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
騎自行車就像開奔馳。
“三十年前,街上很少有汽車,自行車是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人們常常不得不坐兩三站公交車。去更遠的地方往往要換兩三次火車。飛機只有極少數人能看到,更別說乘坐了。”談起交通工具的變化,61歲的個體戶李雲生仍深有感觸。
在20世紀70年代,李雲生最想要的是壹輛自行車。那時候自行車、縫紉機、手表還被稱為“三大件”,地位和現在的私家車沒什麽區別。那時候,妳得用壹張票買壹輛自行車。每年壹個單位最多能拿到十幾張汽車票。自然沒有多少人能幸運地拿到票。“那時候,家裏有壹輛嶄新的自行車,該多讓人羨慕啊。”李雲生告訴記者,當時除了公交車,大家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大多是自行車或者步行。大多數人對汽車壹無所知。買車?那時候連做夢都不敢想。
20世紀70年代末,永久、鳳凰、飛鴿等品牌的自行車開始在中國流行。其中呼聲最高的品牌有永久和鳳凰。那時候擁有壹輛自行車的感覺不亞於現在擁有壹輛汽車,尤其是騎著“永遠”就像開著奔馳壹樣有尊嚴,壹輛“鳳凰”就像現在有了皇冠。
序曲:
擁有壹輛摩托車感覺很有錢。
上世紀80年代,摩托車開始逐漸成為人們的新寵。在那個年代,摩托車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騎著摩托車走在大街小巷,無疑會引來很多羨慕的目光。“那時候,它太引人註目了。我是樂山第壹代玩摩托車的人。”李雲生告訴記者,在1980,他讓他在廣州的朋友花了1900多元買了壹輛免稅的鈴木50CC摩托車。“那時候騎摩托車比現在開奔馳、寶馬好。”李雲生笑著說,那時候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很豐富,現在似乎總覺得自己太容易滿足了。從摩托車開始,中國人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1980之後,摩托車開始逐漸進入家庭,這是私家車進入人們生活的序幕。
漲潮:
私家車的浪潮
如今,自行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正在被新的變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普通人出門“撞”已經成了家常便飯。樂山大街小巷公交車明顯增多,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更大的變化是私家車的數量逐年增加,讓老百姓的生活上了輪子。據交警部門統計,截至2007年底,樂山市私家車保有量已達43480輛,目前,私家車數量仍在高速增長,其中私家車購買正在成為壹支生力軍。
在中心城區壹家眼鏡店做生意的陳領軍是“有車壹族”之壹。剛剛26歲,兩年換了三輛車,有自己的洗車場。陳領軍開的是今年4月花6萬元買的海馬海福星。車壹到,他就花了1,000多塊錢把車改裝了。尾翼、鑲邊、輪轂、發動機罩...白色的車充滿了賽車的動感。
"我坐的第壹輛車是我父親的。"因為年紀太小,最早也記不清坐的是什麽車了。然而,陳領軍清楚地記得,他的父親曾經告訴他,後來他偶爾上的車是用600斤豬肉換來的。到現在,他還記憶猶新。正是因為父親的壹句“600斤豬肉”,才讓他在小小年紀就直接明白了汽車的珍貴。因為他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有壹點肉吃就好了。”“現在汽車已經悄然進入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汽車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陳領軍認為,居民收入的增加、道路交通條件的改善、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及消費環境的日益成熟是私家車日益普及的主要原因。“現在不用擠公交了,周末還能帶女朋友出去兜風。出行方便多了。”(鐘成佳)
來源:樂山晚報
加入收藏打印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