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誰有關於中國園林發展史的資料?

誰有關於中國園林發展史的資料?

中國園林的悠久歷史。

中國的造園藝術在世界上獨樹壹幟,受到許多國內外建築師、園丁、藝術家和遊客的欣賞。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5000年前,人們就開始利用自然的山、泉、樹、花、鳥、獸、魚、蟲進行最初的造園活動。相傳在帝堯時代,設立了壹個官職,叫“虞人”,負責山澤、元口、狩獵。舜曾封伯夷為“虞官”,掌管草木鳥獸。這是花園的專職官員。當然,這個時候由於生產力不發達,人們主要是利用自然條件,人工造園的成分不多,但作為壹種造園活動,已經開始了。在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周文王在方圓建造了壹個35公裏長的洞穴,裏面有靈臺,靈粉,靈勇等著名建築,以及珍稀的鳥類,動物,花卉和植物。堪稱大型建築,動植物綜合園。進入封建社會後,皇帝、達官貴人、富紳都斥巨資修建園林,與宮殿、豪宅相結合,規模之大,數十裏、數百裏。比如秦始皇的上林苑,宮殿、園林、亭臺樓閣綿延三百裏。漢武帝擴建充實了秦上林苑,在園內建有70余座離宮,名花珍禽異獸。漢武帝還管理著壹個更大的甘泉花園,方圓540英裏,有100多座宮殿和塔樓。他還在張健宮開辟了壹個宇泰池,在池中布置了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創造了這種三山造園術,延續了兩千多年。漢末,不僅皇帝、諸侯、達官貴人修建園林,富紳也競相管理園林。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吳棟建鄴(今南靖)在大道旁種植綠花槐樹,河綠樓陰,流水潺潺。南北朝時期,很多佛寺都是皇帝和貴族修建的,皇家園林和庭園都圍攏在寺內,促進了佛寺的園林化。大同北魏雲岡石窟,壹開始就把寺廟建成園林,有“山堂、水堂、煙堂相對”的景觀。隋唐時期,不僅皇宮大發展,更重要的是私家園林興起,出現了許多由詩人、畫家管理的園林,被稱為“詩畫、別墅園林”。比如著名詩人畫家王維的《輞川別野》,詩人白居易的《廬山草堂》,都是他們設計的具有詩畫意境的園林。宋遼金元時期,園林藝術的突出成就是疊石疊山藝術的興起,尤其是宋徽宗萬壽山的根月。為了修建這座園林,從江南運花運石的“花石班”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但很快就被破壞了。金元時期的瓊花島(今北京北海瓊島)也在宮中疊石,把疊山藝術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又壹個高峰,也是古典造園藝術的偉大總結..這壹時期,出現了明代季承的《園冶》、清代文震亨的《長物誌》、李煜的《藝家言》等書籍和專著。與此同時,出現了米、、、等著名的園丁和工匠,“張善子”成為疊山的世襲家族。明清時期的另壹大成就是發展山水園林,吸收外來因素,如圓明園、清漪園、承德避暑山莊等,都力求把全國各地的名園、名樓照搬到園林中。圓明園西樓再現了西方園林建築,為中國園林增添了新的內容。全國保存下來的大部分皇家宮殿和私家花園都是這個時期的遺跡。

2.園藝理論和技術

中國古代園林的偉大成就和獨特風格來源於獨特的造園理論和造園技術。這些技法有以下特點:第壹,古代園林反映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古代文學藝術的高度直接影響了造園理論的發展,使園林的布局和造景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次,中國古代園林的布局特點是曲折、層次深,不同於歐洲整齊對稱的形式。第三,模仿自然,貼近自然,在操作和建造時達到“雖是人做,卻是自然”的藝術效果。第四,以小見大。在壹個很小的場地上,我們可以通過分離和轉化的方式達到壹個廣泛而深遠的效果。第五,移天縮地聚奇景。從秦漢時期的仿海上聖山到明清時期的濃縮山水園林,園林景觀的豐富性達到了頂峰。第六,借景。這是中國造園藝術中的獨特技法,在《園冶》壹書中稱之為“巧借”。它的成功之處在於把園外的景物借用到園中,擴大了壹個園林的景點,利用園內外的風景環境來豐富景物的內容,使園林藝術達到了壹種高超的境界。第七,動植物之間的合作。除了建築和巖石,中國古代園林還非常重視花、樹、鳥、動物、魚和昆蟲的協調。許多花園動物和鳥類被飼養在自然森林中,以保持它們的野生特性。花園裏的花草樹木要根據四季來種植,要註意它們的野味。

3.豐富的古代園林遺跡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國許多古代園林傑作不幸遭到天災人禍的破壞,但仍有大量遺跡得以保存。其中以明清時期為最多。他們分布在北京和全國城鄉。根據這些古代園林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造園藝術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宮廷園林,即皇家園林。多與帝王宮殿結合,如北京的北海、中南海、圓明園、靜宜園、景明園,承德的避暑山莊,故宮的禦花園、乾隆花園等。都是花費大量財力物力和能工巧匠精心打造的,是古代園林中極其重要的壹部分。(2)宅地是屬於大宅或大宅的花園。有些規模較大的庭園稱為“園屋”,房子就建在裏面。家居花園分布在全國各地,有很多藝術價值很高的作品。如明代在京經營的園、園、展園,清代的半畝園等。江浙地區有很多這樣的園林,比如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揚州的葛園園、南京的和園、山東曲阜的鐵山園等等。(3)庭院與園林綠化,這種形式不是單獨的花園,而是在庭院廣場空地或天井中布置壹些巖石、水池、花草樹木來美化庭院。有些很窄的房子,在屋檐前後用石頭、花草、樹木裝飾,美化房屋。(4)寺廟園林在中國古代園林中也占了很大壹部分。寺觀不僅有自己的園林,其臺、亭、塔也成為大型園林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朝四百八十殿,煙雨中多梯田”,構成了壹幅昔日金陵風光的美麗畫卷。現存的寺廟園林很多,如北京碧雲寺、潭柘寺、承德造像寺、須彌福壽寺等,都有精美的園林。蘇州莊潔寺西苑、揚州大明寺西苑、杭州靈隱寺、成都文淑書院等也是佳作。(5)壇廟園林。古都、州、府、縣都有寺廟、祠堂、廳堂,這些建築都附有園林。如北京的嵇壇(今中山公園)、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夫子廟,四川的杜工部廟(草堂),眉山的蘇三廟等。(6)名山和風景園林。在中國的廣大地區,有許多珍貴而奇特的泉水、巖石、名花和樹木。千百年來,無數的園藝師、詩人、畫家相繼經營,成為供公眾參觀、聚會的園林。如北京的櫻花谷、陶然亭,浙江紹興的蘭亭,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昆明的豐樂亭、大觀樓,成都的望江樓,宜賓的柳貝池,濟南的趵突泉等等。(7)大型湖光山色園林。這種園林屬於開放式,往往與城市或鄉村融為壹體。它由許多景點、寺廟、亭臺樓閣、堤壩和橋梁組成。雖然沒有提前全面布局,但歷代經營者在前期建設的基礎上適當安排,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布局。如杭州西湖、揚州瘦西湖、濟南大明湖、北京西山、安徽黃山、四川峨眉山、桂林漓江、桂平西山、五嶽泰山、華山、嵩山、恒山等。,都是千百年來不斷經營、逐步完善的大型湖光山色園林。

八、住宅房屋

民居和宅第是中國最大的古代建築類型。由於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大,建築材料的多樣性,多民族民居形成的風俗習慣的差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彩等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庭院住宅

這種形式在廣大的漢族地區和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廣泛使用,已經使用了幾千年。四合院的布局特點是封閉的庭院,環境幽靜,居住舒適。庭院由門、走廊、廳堂、臥室、廂房、廂房、倒座、花園組成。這些建築的功能清晰有序。也可以由多排四合院組成壹個大四合院,成為壹個大四合院群,可供子孫眾多的大家庭使用,比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四合院的結構多為木構架,北面為擡梁結構,南面為穿鬥結構。還有混合結構和“硬山檁條”結構兩種。(圖1)

圖1北京典型四合院鳥瞰圖和平面圖

2.蒙古蒙古包

主要是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民居,其形狀像壹個拱包,故稱蒙古包。這種生活方式也經常被新疆的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牧民以及甘肅、青海等省的牧民所采用。蒙古包最大的優點就是拆裝移動方便,是非常方便的移動房屋,非常適合草原牧民的需求。蒙古包的結構是用木條做的,上面蓋著羊毛氈,所以也叫氈包。壹般的氈包高2到3米左右,圓形,直徑4到6米。包的頂部安裝了壹個圓形天窗,用於通風和采光。在壹些半牧區、半農區農民建的半固定的房子裏,外面還包著毛氈,比墻還方便。

3.窯洞

這是西北、華北等黃土地區常見的住宅形式。它們是通過在黃土懸崖上挖壹個拱形洞,並在洞口安裝門窗而建成的。結構比較簡單,因為窯洞都是在原生土上挖出來的,所以叫土坯建築。洞穴挖掘主要有兩種形式,壹種是沿土崖,單層或多層成行,有的是分開的。另壹種是在黃土平地上向下挖壹個大坑,然後在大坑的壁上挖洞穴,像壹個地下村莊。這座窯洞至今還保留著早期窯洞的形式。它的優點是施工工藝簡單,節省建築材料,保溫性能好,冬暖夏涼,所以壹直沿用。

4.刁坊

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等省、市、自治區的大多數藏族人都使用這種房屋形式。因為是用巨大的石頭砌成,門窗很小,外表堅實厚實,俗稱碉堡。它的內部由橫梁密集的地板和屋頂組成,高度從兩層到三層樓不等,最多時有三層樓。底層是牲畜房和草料房,二層是臥室、廚房和儲藏室,三層是大廳、陽臺和衛生間。這種房子保溫性強,外觀簡潔。

5.幹柱式住宅

在廣西、雲南、貴州、海南島等南方地區,由於氣候炎熱,雨水多,空氣潮濕,為了通風換氣,防止蟲蛇危害,很多地方都采用了下部架空的幹柱式房屋,俗稱吊腳樓。它的下部經常被用作牲畜和雜物堆積的地方,上部前面是走廊和露臺,後面是大廳和臥室。兩層樓之間有樓梯。這種住宅的結構多為木質,不僅梁柱,連墻壁都是木板。有的高達三層樓,非常壯觀。在廣西和雲南的傣族人的房子裏,竹子被用作建築,它也被用作幹柱。不僅梁柱是竹子做的,墻壁也是竹子做的,俗稱竹樓,輕巧美觀。

6.幹燥住宅

這種民居木材四壁分層,形似井,故稱“井幹型”,僅見於雲南和東北的部分林區。它的形式比較簡單,只有壹兩個房間,偶爾兩層。

7.土坯房

在新疆的吐魯番、喀什、和田等地區,都有土坯外墻、木架、密肋結構的房屋。前廊拱起,歡快活潑。由於氣候幹熱,壹般不開窗,而是利用天窗采光。在拱廊、墻壁、壁龕、爐竈和天花板的磚木部分,往往有精美的雕刻和繪畫。

此外,還有廣東、福建等地的大型高層圓形建築、方形建築、浮屋等,都是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和民族生活習慣而形成的,充分反映了中國多民族國家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九。城市規劃與城市防禦建築

城市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是壹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稱為人類文明的焦點。壹個城市也是各種類型建築的聚集區,它本身就是壹個建築群。中國城市的發展歷史悠久。大約在4000年前的夏朝,城市的雛形已經形成。據史書記載,夏有諸民族,這個“民族”就是壹座小城堡。公元前兩千年在河南登封發現的壹個小鎮遺址,就是這個時期的遺跡。

正因為城市是綜合體,是各種建築類型的聚集地。如果沒有精心的建築規劃,就會雜亂無章,相互幹擾,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各種活動的需求。所以中國早就有城市規劃了。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中國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就有了完整的城市規劃理論。成書於公元前5世紀左右的《考公基》壹書,專門記載了周初(前11世紀)城市規劃的內容。書中說:“工匠治國(國指首都),九裏之外,三門之外。初中(市)經九經九緯,經九軌。左祖右舍,面向後市。”兩千多年來,這種城市規劃理論在各個朝代的都城建設中不斷得到體現。明清北京的規劃就是這種理論的壹個例子。與此同時,還有壹種與此理論相對應的城市規劃理論,這種理論是以自然地形布局為基礎的,即《管子》壹書中所記載的:“建國之地,不在山下,而在廣川之上。高處不近旱,水足,低處不近水,溝可防省。因為天然材料,所以有利,所以城墻不必在規矩裏,道路不必在行裏。”這種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城市規劃的理論在兩千多年的城市建設實踐中被廣泛采用,因為它滿足了中國不同自然環境的需要。

中國的很多古城都被利用起來,成為今天的歷史文化名城。經過調查評估,國務院公布了第壹批和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包括北京、Xi、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大同、上海、重慶等62個城市。還有很多歷史上曾經是重要城鎮和城市,但早已成為廢墟的古城,如西周的豐浩、洛邑,安陽的鄭州商城、殷墟,春秋時期的麒麟子、楚金納、魯曲阜、趙邯鄲、夏衍,秦的鹹陽,漢的長安,隋唐的長安,宋代的東京,南詔的太和城,遼寧的北京等等。這些古城遺址不僅反映了歷代的城市規劃,而且內容豐富,反映了歷代人民生產、生活、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許多古城遺址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多歷史文獻和圖片也反映了古代城市的面貌。比如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北宋東京壹些市場繁華景象的寫照。

自從城市出現以來,城市防禦問題就出現了。中國古代的城市,從皇帝的帝都到郡縣、府、州、縣和壹些鄉鎮都有城墻和護城河。城墻上有城門、城樓、炮塔、橋臺(也叫馬臉)、瞭望塔、築墻、垛口(也叫破口)等防禦工事,構成了壹套堅固的城防體系。中國的古城墻建築不僅工程堅固,而且具有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險峻堅固的城墻、高聳的城樓和寬闊的護城河(又稱市政廳或城堡)顯示出雄偉的氣勢。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城墻有遼寧興城、湖北江陵、山西平遙、福建詔安、廣西永福等。,尤其是陜西Xi安最大最完整的城墻。它是明初秦王的堡壘,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此外,還有壹些結構特殊的城墻,如戚繼光在山東蓬萊修建的日本水城,用來訓練水軍,停泊戰船,抵禦日本入侵。還有北京盧溝橋頭的明代“公基城”,是為了防守盧溝橋而設計的橋頭堡(現稱宛平古城,民國時期才遷到這裏)。其布局也有別於壹般城市,極具研究價值。

中國還有壹個特殊的城防工程,就是聞名中外的萬裏長城。它有壹套完整的城防體系,建造時間長,規模世所罕見,所以很早以前就被列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之壹。長城建於公元前7世紀左右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諸侯們為了互相防禦,根據防禦的需要,在各自的領地內修建高大的城墻。因為這種城防不同於都城、郡縣等城的城墻,其周長不封閉,而且很長,往往數百裏、數千裏,所以稱為長城或長墻、長墻。自公元前7世紀左右開始修建長城,到17世紀基本停止,繼續修建了兩千多年。總共有20多個朝代和諸侯國修建了長城。如果把每次修建的長城長度加起來,超過10萬英裏。其中秦漢明長城超過1萬裏,故稱萬裏長城。目前已有16個省區保存了不同時期的長城遺跡。長城不僅是萬裏長城,更是由數千個雄關關隘和城堡墩組成的嚴密防禦體系。擁有上萬座峰火平臺,通過白天燒煙,晚上放火的方式,將萬裏防線的軍事情報迅速傳遞到附近的各郡、縣、州、海關防禦站,直至王朝首都。在以冷兵器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古代,長城確實起到了很大的防禦作用。

長城不僅是壹項堅實的工程,而且在建築技術和藝術方面也有很大成就..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修築長城時,軍事科學家和建築工匠就總結出了“因地制險”(《史記·蒙恬列傳》)的規劃建設原則,既控制了險情,又方便了防禦,達到了節省人力物力的目的。在建築材料和施工方面創造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經驗。在山區、多石地區修建,如果用黃土夯,連磚瓦都是燒得盡可能的密。最神奇的是,在沒有泥土和石頭的戈壁灘上,古代的建設者和戰士們巧妙地利用沙漠中紅柳和蘆葦的枝條與碎石交替鋪設的方法,建造了高大的城墻和烽火臺。在今天甘肅的玉門關、陽關,至今還保存著2000多年前的西漢長城遺跡和烽火臺結構。長城雄偉的姿態和雄偉的氣勢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為了保護這壹歷史奇跡,國家早已將長城全部作為文物保護,還公布了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嘉峪關、玉門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上一篇:中國不同產業主要分布地區在哪
  • 下一篇:中山旅遊景點介紹文具盒推薦中山必去景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