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病過程中,感染濕熱之邪或濕熱之邪揮之不去,往往是病情反復、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
壹、濕熱證形成的原因
從中醫病因學來說,濕熱證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內源性。但是更多
進壹步分析其病因可知,無論是外因還是內傷,濕邪的存在最終導致濕邪。
熱證的前提和關鍵環節。因為就外邪而言,並不是只有濕熱結合侵入體內才能形成濕熱。
證,甚至單純的濕邪入侵都可以轉化為濕熱證。內生濕熱證的形成也是濕在先。
邪氣,然後要麽郁積日久化為熱,要麽與外感熱結合形成濕熱證。可見,濕可以形成濕熱,但只能形成
發病的速度有快有慢,濕邪的存在沒有前提條件。單純的熱病邪並不能最終導致濕熱,外感和內傷都參與其中。
所以。了解了上面的醫學理論,我們再來說說腎病過程中常見濕熱證的原因。
我們知道腎虛是腎臟疾病的病理基礎,腎虛引起的繼發性病變首當其沖。
就是水液轉運的紊亂,這種水液代謝的紊亂會隨著病情的發展而繼續存在。自水濕之邪
如果廣泛存在,很有可能是郁化為熱,演變為濕熱證,或者是內生帶外邪。
熱毒結合就是濕熱之證,或者說內外因導致濕熱疫毒之感,就像郭生白說的“太陰內傷,濕飲止。”
聚,外邪再來,內傷互引,故病濕熱,先有內傷,後感外邪。“此首濕惡,不過。
外邪入侵所致的濕熱證多見於腎臟疾病。在腎臟疾病的過程中,水濕之邪無處不在,容易管理。
解,但是水濕之邪最終演變成濕熱之證,畢竟需要熱邪的參與,這裏要說明的是腎
在臟腑疾病中,熱毒的來源首先是外感熱毒,然後是陰虛陽亢的臟腑之火。事實上,內臟火的形成,
當然,陰陽兩種都各有利弊,但如果醫生用藥,傾向於辛燥,那無異於火上澆油。
倒油在上面。至此,我們就不難理解,臨床上長期大劑量使用類固醇的患者,幾乎都會出現問題。
身體紅腫、頭脹、頭痛、心悸失眠、心煩、多汗、怕熱、咽幹疼痛、膿性分泌物、疔瘡、大便粘稠。
停滯、小便短赤、舌尖紅、舌苔黃膩、脈數等典型濕熱證表現。原因很可能是類固醇藥物。
類似於中醫的純陽之品,辛、燥、熱。長期服用會造成陰液消耗,水火不和,楊琪。
興奮化為火熱之毒,再與水濕之邪處處重合,濕熱證自然形成。不僅僅是藥物偏見
表現為促進濕熱證的形成,即飲食偏食也是腎臟常見的濕熱生成因素,如辛辣、腥臭、
過多的鹹味品會引起患者咽痛、腹脹,甚至尿急、尿痛,這很可能與刺激性藥物有關。
危害是壹致的。
總之,在腎臟疾病的過程中,由於水濕邪的普遍而持久的存在,形成了濕熱證。
濕熱證的長期持續嚴重影響了腎臟的恢復,所以濕熱證是腎臟疾病的過程
頭發的重要病變。大量臨床實踐證明,濕熱證在腎臟疾病過程中是常見的,但程度不盡相同。
同樣的,部位不同,而對於這種情況,著名專家劉寶厚教授曾經說過,“濕熱不除,蛋白質難消。”
甚至有人認為沒有濕熱就沒有腎病,可見濕熱證在腎病中的重要性。
二、濕熱證的臨床特點
濕熱與邪氣結合形成的濕熱證,既有濕熱的雙重致病特點,又有濕熱結合的特點。
邪惡的特殊性。就熱而言,熱是火的遞進,火極熱,往往表現為多動、炎癥的性質。
邪火起病急,變化快,臨床上常呈現壹組熱證、激惹證。就濕度而言,它是潮濕的,
粘稠、重濁、重粘連,故臨床癥狀多表現為粘稠、濁滯;從濕熱結合的角度來看,是濕熱蘊結,
如果油進入,就不會分散,形成所謂的無形熱氣蒸動有形的濕勢,粘粘的。由於“熱”
濕的時候越來越熾烈,熱的時候越來越橫,形成惡性循環。腎臟病濕熱證患者的病情往往反復變化和運動
遷延日久,纏綿難愈,都是由濕熱病的臨床特點決定的。
其實,濕熱證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在於人們對濕熱證的治療之難。
難。雖然治療濕熱證的基本原則是清熱利濕,但在實際應用中很難見效快。這很重要
大概是因為濕熱結合,治濕妨礙清熱,治熱妨礙祛濕。遮熱清熱多為苦寒,不利於濕的溫煦;清濕
常用溫熱幹燥,不利於熱量的排除。因此,在治療濕熱的藥物選擇上,往往是溫清相濟的兩難選擇,相互制約;更多
更何況濕熱證分兩種:濕重於熱,熱重於濕,濕熱並重。它的優先級和冷熱程度很難做到恰到好處。
為了利益。另外,腎病濕熱證是以腎虛為基礎的,所以腎病濕熱證不是單壹的。
純實證表現,而是虛實夾雜的綜合征。如果把扶正固本的因素考慮進去,藥物就很難治療了
妳可以想象。
三、濕熱證的實質
從濕熱證,頭暈,腦脹,口幹疼痛,腹脹,尿急或尿頻,尿急
從疼痛、大便粘稠、皮膚生瘡、舌紅、苔黃膩、脈數等臨床癥狀體征來看,濕熱證確實是現代的。
醫學上所謂的感染密切相關。別的不說,單從尿路感染的角度來說,如果下屬尿路感染也只有表
對於尿頻、尿急、尿痛者,中醫辨證應為膀胱濕熱;如果同時出現尿頻、尿急、尿痛,也是發生了。
患寒熱口苦者,應認定為肝膽濕熱。實驗研究還表明,治療膀胱濕熱證和肝膽濕熱證
八正散和龍膽瀉肝湯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尤其是八正散能顯著抑制尿道的致病性。
腸桿菌P菌毛的表達,或P菌毛的異常表達,大大降低了其對人尿道上皮細胞的粘附。
能力。至於皮膚生瘡生癤,很明顯是毛囊感染了。可見濕熱證與感染的關系並不
有人會質疑。壹般來說,西醫抗炎治療在臨床上對上述癥狀也是有效的。而是從事腎病
在床上學習的人可以體會到,很多情況下,中醫辨證雖然屬於濕熱證,但並未發現明顯
有感染病變存在,如口苦咽幹、咽部暗紅、舌苔黃膩、上腹痛暗沈、小便短赤或無休無止等。
醫生經常稱之為濕熱,而西醫可能處於隱性感染或亞感染狀態。這時,抗過敏治療是有害的
它是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可見,濕熱證的本質不僅僅指明顯感染,還包括隱性感染或亞感覺。
感染,或遷延感染,甚至感染後的病理損害,等等。
進壹步分析濕熱的本質,濕熱不僅僅表現在腎臟疾病上。
過程中的各種感染跡象,更重要的是濕熱證的出現和消退,標誌著感染誘導的免疫。
疫情反應的進展和緩解,因為免疫反應是腎臟疾病的根源,所有的顯性和隱性感染都會變得
它是免疫反應的導火索,或者叫啟動因子。換個說法,我反復講過腎功能。
能量失衡導致的濕邪是濕熱證形成的前提,那麽濕邪的本質是什麽呢?有人用組胺電死了妳。
通過對液量變化的實驗和觀察,發現利濕中藥的作用機理不僅是促進水濕的排除,而且作用更重。
重要的是改變身體對組胺的反應性,組胺是過敏反應中已知的炎癥因子,濕的存在是顯而易見的。
說明免疫反應還在繼續,很多過敏性疾病的名稱也與濕有關,如濕疹、風濕、類風濕等。
等等。由於過敏反應(濕邪的形成)的不斷發展,機體的免疫功能越來越低,使機體反復。
感染(熱邪),感染(熱邪)誘發過敏反應(濕邪形成),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濕的
熱與纏綿的結合解釋了這壹病理特征。為什麽濕熱證是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
沒有濕熱就沒有腎病,這是根本原因。感染引起免疫反應的癥狀是濕熱證。
可見,有明顯感染征象的濕熱證屬於感染對免疫反應的起始期和效應期,但在病理學上
損傷形成後,臨床表現多為濕熱潛伏感染。研究表明,清熱利尿藥可以增強抗流感。
感染免疫,清除抗原,抑制抗體形成,從而抑制過敏反應。比如龍膽瀉肝湯可以強化非。
特異性免疫,調節免疫反應,顯著增強腹腔巨噬細胞對異物的吞噬能力。
第四,歷代醫家對腎病濕熱證的論述
腎臟疾病的表現主要是水腫和尿異常,所以歷代醫家的類似論述主要集中在“水”上
腫”和“血溺”兩類。”蘇文《厥氣論》中說:“熱的細胞在膀胱中遷移,會導致淤滯和血液溺化。“《金匱要略》也有“熱度”
根據“血在下焦”的記載,《病因論》中所謂“體腫,氣上,尿黃澀”就是因為虛。
引起水的濕熱證,水濕化熱。朱丹溪在《醫學概論》中明確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
在此基礎上,進壹步觀察到連陰水“夾濕熱,中分數滿丸...腎虛腰重腳腫者加味。
八味丸,滋腎丸。同時,“陽水多積食,或飲毒水,或生瘡”。“足以說明濕熱之證在於
在水腫中無處不在。從尿液的變化來看,雖然古代沒有尿檢,但也可以從尿液的外觀來變化
辯證分析其寒熱屬性,如《蘇文至真大論》說:“凡變化劇烈,水液混濁,皆屬熱。”“那個
病水,清而寒,屬寒。朱丹溪進壹步認識到“濁主濕熱”。從微觀角度來看,
所有腎病患者,包括尿路感染,都有“濁”尿改變,這就是我們采用清熱利濕治療的原因。
為治療尿檢異常疾病提供了依據。
從淋病發病與濕熱的關系來看,關系更為密切。《醫學的真實故事》說:淋病“是
這種病的原因,全由膏束的氣味、濕熱的東西引起...混有渾濁...漸漸變成陰雨天氣。《辨證論治規範》也有“淋”
病必是濕熱所致,濕則水液渾凝淋。《醫案必讀》更明確地指出淋病是“濕和”
只是熱端。“《證治補》也認為“百病皆因濕熱濁氣,滲於膀胱”等。,所以可見濕熱為淋。
濁病的成因及常見機理。歷代醫家對濕熱證的診治經驗是指導我們臨床用藥的指南。
《醫學概論》中提出了“分消”的方法。所謂“分而治之”,就是從上到下消除濕熱之邪。癥狀治療
補劑具體應用“分消”法清熱利濕,清熱利濕從小到大。到了清朝,白色誕生了。
然後充分發揮治療濕邪的作用。另壹方面,葉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
介紹了“疏泄”的治療方法,針對濕熱證的上、中,采取開上、平中、導下的具體措施。
下與下的區別,他提出的“杏、樸、苓之類”的意思就是上、中、下藥物不同。另外,葉也在外面
用“濕熱浸濕,不與熱爭,必然孤獨”的觀點治療腎病濕熱證
治療更有指導意義。怎樣才能把濕熱分開,不合並呢?葉適采用“以熱滲濕”的治療方法
如果要把濕熱分開,熱就會孤懸,可以被包圍,可以被湮滅。古人的論述蘊含著深刻的內涵,我們要慎重。
會指導實踐。
動詞 (verb的縮寫)濕熱證的診斷與治療
1,濕熱證辨證
從宏觀的癥狀和體征來認識腎臟疾病過程中濕熱證的存在相對容易。
可以,但更多情況下,需要仔細檢測濕熱的隱藏跡象,甚至從微觀的檢查指標中取其壹
從三處推斷濕熱證的存在。臨床上壹般采用宏觀癥狀和微觀檢查相結合的方法來鑒別濕熱證。
方法,具體來說,應首先確定炎熱和潮濕的部分。壹般上焦濕熱者表現為惡寒、少汗、體熱低、頭重。
裹,四肢沈重,咽喉不適,甚至幹痛、咳嗽、痰黃稠等。,體檢顯示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
或肺部聽診有幹濕羅音,即外感濕熱傷肌表,阻肺;如果皮膚有斑點,丘疹甚至
那些並發痤瘡、癤子的,因為肺外有苔,應該屬於上焦濕熱的範疇。如果妳因飲食不當、不潔而被感染。
濕熱流行,伴腹脹滿,惡心嘔吐,大便稀薄,或粘稠,有腥臭味,或僅口唇粘滯。
味苦,食無異味,舌苔黃膩,脈滑,西醫診斷的急慢性胃腸炎、痢疾等,都屬於中焦濕熱證。
當然,如果是腸胃感冒,應該屬於上中焦合。下焦濕熱證的癥狀有尿頻、
尿急、尿痛、腰腹部疼痛、尿中帶液、尿中有碎石、尿中有血、尿中有濁乳糜、陰中有痛、睪丸。
除了腫痛等癥狀和體征,濕核、陰部等腫脹,尿檢顯示白細胞、紅細胞、管型等變化。
尿蛋白突然升高,應該算是濕熱的征兆。如果上、中、下三焦都有濕熱表現,則稱為濕熱證。
曼三教其次,區分濕熱與其他邪氣。以濕為首要因素者,因濕而濁而凝。
停滯,聚集成水,故多表現為脾土浸沒的水腫、腹瀉等病變;如果熱量為主,熱量就會融化成火,
火生炎,或逼血輕舉妄動,或使血腐成膿,成為有形之惡。《蘇文至真大論》中的所謂“痛”
所有的潰瘍都屬於火”就是壹個例子。可見那些形成腫塊伴有局部疼痛的,如扁桃體化膿、皮膚生瘡、癤子等,
不僅是熱,還是濕熱引起的火毒證。濕熱是濕熱證的極端時期,
所以是最有害的。以上兩種情況是濕熱證發展到兩極的終點,但在中間,濕熱之邪是什麽
50-50比例還是46-50比例是壹個模糊問題。畢竟正確的判斷要靠大量的長期臨床實踐。
體驗。
2.濕熱證立法。
燥濕清熱是濕熱證的立法原則。既然濕熱證是濕邪包在熱膠裏引起的,那麽理想的方法是
不可能有效地將濕熱分開。正如葉所說,濕“不與熱抗衡,必然孤獨”在我面前
科學家們說過,在濕熱證的形成中,濕是存在的基礎,所以葉提出了濕熱分法。
濕邪應升於上焦,溶於中焦,滲於下焦,其中“熱內滲濕”是濕熱證最重要的治法。
重要原則適用於三焦燥濕。難怪古人有“治濕不利於小便”的警告。臨床上,
如果上焦為濕熱,則以宣為主,也以濕輕滲為主。玄頭就是宣肺,使濕出皮毛。就像葉田壹樣
這位學者說:“宜從導瀉入手,宣傳通風器,以達到歸肺的目的,如常見的三杏、椰子、橘子、橙子等。,孰輕孰苦,有工具。”
流暢的耳朵。“同時要根據熱邪的嚴重程度,加以澄清,然後才是濕熱。如果皮膚疼痛腫脹,
因其郁熱,應以瀉火解毒為主,方劑壹般以五味消毒飲加減。中焦濕熱,
強調祛濕,祛濕清熱,苦開心竅,調樞機。吳鞠通說“治中焦如天平,而不太平不安”的本質,
是平衡中焦濕盛,半夏瀉心湯、黃連溫膽湯是常用的燥濕清熱劑。如果被汙染了。
對於邪氣過盛者,常以鮮藿香、鮮佩蘭、鮮菖蒲、鮮荷葉、厚樸花等鮮香之品去穢化濁,再加光。
滲透潮濕的味道,收獲會更快。下焦濕熱證要在利尿的基礎上結合清熱,利尿要用輕滲,不宜。
通過水路。常用茯苓、豬苓、澤瀉,竹葉、萆薢、生薏苡仁、滑石、土茯苓、
陳印等。,同時利濕清熱,其實是雙管齊下。如果有陰液不足的癥狀,選擇白質地黃湯和豬苓。
唐靈滋陰利濕,標本兼治。因為血瘀證在腎臟疾病中較為常見,既能利水又能祛瘀。
紫莖澤蘭、益母草、琥珀、穿龍薯蕷等。也經常被選中。
另外,在祛濕清熱法的應用中,要特別註意以下兩點:第壹,祛濕清熱是不可能的。
如果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壹定要慢慢來,不要急於求成,堅持千方百計除惡的原則,哪怕煙已經滅了,也要唯恐灰燼中有火。
不宜急施溫補;二是抓燥濕清熱,扶正祛邪。在濕熱的延長期,扶正和祛邪應該齊頭並進。
不應該引起的。別擔心。因為適當的扶正治療也會加速邪氣,所以不宜吃溫熱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生姜、肉桂、酒等。,因為吃這些會傷陰助火,加重癥狀。
另外,妳也要註意不要飲酒,因為酒精辛熱,助陽生火,而濕熱患者不適合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