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始於魏晉,歷經南北朝、隋唐、宋元,止於明朝中期。為什麽要把魏晉作為壹個新時期的開始,把魏晉到明朝中葉這麽長的壹個時期劃分成壹個中世紀?這是基於以下事實:第壹,中國文學的自覺時代始於此時,這種自覺過程完成於南北朝時期。第二,文學語言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從古奧到淺顯。第三,這是詩、詞、曲三種重要文學體裁的全盛時期,在中世紀的唐、宋、元時期達到頂峰。第四,中國古典小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初具規模,在唐代達到成熟。白話短篇小說在宋元時期已經興盛,元末明初也出現了白話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五是印刷出版、說唱、舞臺表演等各種新的文學媒體形式出現。第六,文學創作的主客體包括宮廷、文人、鄉村、市場等。總之,中國文學的壹切因素都在這壹時期具備並成熟了。中世紀的第壹個時期是從魏晉到唐朝中期。這是五七言古詩繁榮發展的階段,也是五七言近體詩興起、定型、繁榮的階段。詩歌在文學界占據主導地位。散文接近詩歌,出現了詩意的駢文;賦近詩,駢文出現。從“三曹”、“七子”,經過陶淵明、謝靈運、庾信、“四大家”、陳子昂,到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白、杜甫,詩歌的流向是清晰而完整的。杜甫不僅是這個階段的最後壹個詩人,也是下壹個階段開始的最早的詩人,像壹座裏程碑壹樣屹立在文學史上。“建安體”和“盛唐氣象”兩種詩學範式在這壹階段的始末確立,並作為壹種優秀的傳統成為後世詩人的終極推崇。這是文學創作趨於個性化的又壹階段,作家獨特的個性和風格得以充分展現。陶淵明、李白、杜甫,他們的成就都有鮮明的個性。此外,在這壹階段的文學創作中,朝廷發揮了核心作用,以朝廷為中心形成了多個文學團體,文學團體成員之間相互學習,提高了文學技能。以曹操為道的葉集團在五言古詩發展中的作用,齊梁和初唐宮廷詩人在現代詩歌格律形式建立中的作用,都是有力的證明。在這個階段,玄學和佛教滲透到文學中,使文學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新面貌。除了儒家倡導的文學政治啟蒙之外,玄學學者倡導的真與自然成為作家的審美追求;佛教的虛實觀、心性觀、境界觀也促進了文學觀念的多元化。第二個中世紀時期開始於唐朝中期,具體來說是從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到南宋滅亡。中唐以後,文學發生了壹些值得註意的變化:韓、劉倡導的古文運動引起了文學語言和文體的變革,宋代歐陽修等人延續了韓、劉的道路,完成了這壹變革。唐宋八大家實現的改革,從此決定了文學語言和文體格局,直到五四才被打破。盛唐高潮過後,詩歌面臨著極其艱難的局面,詩人紛紛另辟蹊徑。經過白居易、韓愈、李賀、李商隱等中晚唐詩人的努力,終於在宋代找到了另壹條路。就宋詩與中唐以後詩歌的延續性而言,有兩點值得關註:從中晚唐詩人開始,註重日常生活的描寫,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人文意象明顯增多,成為宋代的普遍趨勢;由杜甫、白居易開創的積極參政的傳統和深沈的憂患意識,在晚唐時期有所弱化,在宋代得到普遍強化。就宋代新風尚而言,詩人與文人的身份合壹,議論元素增多,化俗為雅的審美追求也值得關註。黃庭堅和江西詩派作為宋代的代表,有著鮮明的創作理念和藝術特色。蘇軾、楊萬裏、範成大、陸遊等。也各有特色,與江西詩派共同形成了不同於唐音的歌調。中唐時期,後屈子詞發展迅速。經文、李漁等五位代詞之手,成為宋代壹大景觀,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柳永、蘇軾、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姜夔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詞史上。中唐以後傳奇的繁榮標誌著中國小說的成熟。在都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民小說”的興起和宋代“話本”的繁榮是這壹階段文學的新發展。中世紀的第三個時期始於元朝,壹直持續到明朝中期。敘事文學自元代以來壹直占據文壇的主導地位,意義重大。從此,文學的對象更多地從案頭讀者轉移到了《勾欄·瓦歇裏》的觀眾和聽眾。文學的媒介不僅僅是寫在紙上或刻在紙上的書,還有說唱這種藝術形式。儒生社會地位降低,到下層從事通俗文學創作。他們先是適應了通俗的文學形式,然後又對這些文學形式進行了改良,於是出現了壹大批不同於正統文人的作家,如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高明等。元代文學以戲曲和散曲為代表,以都市為中心的雜劇和以溫州為中心的南戲創造了元代文學的輝煌,而明代的民間傳說則是元曲的繼承和發展。元末明初出現了兩部白話文小說,成為這壹階段的又壹個標誌,它們的出現預示著壹個小說時代的到來。第三,文學在近代從明朝嘉靖開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隨著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的成長和印刷的普及,文人市民化和文學創作商品化成為新的趨勢;文學作品的內容、題材、趣味都發生了壹系列的變化,以適應市民這壹新的戀愛群體的需求。同時,除了表達正統思想的士大夫文學之外,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興趣的文學占有重要地位。《金瓶梅》的出現是這壹現象的綜合反映。第二,在王雪左翼的影響下,創作主體的個性高漲,在作品中表現為更強烈的色彩;文學作品中對人類情欲的正面描寫較多;它對理學的禁欲主義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從而為被禁錮的人生打開了壹扇窗。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寫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活”的愛情,是壹種新的聲音。晚明詩文中重視個人氣質、追求生活情趣、摹仿世俗的傾向也透露出新氣象。第三,詩歌、散文等傳統文體雖然還在發展,但新花樣不多。通俗文體充滿活力,其中小說最有生命力。借助日益廉價的印刷出版媒介,這些通俗文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明代中期確實是壹個文學新時代的開始。從明朝嘉靖初年到鴉片戰爭,是近代古代的第壹個時期。明清之際的改朝換代,是壹個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對於那些漢族士人來說。但清代中前期的文學創作基本上沿襲了明中葉以來的潮流,沒有大的變化。在新元古代的第壹階段,出現了大量的文學團體和流派,它們之間的紛爭是壹個值得註意的現象。在詩文方面,有公安派、竟陵派、神韻派、格調派、靈魂派、桐城派的思想和創作實踐;在詞方面,有陽羨派、浙西派、常州派的思想和創作實踐;甚至在戲曲方面,也有臨川派和吳江派之爭。在不同流派的相互激蕩中,湧現出壹些優秀的作家,清詩和詞的成就也不容忽視。特別值得關註的是戲劇和小說中的收獲。湯顯祖的《牡丹亭》、洪聖的《長生殿》、孔的《桃花扇》都達到了傳奇的巔峰。近世第壹期是白話小說的收割期,吳承恩的《西遊記》、蘭陵的小的《金瓶梅》、吳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是這壹時期的巔峰之作。蒲松齡的《聊齋誌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壹座高峰。第二個古近紀始於鴉片戰爭。相比明清易代,鴉片戰爭的聲音是更大的震撼。鴉片戰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從此,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閉半殖民地社會。西方文化開始湧入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中國許多有識之士在向西方尋求強兵新富國之路的同時,也尋求新的文學靈感,成為新壹代作家。龔自珍、黃遵憲、梁啟超是這壹新群體的代表人物。適應社會的變化,文學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救亡意識和求新變洋的思想成為文學的基調。文學的概念也變了。文學被視為社會改良的工具,小說在民間最具影響力的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隨著外國譯作的逐漸增多,文學的敘事技巧也隨之更新。報刊這種新媒體應運而生。壹群新記者,有著作家的身份。他們通過報刊傳播作品,寫作方法也發生了變化,以適應這種報刊形式的需要。在中國古代文學領域,出現了壹種流行的報紙文體,在詩歌領域,提出了“我手寫我的口”的口號。近世的終結,也就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終結,仍然定義為五四爆發時的1919。這是因為五四運動作為壹場新文化運動,不僅在社會史上,而且在文學史上都開啟了壹個新時期。“五四”以前雖然出現了壹些具有新思想、新風格的作家,但他們仍然屬於古典文學的範疇。只有那些五四運動中湧現出來的作家發生了質的變化。我們不僅關註19年底以來文壇的漸變,更關註五四運動的大開大合。五四運動關上了中國幾千年古典文學的大門,同時打開了壹個嶄新的文學世界。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三古七段說打破了朝代的劃分,但我們仍然認為朝代的劃分符合長期以來的習慣,在當前的文學史教學和研究中更便於操作。此外,朝代的更替有時確實會帶來文學的興衰。如前所述,韓盛於賦,唐盛於詩,宋盛於詞,袁盛於曲。就唐宋詩文創作而言,隨著這壹朝代時間的推移,有壹個從逐漸繁榮到極度繁榮再到逐漸衰落的發展過程。似乎有壹些原因與朝代的興衰有關,值得我們註意。所以朝代的階段都有自己不能完全替代的原因。三古七段是我們處理中國文學史分期問題的新視角。我們還是願意保留朝代的劃分(如本書的四卷九卷劃分)作為另壹個視角,將兩者結合起來,使之相得益彰。也就是說,我們主張用雙重視角來處理中國文學史的分期問題。所以三古七段說比較全面的表述是:三古七段具有雙重視角。參考資料:
/wx _ HSL/03-歷史記錄/01/03.htm
上一篇:顧彥最好的小說有哪些?下一篇:沙溪古鎮有哪些好玩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