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大學生見義勇為的社會調查報告。

大學生見義勇為的社會調查報告。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診斷

——對武漢6所高校42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

龔維剛

摘要:本報告基於對武漢市42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通過對他們對社會責任的認可度、是否支持慈善、奉獻意識強弱、參加過什麽樣的愛心活動等方面的分析,發現大學生作為壹個社會群體,社會責任感比較薄弱。特別是通過對不同年級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比較,得出高校作為實施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社會化機制,需要強化其社會責任意識的結論。

[關鍵詞]大學生,榮辱觀。

首先,研究背景和問題。

2006年3月初,胡錦濤同誌提出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本價值取向,蘊含著巨大的歷史震撼力和時空穿透力,其理性的價值取向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輝,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效應。當前,要加強榮辱觀教育,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榮辱觀教育。對於肩負特殊歷史使命的大學生來說,首先應該“認識榮明的恥辱”。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中流砥柱,大學生應該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叛人民為恥”是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明確要求。

所謂“責任”就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壹種熱愛(歌德:歌德格言和情懷合集),社會責任感就是對人民和我們的社會有壹種強烈的感情。“我們不是為自己而生,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社會賦予了我們應有的責任”(【古羅馬】西塞羅:《義務論》)和“先天下之憂而憂”而當“壹個人對公眾的感情越深,他對自己正當利益的關心也會融化為對公眾利益的關心。”(【英】雪萊)這說明社會責任感強的人,絕不會把自己和社會、和人對立起來,更不會以私利為中心。而是將個人與社會有機協調,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找到人生的意義。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投身社會,找出那短暫而充滿風險的生命的意義。那麽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怎樣的呢?他們能把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對社會的貢獻結合起來嗎?為此,我們做了這項研究,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以下是研究結果的簡要報告,將為正在進行的青少年榮辱觀教育提供參考。

二、研究設計

1.本研究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分為四個方面。

(1)對人生社會責任的認同(妳認為妳對“身處困境的人,社會上所有的人,妳的家鄉,妳生活的社區”有多少責任和義務)。

(2)對慈善的態度。如果妳有很多錢,妳願意拿出壹些錢來支持慈善事業、希望工程或窮人嗎?。

(3)對以下說法的態度(無條件的奉獻太難了,別人遇到困難要盡力幫助自己,幫助別人要看對自己是否有利,犧牲自己的生命去見義勇為不值得)。

(4)另外,我們還調查了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參加了哪些愛心活動(為希望工程捐款、義務勞動、為災區捐款、為重病學生捐款、義務獻血、其他愛心活動)。

2.取樣方法和樣本選擇

基本抽樣方法:本次調查以武漢市所有大學生為整體,采用多階段意向配額抽樣的抽樣方法,結合武漢市高校的規模和水平。選取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武漢體育學院等6所高校,其中華中師範大學160本。華中農業大學70份,中南民族大學40份,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40份,武漢體育學院40份。最終回收問卷418份,有效回收率為99.5%。在樣本選取的過程中,我們控制了性別比例、專業差異、受教育程度等。最後,我們選取了上述高校的420個宿舍,每個宿舍選取1人***420人,形成本次調查的樣本。樣本的基本信息見表1。

表1:樣本基本信息(N=418) (%)

樣本特征

有效百分比

樣本特征

有效百分比

性別

男人

59.9

父親的教育水平

小學或以下

11.8

婦女

40.1

小學

25.1

等級

新手

16.9

高中

34.0

大學二年級學生

22.7

年少的

28.9

中專

7.2

年長的

15.2

大學和學院

10.8

研究生

16.4

學士學位或以上

11.1

是獨生子女嗎?

58.9

政治地位

黨員

23.3

其他的

76.7

41.1

第三,調查結果的分析

65438+

壹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如何,首先可以通過對自己社會責任的認同程度來考察。如果壹個人對自己社會責任的認同度很低,那麽他的社會責任意識也就無從談起。本研究從四個角度分析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妳認為自己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多少責任和義務?

表2:對社會責任的認可(%)

非常大

更多

普通的

較少的

極小的

壹無所知

總數

回到家鄉

44.7

31.3

19.0

3.4

1.0

0.7

100(416人)

給有困難的人

37.0

34.7

23.6

3.4

0.8

0.4

100(417人)

妳所居住的社區。

27.7

32.9

30.7

6.1

1.6

1.1

100(415人)

對於社會中的所有人來說

19.9

21.9

39.1

12.8

3.4

2.8

100(415人)

從上表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同程度,整體來看,並不是很高。在選取的四項指標中,對“偉大”的認同比例基本沒有達到50%,尤其是在“所在社區”和“社會所有人”兩項指標中,大學生的認同度尤其低。筆者認為,這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薄弱的現實,也反映了相當壹部分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缺失。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仁”字。所謂“仁愛他人”,“愛”表現為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家人、鄰居,最後是愛天下所有的人,達到所謂“四海皆兄弟”、“天下壹家”。如前所述,責任就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壹種熱愛;對人來說,責任是壹種很深的感情,所以有壹種對社會所有人的感情,也就是對社會所有人的責任感。顯然,當代大學生對這壹問題的認識水平還比較低,因此在當前對大學生進行榮辱觀教育的過程中,有必要加強大學生對自身社會責任的認同。

2.妳願意支持慈善事業嗎?

支持慈善是壹個人愛心的結果,是人們善良的表現,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我們做了壹個情境假設:如果妳有很多錢,妳願意拿出壹些錢來贊助慈善事業、希望工程或窮人嗎?

圖1:願意支持慈善事業(N = 417)

統計顯示,超過60%的大學生非常願意支持慈善事業,筆者認為只有這些大學生才能堅定地支持慈善事業。回答“是”的同學可能支持也可能不支持。這種回答很模糊。如果真的需要拿出壹部分財富來支持慈善,這些大學生可能很難做出選擇。所以,近六成的人是真心支持慈善的。眾所周知,慈善主要是支持我們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幫助他們得到生活的基本保障。因此,對待慈善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根據統計分析的結果,這進壹步證明了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薄弱的現狀。

3.奉獻意識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壹個人的價值應該以他貢獻了什麽來判斷,而不是以他取得了什麽來判斷。因此,大學生要有奉獻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從兩個角度考察了當代大學生的奉獻意識。第壹個視角是考察當代大學生助人意識,包括兩個指標,即是否認同“他人有難時應盡力相助”和“助人取決於是否對自己有利”;兩個視角是考察大學生對違反奉獻原則的態度,也包括兩個指標,即對以下兩個觀點的態度:“做無償奉獻太難了”和“為了勇敢犧牲自己不值得。”統計分析顯示如下:

表3:妳是否同意以下觀點(%)

關店

同意

比較

同意

普通的

不大

同意

不贊成

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應該盡力幫忙。

60.4

31.7

7.1

0.4

0.4

幫助別人要看對自己是否有好處。

6.6

13.1

21.3

30.3

28.7

無償奉獻太難做了。

18

26.3

29.9

14.2

11.6

為了勇敢犧牲自己是不值得的。

10.8

15.1

26.3

25

22.9

首先看大學生助人為樂的行為意識。人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充實了自己的精神。在很多情況下,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從價值的角度來說,幫助別人對自己是有價值的。但是,這種價值的獲得不應該是我們幫助他人的主觀目的,它只是壹種客觀效果。

俄國思想家克雷洛夫曾說過,在緊急和困難的時候得到幫助是寶貴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給予及時的幫助。因此,我們從大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是否願意盡力幫助他人的角度來考察大學生的助人意識。從表3中可以看出,超過60%的大學生贊同“別人有困難時應該盡力幫助”這壹說法,超過30%的人贊同,也就是說大部分大學生贊同這壹觀點。但另壹方面,當被問及是否認同“幫助他人取決於是否對自己有益”這壹觀點,即從幫助他人的目的來分析大學生的幫助行為時,分析顯示,只有60%的大學生反對這壹觀點,這符合上述“他人有難時應盡力幫助”的比例。因為如果“幫助別人要看對自己好不好”,那麽就不可能“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盡力去幫助”,很有可能選擇“與己無關,高高掛起”。通過以上兩個指標的綜合,約60%的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助人意識。

如前所述,從本質上講,幫助他人對於我們自身的完善和充實是有價值的,但這裏的關鍵問題是大學生能否實現這壹價值。其實壹個事物價值的顯現在於人們對這個價值的認知,助人也是如此。只有“意識到”幫助別人對自己的意義,我們的幫助行為才是純粹的高尚行為,才是有意識的而不是自發的幫助行為。從上面的分析來看,相當壹部分大學生認同“幫助別人要看是否對自己有利”,這告訴我們,大學生對幫助別人的認識還很不足,需要加強。

其次,看大學生如何看待那些違背奉獻原則的觀點。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壹個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發現那短暫而充滿風險的生命的意義。車爾尼雪夫斯基還說,壹個沒有奉獻精神的人永遠也做不了大事。這些偉人的意思是,奉獻對人本身有很大的價值,也就是說,人生的價值只有在對社會的奉獻中才能找到。但是從我們上面的統計分析來看,當代大學生的奉獻意識並不是很強。比如,近45%的大學生認同“無條件奉獻太難實現”的觀點,30%的人持中立態度。只有四分之壹左右的大學生不贊成或不贊成這種觀點,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奉獻意識確實有待加強。

大學生對“見義勇為”的態度,進壹步證明了大學生社會奉獻意識不夠強的事實。統計顯示,不到壹半的大學生表示反對“見義勇為,犧牲自己不值得”的說法。事實上,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壹。《論語》說:仁者仁者,無存而害仁,有殺而成仁。《孟子》也說:生也是我所欲,義也是我所欲;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作為壹個成長中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是最起碼的要求。也許由於閱歷有限,我們無法理解見義勇為的價值,但如果不首先在思想上承認這樣壹個正確的價值取向,對大學生心智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

4.妳參加過哪些愛心活動?

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是壹個“知”與“行”相結合的過程。以上,我們主要從意識領域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也從行為層面考察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歷,我們選擇了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參與的列出的愛心活動(捐希望工程、義務勞動、捐災區、捐重病學生、義務獻血、其他愛心活動等。)來考察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表4:妳在大學期間參加了以下哪些活動?

為希望工程捐款

47.2%

誌願勞動

77.4%

向災區捐款

50.7%

為病重的學生捐款

46.1%

自願獻血

30.1%

其他捐款和捐贈

39.1%

統計分析表明,壹些大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戀愛活動。按照大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的比例分別是:義務勞動、向災區捐款、向希望工程捐款、向重病學生捐款、無償獻血和其他捐款。分析表明,大學生參加義務勞動的比例較高。這可能是因為壹般高校對大學生參加誌願活動有要求。比如,壹些高校規定誌願活動是學生必須參加的社會實踐環節,只有參加壹定量的實踐活動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為大學生服務社會提供了動力;但分析也顯示,大學生參與其他關愛活動的比例並不是很高,尤其是參與過無償獻血的大學生比例相對較低。這啟示我們,當前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需要學校和社會為大學生愛心活動提供平臺和動力,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服務社會的意識。

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看,關愛活動和誌願活動可以解釋為習慣,是壹系列日常事務、習慣和做法的壹部分。他們的培養需要家庭、學校、誌願組織等社會化機制的幫助,其中家庭熏陶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和周圍的人經常參加關愛活動和誌願活動,經常帶著孩子,那麽孩子的親社會行為意識就可以得到相應的提高。同時,學校的培養也很重要,但目前高校在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愛心活動和誌願活動方面做得還不夠,特別是有時即使組織了壹些活動,也只是走個形式,很難培養學生的奉獻愛心觀念和誌願精神,這是目前榮辱觀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最後,為了了解大學生在校期間社會責任意識是否有所提高,筆者對社會責任意識各方面(對社會責任的認同、是否支持慈善、奉獻意識的強弱、參加過什麽樣的愛心活動)與成績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分析的卡方檢驗表明,不同年級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基本沒有顯著差異,即不存在社會責任意識由低到高遞增的趨勢。同時,調查結果顯示,並非所有年級的大學生都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相反,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普遍不足。這說明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在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的作用還不夠充分,實際效果有待提高。

第四,結

從整體上看,我們發現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比較薄弱。首先,對社會責任的認可度不高。從分析結果來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有待加強。其次,大學生支持慈善的比例不夠;再次,在奉獻他人方面,相當壹部分大學生存在“幫助他人要看是否對自己有利”的心理,同時有近45%的大學生認為“無償奉獻太難做”,奉獻意識不是很強;最後,關於參加愛心活動,大部分大學生都參加過愛心活動,有奉獻社會的意識,但相當壹部分大學生在無償獻血方面做得還不夠。

我認為,要讓大學生真正樹立起社會責任感,就必須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也就是讓他們意識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奉獻,而在奉獻他人的過程中,他們也可以得到充實和完善。同時,學校也需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我們的相關分析表明,不同年級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沒有顯著差異。統計顯示,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不強,但都不足。這說明我們大學生從高校走了壹趟,但是貢獻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這說明我們的大學教育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需要加強這方面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資料:

[1]鐘秉林:《教育為本德育為先》,《專項規劃》2006年第4期。

[2]鄭樂平:《如何擴大自願參與》,《長江日報》2006年7月13。

[3]馮·:《現代調查方法》(第二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版。

[4]李沛良:統計在社會研究中的應用,文獻出版社,2002年。

龔維剛: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雲苑公寓14棟240室。

郵政編碼:430074

責任編輯:穆·心悅,露絲

  • 上一篇:2022科技創業項目計劃
  • 下一篇:寫作文手工制作的過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