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上海李剪紙藝術大師工作室榮獲文化部頒發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藝術有其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國的紙發明於西漢(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不可能出現剪紙藝術。但當時人們用薄料,鏤空雕刻手法制作工藝品,但早在紙出現之前就已流行,即以雕、刻、挑、雕、切的手法切割金箔、皮革、絲綢甚至樹葉。《史記·建通堤豐》記載,西周初年,有壹個國王稱王,把壹片梧桐葉砍成“簋”送給弟弟,在唐朝被封為侯。戰國時期使用的是皮雕,(湖北江陵壹號楚墓出土文物之壹)和銀箔雕(河南輝縣谷瑋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壹),都是和剪紙壹起拆除的,它們的出現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壹定的基礎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於1967年,當時中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發現了兩幅北朝的帶花剪紙。他們用的是麻紙,都是折疊的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中國剪紙的形成提供了實物證據。
剪紙手工藝藝術的歷史,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是從紙的出現開始的。漢代紙的發明促進了剪紙的出現、發展和普及。紙是壹種容易發黴的材料。在我國的東南地區,氣候潮濕,加上每年五六月份的陰雨天,紙制品久而久之就會腐爛,民間剪紙是壹種流行的東西。人們不會像珍藏壹樣保存它,弄壞了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氣幹燥,氣候幹燥,紙張不易發黴,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發現北朝剪紙的重要原因之壹。
唐代剪紙-唐代剪紙壹直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的詩裏有壹句“溫水滿我腳,剪紙喚我魂”,剪紙喚我魂的習俗已經在當時的民間流傳開來。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可見當時剪紙的手工藝術水平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了壹種天地之間的理想境界。流行於唐代,雕刻的花木圖案具有剪紙的特點。比如日本正倉醫院的“堆陽”圖案,就是典型的手工切割藝術表現形式。到了唐代,還出現了剪紙制作的雕版印刷。人們用厚紙把它刻成蠟紙,然後把染料印在布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制品種類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例如,它可以作為民間禮品的“煙花”,貼在窗戶上的“窗花”,或作為燈籠和茶杯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用剪紙作為陶瓷的圖案,通過施釉和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也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在皮影戲中雕刻人物;藍印花布工藝制作的雕刻版,用油紙板雕刻成圖案,刮印的圖案用剪紙工藝制作,分陰陽刻。長隊應該被切斷,以區分事實和真相。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藝術成熟並達到頂峰。民間剪紙手工藝藝術的應用範圍更廣,比如民間燈籠上的花飾、扇子上的裝飾圖案、刺繡圖案,都是用剪紙作為裝飾進行再加工。更有甚者,我國人民經常用剪紙作為裝飾來美化家居環境,如門垛、窗花、櫥櫃花、婚禮花、天花板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除了南宋以後出現的紙紮圖案手工藝人,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最基本的隊伍是農村婦女。女紅是中國傳統女性完美的重要標誌。剪紙作為針線活的必修技能,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的壹門手藝。他們想從前輩或姐妹那裏學習剪紙的圖案,通過剪、再剪、畫、剪,剪出新的圖案,描繪自己熟悉和喜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樹、亭、橋的景色,最終達到自己意誌的境界。
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藝術,像壹棵常青藤,古老而常青,其獨特的大眾性、實用性和審美性成為符合人們心理需求的象征意義。
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在古詩詞經典中有廣泛記載:
1.唐?在崔道融留下的詩句中,有這樣壹句話:“欲剪宜春字,春寒料峭人剪剪刀。”這裏說的“宜春帖”,也就是俗稱的剪紙。
2.唐?李商隱《漫月》詩曰:“雕金以得荊人氣,剪彩以促民。”剪彩也是剪紙。
3.唐?段的《酉陽雜記》說:“立春之日,文人之家,剪紙是壹種小平,或掛在美人頭上,或飾在花下,並剪成春蝶,與春勝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