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儒家文化的教育意義和思想影響摘要: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文化中,儒家思想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主要的文化體之壹。具有深刻的思想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本文主要梳理了儒家思想的教育意義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從而為現代教育思想提供借鑒。
關鍵詞:儒家思想;孔子;教育意義;意識形態的影響
儒家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劇烈動蕩時期。孔子希望恢復周朝以禮為基礎的社會制度,提出了壹套以“仁”為核心的學說。只有實現了“禮、容、信、敏、利”五德,才能實現仁。隨後,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主張“控民之財”,主張王道,反對霸權,主張重義輕利。後來,荀子發展了孔子和孟子的儒學。在他看來,“天堂永遠在那裏,不為姚的生存,也不為傑的死亡。”主張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後天學習,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提出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雛形。此後,漢代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強調儒家為立國之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從此,經學成為顯學,儒學成為中國古代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此後,儒家思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其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壹,儒家思想的教育意義
孔子不僅是壹位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壹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有3000人。他在教育實踐中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溫故而知新”、“多聽多問”、“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懶”等等。以下選取三個方面來談談儒家文化對後代的教育意義。
1,“教無課”。孔子最早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孔子的學生不用擔心家庭背景。任何有誌於學習的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和掌握知識來為君主服務。從、曾、和龔錫華這壹章中,我們可以窺見孔子的社會理想和他對弟子的教誨。正因為如此,造就了很多家境貧寒卻學識豐富的弟子。
2.因材施教。古人說“性相近,學遠”。孔子了解每個學生的個人和家庭情況,然後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給予不同的教育。孔子說,“從果,從禮,從藝”,“從師,商不如”,“柴蠢,從師,從諺”。孔子能夠熟悉三千弟子的情況,並對他們進行教育,著實讓後人佩服。
3.啟發式教學。孔子在中國教育史上第壹次提出了啟發式教學。子曰:“不怒則不怒。不三轉,不在。”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學生謙遜和善,善於由淺入深地啟發誘導學生,使學生易於理解,受益匪淺。
第二,儒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1,“中庸文化”。“中庸”主要強調“善”。“中”是適合,“勇”是用適合的方式做事。“中庸精神”是指把握適度,做事中庸,努力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這對我們現代社會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2.強調知行結合。強調知行合壹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壹個突出特點。孔子要求人們“言行壹致”,強調“實踐”,堅持“言行壹致才會有結果”。孔子說,“君子學而知其道”,“行而知其道”,“行而近仁”。朱也非常重視“修行”。朱子說:“所以,聖賢必須以貧為先,修行到底。”他說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強調實踐。
3.“自殺,為義而死”。儒家強調正確的“義利觀”。當生命和道德不可兼得時,儒家選擇舍身取義。孟子曰:“魚為我所欲;熊掌也是我想要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生活也是我想要的;義也是我要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生活是我想要的,我比活著的人更想要,所以我不想得到;死亡也是我所厭惡的,它比死人更邪惡,所以我沒有什麽可失去的。”子曰:“仁者仁者,無存而害仁,而殺身成仁。”
4.“聞道”與“行路”。子曰:“早上聽道,晚上死。”儒家學者認為,人生的價值只有聞道行街才能體現出來。儒家學者把“仁”和“禮”作為道德行為的最基本範圍和最高準則,成為人生的終極追求目標。從“修身”到“治國平天下”,都要求有誌之士“聞道”“行道”,實現自己的價值。
5.“忠孝。”孝敬父母,效忠朝廷,是我們封建社會壹直遵循的原則。儒家思想要求孝順父母,忠君愛國。孔子強調“孝”是“仁”的基礎。我們提倡“進則孝,出則孝”,孝順父母,愛護兄弟,有序成長。把“孝”的原則延伸到國家,就是忠君愛國。同時,以“忠恕”之心對待身邊的人,這是“仁”之道。要“為自己站起來,為自己站起來,為別人伸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無設備”。子曰:“君子無用。”這意味著君子只能扮演壹個角色,而不是像器物壹樣專註於壹技壹能。儒家認為君子應該追求大道,而不是拘泥於壹技之長、壹技之長的“道”。雖道中人可觀,君子不為事。“君子不為器”要求人“遊於術中”、“精於術”,從“工具”上升到“非工具”,從而達到真道。
7.“謹慎獨立”和誠實。“慎獨”壹詞來源於儒家的中庸之道。“道者,須臾離不開非道。故君子慎而無知者,畏之不理,無形無足輕重。所以君子慎獨。”東漢鄭玄解釋說:“獨處可慎。”其實“慎獨”就是在壹個人生活的時候,對自己的壹言壹行保持謹慎,時刻保持節操,保持獨立。荀子把“慎獨”和“誠”聯系在壹起。如果妳不誠實,妳就不會孤單。這就提出了誠信的要求。誠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溝通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信任的紐帶。儒家的“誠”觀,既是立國之本,也是立國之本。
總之,儒家思想的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今天,人類正處於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時代。為了創造壹種適合新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僅要總結工業文明時代的教訓,還要從古典農業文明中汲取人類生存的智慧。儒家思想雖有其局限性,但我們應取其精華,在當今社會合理利用,發揮其合理的教育指導意義。
參考資料:
【1】楊伯駿。論語。北京。中華書局,1980.6438+02.2。
[2]朱著。四書四章劄記。北京。中華書局。50438+0038+00.338+0.
[3]劉寶男。《論語正義》。各種思想流派的代價。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史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5558+02 .55559.55555555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