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國畫獨特的審美
中國畫從工具材料、藝術追求、審美理想等方面與西方有著明顯的不同,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形式。
1:工具材料
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是筆、墨、紙、絹。與西方繪畫所使用的畫筆顏料相比,存在著顯著的不同。
中國畫用筆即毛筆。毛筆的特點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筆端尖而有鋒,有利於線描勾勒,並可以發揮多種筆法,以繪制流暢婉轉、富於動感的線條見長。中國畫的壹大特色為用線條來塑造形象、表達感情。
墨,傳統的中國畫用墨,以純細的桐油煙或松煙精制而成。根據與水的調和比例的大小,可以有微妙的濃淡變化。中國畫家壹定程度上擺脫了自然界玄目光色的困擾,專註於畫面筆情墨韻的營造和對象精神氣質的捕捉,成就壹個清淡幽雅的藝術境界。
中國畫用的紙絹,有較好的韻墨性能,使墨汁在上面滲化開來自然形成濃淡不同的層次。
可以說中國畫的筆墨與紙絹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同構築了壹個濃淡相宜、筆歌墨舞的藝術世界。
2:描繪手段
中國繪畫描繪形象的目的,不象西方寫實繪畫那樣欲創造壹個視覺幻想的世界,而是從壹定程度上把繪畫當成壹種"示意"行為,即通過筆下的形體表示創造者的情意。明暗光影、色彩斑斕都引退到創造者的關註視野之外,而借助靈活飛動的線條,揮灑自如的筆墨,造就壹個飽含創作主體情感和意誌的獨特的藝術世界,這才是中國畫畫家描繪形象時的真正目的。
3:整體效果
與西方繪畫相比,中國繪畫在整體效果上有壹個值得註意的特點就是"空白"。中國畫家在描繪出主體之外,大多不畫背景,在畫面上留有較多的空白。中國畫形狀各異的空白本身,既形成壹種節奏變化,有給人留有想象的余地,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效果。畫面的空白時畫家簡約筆墨的結果。中國畫素有崇尚簡練的傳統。
二:國畫的美學特點
繪畫是壹門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在二維空間的範圍內,反映現實美、表達人的審美感受的藝術。繪畫藝術的壹般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線條美、色彩美和構圖美上。中國傳統繪畫有其獨特的美學體系,美學觀點,美學範疇。
1: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範疇,也是中國傳統繪畫最富民族特色的審美標準,既是畫家創作的原則,也是欣賞的原則。 意境就是情與景的完美交融。能夠產生意境的形象,並不是壹般的普通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形象,這種形象能體現出主體與客體、形與神、虛與實、動與靜、情與景諸方面的高度完美的統壹。它根本的美學不滿足於有限事物的外在形式模仿,而要在有限中去表現無限,塑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從而能引發看圖人的審美想象。意境是中國繪畫美學體系的精髓,凝聚著中國藝術的根本精神,繪畫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
2:形神統壹觀
形就是形似,是對物象外形的描繪;神即神似,是對事物內在本質特征的把握。
3:氣韻生動
氣韻生動最準確、最幾種地概括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審美特征和基本精神,是構成中國繪畫藝術的傳統審美尺度最根本的審美要求。
氣韻生動著眼於宏觀的自然與人生,立足於藝術的生命結構和自然生命運動的統壹,更具有藝術本體論的深刻涵義。繪畫作品如果氣韻生動,就會給觀賞者造成壹個形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想象空間。
4:天人統壹觀
其大致內涵是人和自然的關系是親密無間、相互統壹的。藝術家應將自己融入自然。
5:心物統壹觀
"心"在中國古典美學中表示審美主體,也就是人,"物"則表示審美客體,即客觀事物。心物統壹是中國古代畫論的重要範疇。
6:虛實統壹觀
虛實對立統壹,"虛"指虛構、虛靈、虛幻;"實"指實體、實事、實物。中國畫十分講究虛實關系,中國畫講究含蓄,追求詩情畫意,反對直露,正確處理虛實關系,是構成中國畫意境的重要表現手段。
7:中和為貴
中和就是指統壹體的協調性和韻稱性。孔子的中庸之道,即為中和。中國畫十分重視主體心境的和諧。
中國畫基本技巧之壹 --用筆
唐代張彥遠說:"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張彥遠在此強調了用筆與立意造型的關系。立意須造型、造型須用筆,用筆便成了中國畫基礎的基礎。
1:筆與線
中國畫的用筆實即用線,線是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線在形體的塑造中絕不是壹種對輪廓線的描摹,還能表現出物體的質感、量感和動感。比如在山水畫中,斧劈皴給人堅挺硬朗的感覺;披麻皴則給人松軟的感覺等等。線的運用,體現了中國畫家對客觀形象的概括、提煉和理解能力,體現了他們駕馭物象的巨大創造力。
在中國畫中,線及其塑造的形體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線條自身的品格特征與作者之間的溝通。正如石濤所說:"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淘泳乎我也。"筆墨(線條)所具有的這種抒情寫意性,是由於畫家在運筆中出現的各種變化,使線條自身具有了千變萬化的姿態。壹方面,線條豐富多姿的形態可以喚起欣賞者對現實生活的萬般物象中類似物體形態美的聯想,使抽象的線條成為現實事物形體美的壹種間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喚起人們的不同感受。另壹方面,畫家在運筆過程中個人情緒、意趣、思想的灌註,使得中國畫中的線條具有明顯的畫家個性特征,達到抒情、暢神、寫意,進而表現畫家的審美理想、氣質、心靈、人格。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畫如其人"。
2:筆與意
張彥遠的"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把立意看作是用筆之"本","本"即統帥。"意"包含著極其復雜的文化內涵,它是畫家主觀世界的復雜反映,即各種感情、理想修養、氣質等等。"意"是主觀的,但又不是純主觀的臆造。中國畫家就是通過線的運用來實現這種"抒情寫意"的。所以清代布顏圖認為"意之為用大矣哉……故善畫必意在筆先,寧使意到而筆不到,不可筆到而意不到。……故學之者必先意而後筆,意為筆之體,筆為意之用"。
作為人的主觀世界活動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筆"的,中國畫以意使筆的要領,就在於以氣使筆,以意領氣,即所謂"意到氣到","氣到力到"。"意在筆先"就是說畫家在命筆落紙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構思,壹旦筆行紙上,意在筆中。
中國畫家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態下來把握自己瞬息萬變的情緒流程,抓住來去倏忽的創作靈感,保持創作沖動的新鮮性和連續性,不失畫機,壹氣呵成。
3:筆與力
氣運用筆要求畫者全身精力貫至筆端,下筆自然能產生力度,這就是"筆力"。由於構成畫家的"意"的氣質、涵養、情感、思緒不同,貫於筆端之氣也會不同。以氣使筆的"氣"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筆"筆力"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多變性。如吳昌碩運筆質樸而蒼渾,趙之謙用筆如"綿裏裹針",鄭板橋的線則秀挺剛直,更有名垂青史的"吳帶當風","曹衣出水"。
中國畫家在意存筆先、以氣使筆中,創造出了形態有別各具韻致的種種筆法。筆法的變化是以筆力的變化來體現的,大自然與人類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給中國畫家提供了"筆力"的創造源泉。如王羲之從鵝頸的回轉感悟到了筆力的彈性變化,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出狂草之筆法,而蘇軾、黃庭堅又分別從逆水行舟與船夫蕩槳中悟出了筆力的奧秘。
中國畫家在運氣使筆時,筆隨氣行,畫家的天機才華,全在有意無意間自然流溢。清代王原祁說:"神與心會,心與氣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絕無求工求意之意,而工處奇處蜚然與筆墨之外。"中國畫家在作畫的過程中,常說要排出雜念,保持松靜自然的心身狀態,就是要使氣運筆端,筆筆暢通,筆筆見力。
三:中國畫的基本技法之壹 --用墨
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歷來的畫家都講究用墨,大寫意畫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應用,用墨與用筆便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色。
中國畫的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於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便產生幹、濕、濃、淡的變化。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濃、重、淡、清,而每壹種墨色又有幹、濕、濃、淡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用墨的奇妙處。此外,還有墨分六色之說,清代的唐岱在《繪事發微》中談道:"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幹、濕、濃、淡是也。"又雲:"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幹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瓣,是無凹凸遠近也。"以中國畫墨色變化的豐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沒有變化的墨色必然呆滯板濁,成為沒有生氣的死畫。壹個畫家成功往往離不開用墨的精能,如齊白石畫蝦所以能婦孺皆知,壹個重要的原因也就在於用墨的得當。他畫蝦曾三變:"初只略似,壹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如今我們所見到他筆下的蝦形態栩栩如生,通體透明而堅韌的蝦殼,特別是蝦的頭部,在腦殼墨色清淡處,濃墨壹筆即為蝦腦,真是妙到了絕處。
中國畫用墨技巧,並不是體現在調色盤中能調出多少種墨色的變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紙面上體現出來,其中尤為困難的是,如何使壹枝筆中產生出各種墨色的變化。隨著中國畫的不斷發展,用墨的技巧也趨成熟,產生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多種表現手法。
四:中國畫的技巧之壹 --用色特點
中國繪畫歷來都十分講究色彩的運用,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隨類賦彩"作為"六法"之壹。這以物象的種類不同面賦以不同色彩的理論,便是中國畫用色的基礎。
中國畫講究"隨類賦彩"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的變化,物象的色彩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南北朝時的蕭繹對這壹現象曾作過仔細的觀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談到:"秋毛科骨,夏蔭春英,炎緋寒碧,暖日涼星。"這是我國最早說明季節、氣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變化,特別是冷暖色調的變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則概括了季節的變化對水色和天色的影響:"水色:春綠,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科黯。"清代的唐岱《繪事發微》引用郭熙的話,更是形容得有聲有色:"山有四時之色,風雨晦明,變更不壹,非著色以像其貌。所謂春山艷冶面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淡,冬山慘淡而如睡,此四時之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