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經濟全球化為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英國哲學家羅素在1922《中西文明比較》壹文中寫道:“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過去多次被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裏程碑。希臘向埃及學習,羅馬向希臘學習,阿拉伯向羅馬帝國學習,中世紀的歐洲向阿拉伯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向拜占庭帝國學習[2]“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文化發展和繁榮的動力。世界上有60多億人口,200多個國家,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的人們共同創造了各種人類文化。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經濟全球化不僅使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交流更加廣泛和頻繁,也使各民族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呈現出更加鮮明的文化多樣性。因此,人們完全有理由說,正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進壹步顯示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多樣性。
第三,經濟全球化不會導致文化單壹化。目前,美國控制著全球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和制作,每年向國外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達到30萬小時。美國節目占很多國家電視節目的60%~70%,甚至占到80%以上。美國文化產品出口超過航空航天和電子產品出口,達到每年600多億美元,是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因此,壹些西方學者主張,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將取代世界多元文化:美國流行文化模式將取代世界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美國電視、美國音樂、好萊塢電影將取代世界其他壹切。事實上,經濟全球化不會導致文化單壹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會不斷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走向世界,通過人類的判斷和選擇獲得文化認同,不斷將本民族文化區域的資源轉化為人類享有和擁有的資源。同時,不同的國家會在吸收其他國家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的文化。正如巴塞羅那前市長特魯諾所說:“自然因生物多樣性而美麗,人類因文化多樣性而豐富。如果全世界都吃麥當勞,喝可口可樂,這個世界會多麽單調。[3]"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不同的民族和地區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這些文化多種多樣,各有所長。全球化時代文化多樣性空前發展,新的文化形態不斷誕生。
第壹,民族國家的傳統文化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人類發展的漫長歷史告訴我們,人類文化的起源是多樣的。從德國哲學家賓格勒描述的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化等8種文化,到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提出的26種文明形態;從亞洲儒家文化、歐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中東阿拉伯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到壹個國家的內部文化,如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等。歷史雄辯地證明了世界的多元文化圖景。今天,地球上有將近65,438+090個民族國家。從美國、日本等經濟技術強國到克羅地亞等新興國家和幾內亞、毛裏塔尼亞、貝寧等壹些經濟欠發達國家,以及其他被列入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名單的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可以說,世界上以民族國家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在全球化時代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第二,企業文化蓬勃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
企業已經成為國際關系的重要主體,其中跨國公司始終處於核心地位。畢馬威最近的壹項調查顯示,2006年,65200多家跨國公司及其585000多家分支機構的產值占全球產值的1/4。目前,全球所有專利技術的國際專利費中,約有72.8%支付給了跨國公司及其海外子系統,可見跨國公司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擁有前所未有的力量。這些不同的國際關系機構,無論是微軟、沃爾瑪、索尼這樣的大企業,還是壹些鮮為人知的小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文化已經成為企業活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第三,網絡文化正在成為全球文化的新亮點。發達的電信網絡使信息的流動不再受國界的限制,這導致與文化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有關的各種活動的範圍擴大到全球範圍。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為人們提供了體驗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網絡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
三。在全球化浪潮中維護文化多樣性和保護文化安全。
俗話說“壹枝花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文化多樣性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不亞於生物多樣性對生物界的重要性。壹個文化就像壹個基因,有自己的歷史精神和人文底蘊,有獨特的魅力和智慧,多基因的世界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在這個全球經濟壹體化的時代,我們提倡文化多樣性和多元化。但是,文化多樣性不能成為保護文化落後、排斥先進文化、閉關鎖國的理由。我們應該做:
第壹,吸收世界文化精華,振興中國文化產業。文化多樣性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產物。我們提倡文化多樣性,但文化多樣性不是簡單地維持現狀,更不是復興過去。只有通過改革開放,不斷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中國文化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影響,成為未來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是最基本的戰略選擇,要借鑒世界上其他與現代文明相關的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思想文化成果。弘揚主旋律,倡導多元,中華文化之園才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我們必須註意維護文化安全,以建立先進的文化體系。只有處理好文化開放與文化安全的關系,才能為建設中國先進文化提供基本保障,才能振興中國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以精神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為特征的產業體系,是包括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產業、音像制品產業、娛樂業、版權產業和演出產業在內的龐大體系。[4]“近年來,人們頻繁看到這樣的數字:英國文化產業年產值近600億英鎊,從業人員約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日本娛樂產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就超過了汽車產業。美國的文化產業更為發達,其音像制品已成為最大的出口產品,占國際市場的40%以上。根據2008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迅速而穩定。2006年,全國廣播電視總收入1.0991.2億元,比上年增長1.08%。整體來看,通信行業也在平穩快速增長。2007年,在2006年的基礎上,新增用戶65438億戶,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分別達到3.68億戶和5.46億戶,互聯網用戶達到654.38+0.8億戶。2006年,中國網絡遊戲市場規模達到65.4億元,增長率為73.5%。雖然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突飛猛進,但是我們發現我們的文化產業的影響力遠遠落後於歐美。必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完善以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並改革相應的文化投資體制,牢牢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不受制於任何外來文化集團;實施文化精品戰略,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結合國情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的長遠規劃,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產業實力。
第二,加強民族文化傳播,提升軟實力。壹個國家要成為真正的大國,不僅要有基於經濟實力的硬實力,還要有以文化力為核心的軟實力。如果壹個國家沒有軟實力,那麽它就只有物質外殼,缺乏內涵,無法發展成為真正的強國。軟實力是壹個國家發展的潛在動力,在壹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托夫勒教授等人認為,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不再是衡量國力的主要對象,對知識的控制是明天世界競爭的焦點。誰的文化成為主流文化,誰就將成為國際權力鬥爭的贏家,誰就將控制未來[5]。雖然這代表了壹種文化帝國主義的極端觀點,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說明了文化的重要性。
隨著中國與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差距的縮小,軟實力的差距成為中國在國際環境中的又壹大制約因素。軟實力能否提高,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復興,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提升軟實力是中國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胡錦濤指出:“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洶湧澎湃,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多元活躍的社會文化生活,如何找準我國文化發展的定位,創造民族文化新的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現實課題。[6]“新世紀以來,中國在文化傳播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基本形成了運用多種語言和媒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跨文化傳播模式。從廣播電臺、報紙和雜誌到電視和互聯網,中國的媒體正在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影響力。然而,與西方國家的全球綜合信息傳播體系相比,中國的文化傳播體系仍處於弱勢地位。因此,必須加快文化傳播軟硬件的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擴大報紙、電腦、網絡等國內外信息輻射範圍;增強各種媒體本身的吸引力;同時,要加強現有媒體的合作與改造,形成中國傳播事業的合力,因此迎接來自海外媒體的挑戰是必由之路[7]。
第三,增強公民使用自己語言的意識,抵制英語語言霸權。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攻擊下,英語成為世界上的主導語言,在國際交流中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互聯網上大約80%的信息是通過英語傳遞的。美國商務部前高官大衛·羅斯科普夫(David Rothkopf)曾在《美國外交季刊》上撰文,直言不諱地宣稱:“美國應該確保,如果世界朝著統壹的語言發展,那麽這種語言就應該是英語。[8]“英語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宣傳其價值觀、生活方式和以西方為中心的理論思想的載體。雖然漢語不是瀕危弱勢語言,但英語的霸權威脅到了漢語的影響力和在世界上的受歡迎程度。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本民族語言的保護,抵制英語的語言霸權。
首先,要貫徹國家語言文字政策,做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學習、宣傳和實施工作,自覺應用和推廣普通話,提高我國人民的漢語水平。
其次,要擴大漢語在網絡上的使用,註意增加漢語在國際會議、外交、貿易、科技、教育、文化、媒體、體育等領域的使用,提高漢語在國際傳播領域的價值。
最後,根據需求市場,培育和引導漢語教學,要大力培育漢語教學機構、教師、考試和教學方法的品牌,努力發展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現代遠程教學,使漢語教學的發展與漢語的國際傳播互動,國內與國外相互合作,擴大漢語的應用和輻射,從而形成促進漢語國際使用和學習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