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進化以來,靈長類動物的粗毛已經大面積褪去。但胡須依然沒有從男人臉上消失,可見其自有道理。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專家做過壹個實驗。他給學生們看了壹張照片,照片上壹個留著胡子的老人和壹個臉色蒼白的年輕人站在壹起。有的同學說兩個人是父子,有的同學說是經理和他的下屬。當專家給學生們看另壹張照片時,他們立刻搶著說:留胡子的老人和留短胡子的人是教授,他們在討論學術問題。事實上,第二張照片中留著短胡須的男子就是第壹張照片中的年輕人。這說明人們往往把胡須作為識別壹個人的重要依據。
胡子的威嚴和煩惱
在古蘇瑪爾,幾乎所有的男人都是有胡子的男人;巴比倫人,從耳朵往下長著鋒利的刀狀胡須;另壹方面,阿西裏阿拉伯人喜歡留長胡子。在古埃及,胡須被視為權力和威嚴的象征,所以只有國王才能蓄方形胡須,普通臣民只能剃掉胡須,否則就犯了欺騙國王的罪。波斯國王的胡須撒上金粉,甚至用金線編織,神聖如冕。
在沙皇彼得大帝時代,貴族是禁止蓄胡須的,並且規定蓄胡須的男人在通過城門時必須納稅。許多貴族寧願為他們的胡子交稅,也不願意刮幹凈胡子出門。
在古代的壹些地方,人們把胡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比如在古希臘,強迫男人剃掉胡須就是對他最大的侮辱;在古代阿拉伯,如果壹個國家的使者被剃光頭發,受到侮辱,就會導致兩國不和,甚至戰爭。
胡須是男性的壹種體毛,在男性睪丸激素的作用下生長,是人類性別象征的重要標誌之壹。男人20歲左右,嘴唇周圍柔軟的絨毛逐漸長成真正的胡須,每天長0.4毫米左右,可以長到腹部。
胡子是小胡子、絡腮胡子、小胡子的統稱。通常嘴唇上面的胡子是小胡子,下面的胡子和兩邊臉頰的胡子。胡子,也叫絡腮胡,是男人的象征,常用來指男人。比如《女人不讓男人需要男人》《男人需要有胡子有眉毛的男人》。但也有少數女性因為內分泌失調,會長出壹點絨毛,不過不用擔心,經過精心護理,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
人類進化以來,靈長類動物濃密的體毛大面積褪色。但胡須依然沒有從男人臉上消失,可見其自有道理。有些人認為胡子象征著男性的威嚴和性感,但留胡子也會帶來很多麻煩。濃密的胡須難免會沾上壹些食物殘渣和灰塵,也會給細菌提供生存的場所。人呼吸時排出的許多有害物質和空氣中的多種金屬顆粒、苯、芘等物質,容易被胡須吸附,被吸入的空氣帶回體內,不利於人的健康。
人的胡須隨著人的衰老而變白,記錄著人的人生成長和經歷。從年輕時長出第壹把胡子的驕傲,到為了初戀的愛把臉刮得幹幹凈凈,再到經歷滄桑後的成熟,以及不久後“如雪”的無奈與釋然,我想這些都是每個男人必須經歷的過程。
“做妳自己。”
許多胡子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克思和恩格斯濃密卷曲的胡須令人肅然起敬,而列寧下巴上翹的山羊胡又是那麽有個性又不失親切。魯迅的《壹字胡》融合了他的學者風範和戰士精神,剛毅得令人望而生畏。三國時期,關雲長橫刀躍進,綠毛飄揚,更添英氣。難怪精瘦的曹操也誇他是“大胡子”,特意給了他壹把錦繡胡子。張是壹個勇敢的戰士,必須站得筆直,這表明他的強大,正直和勇敢的性格。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在競選期間收到壹個小女孩的來信,信中寫道:“如果妳能蓄起胡子,再加上壹點機智成熟的男人魅力,我可以讓我的四個兄弟選擇妳。”
當然,反派也“必如其人”,表現了人物的本性。比如昆曲《十五關》中樓格格嘴唇上的壹把黃色小胡子,就把他流氓、小偷的形象刻畫得更加淋漓盡致。夏洛克是壹個勢利的威尼斯商人,他的小胡子被刻意塗上油彩,代表了他吝嗇、自私、心胸狹窄和金錢至上的性格。二戰時侵華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軍人,卻喜歡留著所謂世界上最優雅的人丹胡,極具諷刺意味。希特勒,德國法西斯的領袖,他的小胡子和鼻子壹樣寬,既殘忍又滑稽。難怪他受到喜劇演員卓別林的青睞,把自己的幽默發揮到了極致。
巧妙的胡須也可以彌補壹個人的面部缺陷。羅馬帝國的皇帝哈德良用胡子遮住了臉上的肥肉。西班牙的尤安·卡洛斯壹世(Euan Carlos I)因為面部皮膚病,用胡子來掩蓋自己的醜陋。那些下巴扁平的人可以通過長尖胡子來彌補;臉頰瘦的可以通過留胡子讓臉看起來很飽滿;大壹點的小胡子特別適合鼻子大的人,可以讓五官看起來很和諧。適當剃掉胡須可以使人更美;反之,可能會弄巧成拙。
從醫學角度來說,胡子也很重要。醫生可以從胡須分析壹個人的健康狀況。美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對胡子的實驗室分析來確定壹個人是否患有營養不良、先天性精神疾病、糖尿病或代謝紊亂。
胡子和風格不是孤立存在的。
凡人的胡須,偉人的胡須,人的胡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壹個男人的胡須形態往往取決於民族風俗、民風、時代風尚、地域歷史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生活環境、個人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甚至當時的國際形勢。9.11之後,留著胡子走遍美國絕對不是明智的選擇。
胡子不僅僅是個人衛生習慣的問題,還反映了人們的性格、心態、審美情趣乃至生活追求。中國人曾經認為“身體的皮膚不應該被父母損壞”,除了剃光頭發出家,剃掉胡子也不容易。
辛亥革命後,中國男性的發型、服飾、社交禮儀、風俗習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男性理發、刮臉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壹部分。然而,許多關於留胡子的禮儀仍然值得學習。比如晚輩在長輩面前不留胡子,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和倫理觀念的體現,對現代人,尤其是那些趕時髦的年輕人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亞歷山大時期,古羅馬軍隊規定士兵不得留胡須,不僅是為了少染疾病和識別敵我,也是為了避免在近距離作戰中胡須被敵人抓住。歐美文化意識認為沒有胡子是男人在上流社會地位的象征,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有地位的男人才有時間在室內精心修飾自己的外表。而且,沒有胡子也能更準確地表現出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被認為是坦率的表現。
北非、西亞和中東的壹些遊牧民族還保留著壹種野蠻的習俗——男人要想加入部落,必須留著濃密的胡須,否則必須在生殖器上綁上水壺,繞著部落首領的帳篷裸奔三圈。這充分體現了原始人的男性崇拜與胡須的密切關系。
胡須的生長分布與遺傳基因和個體雄激素分泌有關,所以每個人都不壹樣。通常在青春期後,男人的胡子比頭發長得快。到了成年期,胡子壹般和頭發壹樣的顏色,會逐漸變硬。
胡須壹般先出現在上嘴唇兩側,然後蔓延到上唇、臉頰、下唇中間,最後蔓延到下臉頰。胡須區的血管比發根多,營養物質容易獲取,所以永遠是“不會刮胡子的人春風又高”。就像女士每天都需要護膚和化妝壹樣,剃須和潔面也成了男士的日常必修課。
古希臘有句名言:“胡子長,虱子不長腦子”,意思是胡子越濃的人越容易禿頂。從現代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胡子真的用處不大,甚至對健康有壹定的危害。有句話說得好:刮胡子讓男人遠離猿猴。其實很多男人都知道,對胡子說不,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摘自《看世界》2007年第1期,明文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