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育孩子學會生存
有壹個故事,講的是壹群在山裏野餐的孩子迷路了,在潮濕和饑餓中度過了壹個可怕的夜晚。他們絕望地哭了。“人們永遠找不到我們,”壹個孩子絕望地喊道。“我們會死在這裏。”然而,11歲的伊芙利站出來說:“我不想死!”她堅定地說:“我父親說,只要沿著小溪走,小溪會帶我們去壹條更大的小溪,最終妳會遇到壹個小鎮。我要沿著小溪走,妳可以跟著我。”結果,在埃維利的帶領下,他們成功走出了森林。
也許人們會認為Eveley這樣的女孩天生就有天賦,但事實上,天賦並不是天生的,這要歸功於她父親的後天教育。目前,包括東亞的日本在內的西方國家都非常重視兒童的生存教育。從孩子懂事開始,就被教導如何生存和自立,學會自己吃飯,自己整理東西,知道在什麽情況下如何保護自己。
第二,培養忍耐力和自制力。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壹個實驗。幼兒園老師給每個孩子壹塊糖,告訴他們:“如果妳們現在吃,就只給壹塊。如果能忍著吃壹個小時,可以再獎勵壹塊。”跟蹤調查的結果表明,那些能忍受的孩子的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忍受的孩子。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延遲效應,或者叫延遲滿足。
很多孩子虎頭蛇尾,缺乏意誌和耐心,長大後很少能事業有成。那麽如何培養孩子的耐力呢?比如,當幼兒渴望喝奶時,不要馬上滿足他,讓他哭壹會兒,壹邊慢慢和他說話,壹邊拍拍他的背,然後給他吃東西。耐心時間逐漸拉長,從幾秒到幾分鐘;對於每次都很快花完零花錢的孩子,父母可以說:“如果妳能克制壹周不花零花錢,下周我可以加倍給妳,妳可以存起來買妳需要的東西。”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馬上幫助他,而是鼓勵他堅持下去,忍受挫折帶來的不快,他很快就會成功。
第三,接觸社會,透過風雨看世界。
有些家長很少讓孩子出門,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孩子見到陌生人會哭會躲,長大後會敏感退縮。有些孩子自私,缺乏團結,所以朋友很少。當他們長大後,他們的才能會受到人際關系緊張的影響。所以在孩子懂事的時候,要適應新的環境,鼓勵膽小的孩子多與人接觸,或者主動站起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這個過程也叫脫敏。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適應能力自然不會萌發。
第四,培養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而孩子被動接受外界刺激,逐漸對周圍的壹切產生好奇。他們都想試著去觸摸,去看,甚至把玩具拆開。這是好奇心的表現,也是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如果父母不讓孩子動,不僅會剝奪他學習的機會,還會扼殺他的積極性。妳要他以後有興趣做什麽事,他就懶得動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耐心解釋孩子對什麽感興趣,或者陪孩子玩。
第五,讓孩子多動腦。
壹個男孩因為腿短,爬不上滑梯的第壹級。他懇求母親把他抱起來。他的媽媽告訴他:“動動腦筋,妳會找到辦法的。”小男孩想了壹會兒:“把我的手推車拖到那裏,站在上面。”“很好,去吧,孩子。”媽媽說。小男孩這樣做了,壹切都變得非常容易。生活中的壹些事情,只要我們稍微註意壹下,總會想出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要培養孩子勤於思考的習慣。
培養自信和面對挫折的能力。
壹個很有前途的12歲小孩來找主教練。主教練沒有讓她馬上表演體操,而是給了她四個飛鏢投射在辦公室對面的靶子上。小女孩怯生生地說:“萬壹我失手了呢?”教練告訴她:“妳應該考慮如何成功,而不是如何失敗。”小女孩反復練習,終於成功了。所以,在生活中,妳要告訴妳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考慮的是成功,而不是失敗,只有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成功。
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做錯事或壞事是不可避免的。不要老是罵孩子:“妳怎麽這麽不聽話!”“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動。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怕孩子的惡作劇會給妳帶來麻煩,多想想什麽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利,因為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他們合理的需求和願望得到滿足後。情緒和社會化表現出來的良好心理狀態。家長也要克制自己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如果實在不想讓孩子玩什麽東西,就要通過轉移註意力來轉移孩子的興趣。
八、給予鼓勵和支持。
孩子的成長不是壹帆風順的,可能會有成功和失敗,甚至可能會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當妳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妳需要更多的鼓勵和支持。不要潑冷水。雖然他們的夢對妳來說是那麽的陌生,但妳應該慶幸他們有強大的想象力,這是創造的老師。
九、培養孩子尊重他人、團結友愛、合作的意識。
社會是壹個群體,單靠壹個人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我們必須依靠群體的力量,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互相取長補短。家長壹定要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首先,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善於團結與我們意見相左的人。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孩子對自己滿意,活潑快樂,能適應周圍的環境,人際關系友好和諧,個人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各位家長,妳們的孩子都具備這些品質嗎?
來自英國的《兒童情商培養繪本》,從誠信、責任、公正、規則、社交、助人、領導力等方面,給予家長和孩子明確、實用的指導,培養他們的情商,喚醒他們的自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