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朝鮮族
朝鮮族不分男女都比較喜歡穿素白色的服裝,顯示出他們喜愛清凈樸素的個性。婦女的民族服裝,上身是白色斜襟的短衣,垂著飄帶;下向是裙子,有水粉、淡綠、淡藍、淡紫幾種顏色,分長裙和短裙。長裙到腳面,短裙僅過膝,有筒裙和纏裙兩種。男子在短衣外加坎肩,下面穿比較肥大的褲於,外出時再穿上斜襟的用布帶做紐扣的長袍。
朝鮮族的主食是大米、小米,也愛吃打糕、冷面和大醬湯。特別喜歡吃狗肉和壹種叫“克依姆奇”的泡菜,這種泡菜是以白菜和蘿蔔為原料,佐以大蒜、辣椒、生姜,用鹽水腌漬而成,味道很獨特。
朝鮮族的節日很多。除了同漢族壹樣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等外,還有壹些獨具特色的節日。如老人60歲生曰稱為“回甲節" ),結婚60周年紀念日(妳為“回婚節”)等,都要邀請親友、客人歡慶。每到節慶之時,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民敲起長鼓,吹起筒蕭,在伽耶琴的伴奏下縱情跳舞,放聲歌唱。人們歌唱節日,歌唱豐收,歌唱自己民族的新生活。
(3)藏族
藏族傳統服飾最基本的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以及富有誇張色彩的金銀珠玉飾品等。厚重保溫、寬大暖和的肥腰以及長袖長裙,自然適應於藏民族居住地特定的環境和氣候。如藏族高原牧民的氆氌長袍胸前留有壹個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這樣外出時可存放糌粑、茶葉和飯碗等,天熱或勞作時,根據需要可袒露右臂或雙臂,將袖系於腰間,調節體溫,需要時再穿上;夜晚睡覺,解開腰帶,脫下雙袖,鋪壹半蓋壹半,成了壹個暖和的大睡袋,可謂壹衣多用。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制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壹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制成血腸。肉類的儲存多用風幹法。壹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壹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幹。冬季制作風幹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幹肉的新鮮色味。
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制作的奶制品,
藏族普遍喜歡飲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竈具自成壹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幹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竈。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壹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制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菜肴,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傳統菜肴,用牛、羊奶發酵後制成。
節慶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歷為陰陽合歷,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陰陽配合十二生屬系年,每60年壹周,以陰火兔年(丁卯)為始年,月有大、小建,壹般三年置閏;藏歷元旦是最重要的節日。藏歷正月十五,當地群眾有觀酥油花燈的習俗。4月15日紀念佛誕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間舉行慶祝活動。藏族的節日還有薩噶達瓦節、雪頓節、花燈節和望果節。
藏歷年 每年藏歷正月初壹。藏歷年壹般從藏歷十二月就開始準備、置辦年貨,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除夕時打掃衛生,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出象征永恒符號,表示祝賀吉祥如意。雲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團(類似於餃子),在面團裏分別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壹種東西都有壹種不同的說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團,說明在新的壹年裏他心腸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團者,表示他心腸軟。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要進行宗教法會活動。
“雪頓節” 每年藏歷七月壹日,原意為“酸奶宴”,屆時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後來又增加了演藏戲的內容。雪頓節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壺、保溫瓶,帶上食品到風景優美的地方飲茶喝酒。
“望果節” 在每年秋收以前,過望果節時要互相宴請並進行各種野餐活動,以迎接秋收。還要過“沐浴節”、“降冬節”等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