平衡。中國不僅在千方百計擴大出口,也在以市場向世界開放。因此,中國外貿發展的基本特征體現在,中國離“世界工廠”還很遠。四個微觀主體的差距反映出中國不是“世界工廠”。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相互依賴。中國經濟確實在快速發展,但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並沒有停止主動出擊。外資轉移的只是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跨國公司把工廠甚至R&D中心搬到中國大陸,他們的應對策略就是通過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來掌握規則的制定,然後通過規則的制定來牢牢掌握競爭的主動權。在技術方面,中國制造業與外資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就彩電而言,平板玻璃、電子槍等關鍵零部件都依賴於進口國的家電巨頭。不是壹個級別的,沒有企業能做到日本索尼的水平。入世後,在技術和知識密集度高、品牌價值復雜、管理組織復雜的行業、領域、環節和市場上,中國企業與外資企業存在較大差距。比如在高檔紡織面料領域,由於對技術認識不足,國內企業競爭力較弱;在計算機和家電行業,中國企業的主要競爭因素是組裝和國內銷售市場,而國內企業在基礎和重要應用領域並不強大。在融資方面,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有以下特點:壹是融資方式少,國內企業兼並、重組、收購很少,使用非常普遍。二是融資渠道少。國內非國有經濟和私人手中有大量資本,但並沒有進入企業的融資。市場不夠開放,無法進入,無形中縮小了融資渠道。在投資方面,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對制造業的增長也產生了壹定的影響,投資風險加大。目前,我國制造業完全市場化,國內市場成熟度、宏觀政策和經濟體制都處於調整變化過程中,企業投資收益具有不確定性,資金投資的企業國際競爭力較高。在R&D和管理方面,R&D對華投資的整體水平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與發達國家的競爭力相差甚遠,而且這種影響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強。管理是中國企業運營中最薄弱的壹環,國內企業的管理體制和模式或多或少還在左,這對企業的發展是非常致命的。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企業的競爭力將會大大降低。有人把IT產業的崛起作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基本依據,我們不妨最後再分析壹遍。隨著國際新技術產業的升級,各種數據都相當喜人。但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甚至真正的IT服務,主要市場還是由國外廠商構成。中全是國外廠商,前10只有兩家國內軟件廠商;在硬件市場,英特爾、新惠普、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等。都早早跨過了6543.8+0億美元。即使在個人電腦行業,國產品牌的份額也很高,但是每臺國產機的銷量和利潤很大壹部分被國外公司分享。業內人士普遍知道,IT制造業曾經出現過OEM、ODM、DMS、EMS四種模式,這四種模式是循序漸進,技術含量逐步提高的。代工的壹種是給品牌廠商做代工。所有設計歸他人所有。制造有問題,還得回去找委托廠家解決。ODM(委托設計制造)更進壹步。除了制造加工,還增加了設計環節,即接受品牌廠商的委托,根據其技術要求承接(設計、制造、售後服務)。它集設計、制造、服務於壹體,相當於品牌廠商把基本的系統需求交給合約廠商,自己維護。EMS(工程、制造、服務)是壹種新興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品牌廠商只定義產品規格和開拓市場,其余的都做。這是有自己核心價值的“制造中心”概念,與早期單純的代工加工有天壤之別。而我們的許多制造企業和真正的“世界工廠”絕不是簡單的代工。另外,我們的it企業沒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和融資支持,還沒有多余的能力來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至於當企業形勢發生變化時,國外公司有了雄厚的資本基礎,中國IT企業如何在同樣糟糕的形勢下生存?優質低價是國產品牌生存的第壹位。

如果法律實現了積累,無法持續發展,那麽企業過去所有的努力就不僅僅是前期的市場培育和推廣了。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壹個基本結論:現在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還為時過早。

  • 上一篇:佤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 下一篇:2023年a股房地產板塊指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