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年間,有壹個有名的清官,名叫楊震。
壹年,他居官荊州,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延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數年之後,他調任路過昌邑。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安頓膳宿,照應得無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楊震官邸拜謁,他見室中無外人,迅即從懷中捧出黃金十斤,端放於楊震的案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特備小禮相贈,以報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楊震見狀,連連擺手拒絕。他想不到王密會來這壹手,便語重心長地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妳有真才實學,才推薦妳擔如此重任,可妳這樣做,是太不知我的為人了。”
王密自討了沒趣,但仍想力爭,於是輕聲輕氣地說:“反正是黑天,又無外人知道。”
楊震更氣了,他正色地說:“妳送金子與我,外人怎麽會不知?即使沒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妳知!以為無人知道,就寬容自己,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壹聽,羞愧難言,只得挾起金子,謝罪而去。
為政清廉的諸葛亮
諸葛亮功勞蓋世,權傾天下,然而畢生不受不汙,廉潔自律。他的高風亮節,讓人感動至深。
在《又與李嚴書》中,諸葛亮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也就是講,他家裏沒有存款,妻子連件像樣的換洗衣服也沒有。
而在《自表後主》壹文中,諸葛亮寫到:“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這其實是諸葛亮的壹份家庭財產申報單。“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按照漢代和三國時期的官俸制度,這是壹個很低的數字。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妻舅叫陰識,家有四千七百余頃,比諸葛亮多出45倍。“子弟衣食,自有余饒”,是指諸葛亮的家人在黃氏帶領下從事種植和蠶桑等農事活動,可保溫飽無虞。至於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維持。而“不別治生,以長尺寸”,顯然是指俸祿之外,沒有別的生計,不搞經營,也不依靠別的收入發財致富。
諸葛亮病危時,立下遺囑:死後葬在漢中定軍山,喪事力求節儉,依山為墳,墓穴只須能放壹口棺木,棺木中不得放任何陪葬品,自己也只穿平時便服。這就是壹代名相的最後要求。
“內無余帛,外無贏財”,諸葛亮以自己壹生的行動實現了他清正廉潔的理想,他的廉潔自律,在蜀國官吏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史載,他任用的官員,大多勤於政事,廉潔自律。例如,名將姜維,住宅十分簡陋,家裏也無多余的錢財;而鄧芝不僅生活儉樸,家無私產,連妻子也“不免饑寒”,死時,也是“家無余財”。
父清子廉的胡質、胡威
三國及西晉初期,胡質、胡威父子倆都以清廉著稱於世。
在曹操當政時,胡質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吏,日後他之所以官職顯要,既不靠逢迎拍馬,也不靠賄賂開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潔和勤勉政績。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胡質任東莞太守,他在東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稱頌;到荊州任刺史後,他的政績依然卓著。他任職之處,形成了“廣農積谷,有兼年之儲”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質病逝時,“家無余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朝廷思其壹生為官清廉,體恤民情,特下詔褒獎其清廉品德,並“賜其家錢谷”。
胡威受父親胡質的影響,年少時就有繼承和發揚其父的清廉美德的誌向。有壹年,胡威從洛陽去探望在荊州當刺史的父親。由於胡質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於胡威去看望父親時,沒有壹車壹馬,也沒有仆人隨從,只有他獨自壹人騎著毛驢上路。途中住宿客棧時,胡威自己劈柴、做飯、放驢。同住客棧的得知他是荊州刺史胡質之子後,無不驚訝而欽佩。在荊州小住幾天後,胡威向父親辭行,胡質很想拿點什麽東西表示壹下做父親的心意,翻來翻去,總算從家裏翻出了壹匹絹。他對兒子說:“兒啊,父親雖官居刺史,但我壹生只食俸祿,這匹絹妳拿著,就算父親給妳的路上的盤纏吧。”可沒想到胡威不但不領情,反而責問父親:“人們都說您清正廉潔,為官不貪不占,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先是壹楞,然後解釋道:“這是我節余下來的。”胡威這才放下心來。
後來胡威歷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職,他也同父親壹樣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為官壹任,造福壹方。
晉武帝司馬炎聽說胡氏父子為官清廉的事跡後,很感動,馬上召見胡威,對他父子兩人的廉潔奉公行為大加贊賞。期間,司馬炎問胡威:“妳和妳父親相比,誰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親。”晉武帝又問:“為什麽?”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不願意讓人知道,我是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親差遠了!”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去世。因他政績突出,為官清廉,朝廷特追賜他為鎮東將軍。
王衍巧防“貪內助”
王衍是西晉大臣,位及三公。他本人不是壹個貪官。可他的妻子郭氏,卻是個貪財聚斂的人。王衍知道,“妻賢夫禍少”。壹個賢惠的妻子,不僅能夠相夫教子,而且能夠遠罪豐家。相反,壹個貪婪的妻子,卻常常會將丈夫推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王衍想了不少辦法,以遏制這個“貪內助”。
首先,王衍終身不言“錢”字,他想以此表明自己的淡泊的心誌,逐漸轉化“貪內助”的貪欲。有壹天,他老婆想試探他,叫仆人用錢把床圍起來,使他無法下床。但是,王衍早上醒後,仍不言“錢”字,而是叫仆人“把這些東西拿走”。
其次,借助外在因素,用強力震懾“貪內助”的貪性。當時,幽州刺史李陽是西晉京都有名的大俠客,郭氏非常懼怕他。王衍就充分利用這個外力,每當郭氏對錢財起非分之想時,王衍就勸她說:“不只我說妳這樣不行,李陽也說不行。”郭氏聽後,果然有所收斂。
上述兩個辦法,雖然不是很智慧、很得法,但卻是文武並用、軟硬兼施,王衍可謂用心良苦。也正是因為盡可能地遏制了妻子的貪欲,身處亂世的王衍才不至於被貪妻拖累,才能夠在渾濁的官場上保全自己。
陶母教子
陶侃是東晉潯陽人,曾任荊州、江州等地刺史,是晉代很有作為的官員。
陶侃幼年喪父,家中十分貧窮,他的母親湛氏靠紡織供養他讀書,湛氏還教導他要好好做人。
長大後,陶侃做過管理捕魚的小官,名謂“魚梁吏”。壹次,很愛母親的他派人給媽媽送去了壹罐魚幹,以表自己的孝心。誰知湛氏見了,並不領情,她讓來人原封不動地把東西帶回去,同時還捎去了壹封信。在信中,湛氏批評兒子道:“妳在外當差,把公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是不孝順,妳這樣做會讓我為妳擔心啊!”
陶侃聽了母親的教誨,十分後悔,此後再也不敢占公家的東西。後來,陶侃成為壹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陶侃的成就,與他母親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
黃金難換心
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時,有壹年在福建主持科舉考試。壹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去壹包黃金,請他給予通融,當即遭到李汰的回絕。李汰還揮筆寫下壹首表露心跡的拒禮詩:“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知乾坤有鬼神。”
兩袖清風
明 朝的於謙,為官清廉,“兩袖清風”的故事就發生在他身上。壹次,他要進京辦事,壹些同僚勸他:“妳不向上司獻金玉,帶上土特產,如絹帕、蘑菇、線香之類, 也是送個人情啊!”於謙聽罷賦詩壹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天朝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這便是成語“兩袖清風”的來源。
海瑞上任
朝廷派海瑞做淳安知縣。他上任時,壹不坐轎,二不乘船,只穿了壹件普普通通的秀才衣,騎著壹頭騾子,帶著書童海安,悄悄地進了淳安縣界,沿著茶園小溪壹條小路向前走去。
再說茶園小溪,有個姓馮的大財主,方圓十來裏都是他的田莊,他又是淳安縣衙馮縣丞的結拜兄弟,平日仗勢欺人,當地百姓背後罵他“馮剝皮”,到縣城裏去,都不敢打他家門前經過。
這天,馮剝皮正和馮縣丞在中堂喝酒猜拳,突然聽到門外吵鬧,就繃著壹副木板臉皮走了出來。只見七八個家人跟壹個騎騾的窮秀才爭吵,馮剝皮站在臺階上大聲罵道:“呸!哪裏來的瞎眼烏鴉,竟敢在大爺門前吵鬧!”立即吩咐打手:“快把這個野種拉下來,騾子沒收!”
打手們壹擁而上,不由分說,就將海瑞從騾背上推下來,把騾子牽走了。海老爺見他們白天打劫,肚皮都氣炸了,跑上前去問:“妳做事講不講理?為何無故搶我的騾子?”馮剝皮冷笑壹聲:“咦,妳這還不懂?妳的騾子從我家路上經過,當然得沒收!”海老爺也大笑壹聲:“自從盤古開天地,大路壹萬八,小路三萬六,哪壹條不是老百姓走出來的?田有田契,地有地據,這條路是妳家的,拿出憑據來看看!”馮剝皮被問得無話可答,把木板臉皮壹放,喝道:“來人啦!掌嘴!”壹聲吆喝,就有四五個打手擁上來要綁海瑞。
海老爺站在原地動也不動,說:“慢來!我壹不偷,二不搶,妳憑什麽綁我?妳壹不是官,二不是吏,又憑什麽掌我的嘴?”馮剝皮笑道:“好哇,妳以為我無法治妳嗎?來人,快請縣丞兄出來!”這時,馮縣丞正在中堂喝得暈頭轉向,吃得滿嘴掛油,壹聽有請,連忙理理衣衫,搖搖擺擺地走了出來,打起了官腔:“何人大膽,敢在這裏吵鬧,打攪本縣吃酒?來人啦,把他拿下!”
海瑞被連人帶物拽進中堂。馮縣丞喝道:“馮爺的房子在這裏,屋前的路就是馮爺的。妳走了他家的路,他家就該牽走妳的騾。妳喧鬧不休,擾亂民心,壹定是不法之徒。來人,查看壹下他的包袱!”
家丁們奪下海安背的包袱,七手八腳打開壹看,只見裏面整整齊齊放著知縣的官衣、官帽和官靴。大家都吃了壹驚,馮縣丞看了,也嚇得倒吸了壹口冷氣,他想: “這窮秀才哪來的官服?聽說最近朝廷要補個知縣來,莫非就是他?”他越想越怕,鼻尖上直冒汗。這時,海瑞從懷裏掏出吏部文書和印信,亮在馮縣丞的面前。馮縣丞和馮剝皮壹見,“撲通”跪倒在地上,連連磕頭:“大人恕罪,大人恕罪!”
後來,海老爺把馮縣丞革個職,狠狠打了馮剝皮40大板。茶園壹帶的老百姓人心大快,都說:“海老爺沒上任就給老百姓出了怨氣,真是海青天哪!”
徐文長送壽聯
這是壹個春光明艷的好日子,蘇州近郊吳縣的鄉村,路兩旁麥黃秧青,百花飄香。徐文長。悠悠地踱著方步走著,卻見路旁男女都滿臉怒氣,有的還在抹淚。徐文長好生奇怪,就問道:“諸位鄉親父老,有何為難之事?”“與妳說也是白說!”“不妨說說廠這時,有位老者見徐文長壹片誠心,就說道:“徐知縣五月初三壽誕之日,要我們鄉民為他祝壽。如今青黃不接之時,百姓連飯米都艱難,哪來的錢呀!”
“知縣生日,要鄉民為他祝壽,有這等怪事!”徐文長心裏這樣壹想,立即就知道這肯定是個貪官汙吏。他略壹沈思,接著說道:“不用愁,妳們這位徐縣爺,與我徐文長是堂兄弟,既然要妳們送禮,我就為大家寫副壽聯,妳們送去不就省禮了嗎?”
吳縣知縣徐謙也是三考出身,久聞徐文長大名,壽誕之日,見鄉民獻上徐文長寫的對聯相賀,心中大喜,忙將賀聯攤開。不看猶可,壹看可把徐謙的臉也氣歪了,只見壽聯上寫著:
大老爺過生,金也要,銀也要,銅錢也要,紅白壹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該死,稻未熟,麥未黃,高粱未有,青黃兩不接,送甚東西。
這副對聯對仗工整,雖是大白話,卻含意深刻。徐謙被刺得好不氣惱,大聲叫道:“狂生大膽,竟敢諷刺本官!”說著,驀地丟下壹簽,要衙役去抓徐文長。這時,壹位書生模樣的人踱上公堂,只見他對盛怒的徐謙壹拱手,說:“有勞大人相邀,我徐文長就在這裏,何用去抓。徐大人請我相見,有何見諭?”
徐謙有些才學,就故意在對聯上做起文章來,他說:“既然妳擅對聯,那我有壹上聯,妳能對出來嗎?”徐謙心想,如出壹個怪聯,徐文長對不上,那就可以當堂對他發作了。於是徐謙接著說:“如不能對上,那就休怪本官不講情面!”
徐文長知徐謙用意,慢悠悠地說道:“真金不怕火,就請大人賜上聯!”
徐謙突然出了這麽壹個上聯:
雲鎖山頭,哪個尖峰敢出?
語含雙關,有點威脅味道。徐文長也不計較,擡頭只看外面的天,半晌無語。徐謙斷定他對不上,就大喝壹聲:“何來狂徒,竟敢冒稱徐文長,還不給我拿下!”眾衙役正要動手,只見徐文長突然哈哈大笑,然後正色說道:“且慢!”
“為何久無下聯?”徐謙氣勢洶洶。不想徐文長用手指天,說:“我不是早對出來了,難道徐大人真不領會?”
徐謙壹楞,說:“那就快說!”
日穿洞壁,這條光棍難拿!
徐謙聞聯,目瞪口呆。
王衍巧防“貪內助”
王衍是西晉大臣,位及三公。他本人不是壹個貪官。可他的妻子郭氏,卻是個貪財聚斂的人。王衍知道,“妻賢夫禍少”。壹個賢惠的妻子,不僅能夠相夫教子,而且能夠遠罪豐家。相反,壹個貪婪的妻子,卻常常會將丈夫推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王衍想了不少辦法,以遏制這個“貪內助”。
首先,王衍終身不言“錢”字,他想以此表明自己的淡泊的心誌,逐漸轉化“貪內助”的貪欲。有壹天,他老婆想試探他,叫仆人用錢把床圍起來,使他無法下床。但是,王衍早上醒後,仍不言“錢”字,而是叫仆人“把這些東西拿走”。
其次,借助外在因素,用強力震懾“貪內助”的貪性。當時,幽州刺史李陽是西晉京都有名的大俠客,郭氏非常懼怕他。王衍就充分利用這個外力,每當郭氏對錢財起非分之想時,王衍就勸她說:“不只我說妳這樣不行,李陽也說不行。”郭氏聽後,果然有所收斂。
上述兩個辦法,雖然不是很智慧、很得法,但卻是文武並用、軟硬兼施,王衍可謂用心良苦。也正是因為盡可能地遏制了妻子的貪欲,身處亂世的王衍才不至於被貪妻拖累,才能夠在渾濁的官場上保全自己。
陶母教子
陶侃是東晉潯陽人,曾任荊州、江州等地刺史,是晉代很有作為的官員。
陶侃幼年喪父,家中十分貧窮,他的母親湛氏靠紡織供養他讀書,湛氏還教導他要好好做人。
長大後,陶侃做過管理捕魚的小官,名謂“魚梁吏”。壹次,很愛母親的他派人給媽媽送去了壹罐魚幹,以表自己的孝心。誰知湛氏見了,並不領情,她讓來人原封不動地把東西帶回去,同時還捎去了壹封信。在信中,湛氏批評兒子道:“妳在外當差,把公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是不孝順,妳這樣做會讓我為妳擔心啊!”
陶侃聽了母親的教誨,十分後悔,此後再也不敢占公家的東西。後來,陶侃成為壹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陶侃的成就,與他母親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
鄭板橋巧宴貪吃知府
“衙齋臥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壹枝壹葉總關情。”
這是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在做山東濰縣知縣時,送給巡撫的壹幅畫竹上的四句詩,真摯地寫出了他關心人民疾苦的虔誠願望。言出行隨,他當知縣幾十年,從不中飽私囊,巴結賄賂上司。真可謂壹身正氣,兩袖清風。
傳說,他在範縣當知縣時,有壹年初夏,知府來巡視,這位知府是壹位有名的“美食家”,對吃有壹肚子的學問,也非常講究,不管到什麽地方,吃什麽都要事先征得他的同意。
這壹天,司廚問鄭板橋拿什麽菜招待知府,鄭板橋揮筆寫下了“四菜壹湯”——“四菜”是“青龍臥沙灘,白皮顏又煽,壹青拌二白,油酥天鵝蛋”。壹湯是“門泊東吳萬裏船”。鄭板橋還面授機宜,令其報給知府。
知府看過呈上來的菜單,滿心歡喜,認為盡管樣數不多,可都是沒有品嘗過的新鮮佳肴,遂吩咐下去,照此做。
待酒飯端上來以後,知府卻眉頭緊皺,臉上“晴轉陰”,原來“青龍臥沙灘”是麻汁黃瓜,“白皮顏又煽”是酸醋澆粉皮,“壹青拌二白”是小蔥拌豆腐,“油酥天鵝蛋”是油炸黃豆粒,“門泊東吳萬裏船”則是壹碗雞蛋湯,上面還漂著半個蛋殼。
他看了半天,無法下筷,鄭板橋卻在壹邊連連相讓,弄得知府不好發作,只得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