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3到0.6攝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經從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1750)增加到近360ppm。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1996發布的評估報告顯示,如果世界能源消費格局不發生根本改變,到20世紀中葉,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560ppm,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5至4攝氏度。
臭氧層的破壞和消耗
自從1985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洞以來,地球上空臭氧層的損耗壹直在增加。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已經破壞了2400萬平方公裏。現在,美國、加拿大、西歐、前蘇聯、中國和日本上空的臭氧層正在變薄。在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得到控制之前(1996之前),全世界排放到大氣中的ODS已經達到2000萬噸。因為ODS相當穩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大部分排放的ODS還在大氣中。當它們上升到平流層時,會與那裏的臭氧層發生反應,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球完全停止排放ODS,人類也要再過20年才能看到臭氧層恢復的跡象。
酸雨汙染
現在“酸雨”這個詞已經用來指酸性物質以濕沈降(雨、雪)或幹沈降(酸性顆粒)的形式從大氣轉移到地面。酸雨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來源於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氣中。歐洲是世界酸雨大區,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也是。亞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東亞,中國南方是酸雨最嚴重的地區,成為世界上又壹個主要的酸雨區。由於歐洲土壤緩沖酸性物質的能力較弱,歐洲有30%的森林地區因酸雨而退化。在北歐,由於土壤天然酸度較高,水土酸化尤為嚴重,部分湖泊酸化導致魚類滅絕。根據美國國家地表水調查數據,酸雨導致75%的湖泊和大約壹半的河流被酸化。加拿大政府估計,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東部)對酸雨高度敏感,65,438+04,000個湖泊呈酸性。水體酸化會改變水生生態,而土壤酸化會使土壤貧瘠化,導致陸地生態系統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全球荒漠化形勢評估如下:全球荒漠化面積已達近36億公頃,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4,影響了全球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荒漠化擴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土地變成沙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654.38+025萬公頃是灌溉地,另有265.438+000萬公頃因退化無法種植糧食。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水資源危機
世界上許多地區正面臨著嚴重的水危機。根據國際經驗,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再利用淡水資源是壹個基本指標,低於這個指標的國家可能會長期缺水,阻礙發展,損害健康。但目前全球約有20個國家跌破這壹指數,主要集中在西亞和非洲,總人口超過1億。另壹方面,生活廢水、工業廢水、農業汙水、固體廢物泄漏、空氣汙染物等造成的水汙染。已經大大減少了世界上可用的淡水資源。世界銀行的報告估計,由於水汙染和缺乏供水設施,世界上有超過6543.8+0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
森林植被破壞
由於推測的難度,世界上沒有森林面積的準確數值。但據估計,地球上的森林面積約為30-60億公頃,占陸地面積的20%-40%,其中約壹半是熱帶森林(包括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另壹半主要是亞寒帶的針葉林。根據實測的森林植物幹重,熱帶森林比亞寒帶的針葉林大壹倍,所以熱帶森林占陸地總生物量的很大壹部分。但是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和北美的溫帶森林被砍伐了1/3,所以在過去的30年裏,發達國家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熱帶森林開發。歐洲國家進入非洲,美國進入中南美洲,日本進入東南亞,大量砍伐熱帶森林,他們的熱帶木材進口量增加了十幾倍。森林的大規模破壞造成了許多環境後果,主要包括:降雨分布變化、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氣候異常、水土流失、洪水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直線下降。
科學家估計,地球上大約有6.5438+04億個物種,但地球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快。例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率可能比未受幹擾的自然界高出654.38+000倍至654.38+0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種人類活動:1,大規模破壞森林、草原、濕地等生境;2.野生物種資源的過度狩獵和利用;3.城市地區和工業區的發展;4.外來物種的引入或入侵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5.不受控制的旅遊業;6.土壤、水、大氣被汙染;7.全球氣候變化。在積累的情況下,這些活動會成倍地加速生物物種的滅絕。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首次對生物多樣性進行評估,並得出結論:在可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可能面臨滅絕的威脅。
海洋資源的破壞和汙染
據估計,全世界有9.5億人將魚視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然而,近幾十年來,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人類對海洋日益嚴重的汙染,可能在全球範圍內造成海洋生產力和海洋環境質量的明顯退化。1993年,全球捕撈的1.065438+億噸魚中,77.7%來自海洋。當時,糧農組織估計超過2/3的海洋魚類被過度捕撈,特別是有數據的魚類中有25%因過度捕撈而滅絕或瀕臨滅絕,另有44%的魚類已達到生物極限。另壹方面,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汙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每年有數十億噸的汙泥、汙水、工業廢物和化學廢物直接排入海洋,每年有近數十億噸的汙泥、廢水和廢物被河流帶入沿海水域,造成沿海棲息地的變化,破壞動物棲息地和繁殖地。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和比例為:城市汙水和農業徑流排放44%,大氣汙染33%,船舶12%,垃圾傾倒10%,海上油氣生產1%。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汙染
世界上已知的化學品大約有1100萬種,同時,每年大約有1000種新的化學品進入市場。化學品是當今許多大規模生產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但這些化學品在制造、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過程中,往往會危害環境和生態。目前,全球每年產生3億噸至4億噸有毒有害化學廢物,其中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對生態的危害最大,在地球上分布最廣,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聯苯和DDT。這些化學汙染物從人類工業和農業活動中釋放出來,並廣泛進入空氣、土地、河流和海洋。因為這些汙染物可以被海洋中微小的浮遊生物吸收積累,被濃縮數百萬倍。海裏的魚可以吃這些浮遊生物,把它們濃縮,所以濃度增加到幾千萬倍。當大型海洋動物吞食這些魚類後,汙染毒素的濃縮系數會增加到上億倍。這是因為汙染毒素集中在動物脂肪中,很難通過身體排出體外。通過食物鏈,這些毒素對海洋生態系統有很強的幹擾。比如多氯聯苯的作用之壹就是損害生殖系統。有人認為多氯聯苯(PCBs)是導致波羅的海海豹出生率下降60%至80%的罪魁禍首。這些毒素還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幾年前,科學家發現生活在北極的因紐特人的母乳中含有高濃度的多氯聯苯,鯨魚和海豹等海洋動物是因紐特人的主要蛋白質來源。當這些動物現在攜帶高汙染毒素時,因紐特人的生命不再安全。根據同樣的原理,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對陸地生態系統也有很大的幹擾和危害,從而成為目前世界關註的主要環境問題之壹。
中國的環境
1,空氣汙染問題
2000年,中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壹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至少要在現有基礎上減少40%。此外,2000年全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為1092萬噸。空氣汙染是中國最大的環境問題。
2.水環境汙染
我國七大水系汙染程度依次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ⅲ類標準(不能作為飲用水源),全國36%的城市河段為劣ⅴ類水質,失去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汙染造成。
3.垃圾處理問題
我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量為654.38+0.4億噸,不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654.38+00%。塑料包裝和農膜造成的白色汙染已經遍布全國。
4.土地沙漠化和沙害。
目前,中國荒漠化土地占土地總面積的27.3%,荒漠化面積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裏的速度增加。中國的強沙塵暴天氣從20世紀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土地荒漠化導致內蒙古壹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
5、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在50億噸以上,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準化肥(相當於我國每年化肥的使用量)。自1949以來,全國因水土流失而破壞的耕地總量已達4000萬畝,這是我國農業的巨大損失。
6.幹旱和洪水問題
20世紀50年代,中國平均每年受幹旱影響的農田為654.38+0.2億畝,到90年代上升到3.8億畝。黃河第壹次斷流是在1972年,此後每年斷流,1985年斷流天數達到227天。根據調查,專家預測,未來15年,中國幹旱仍將持續。然而,長江流域的洪水發生頻率明顯增加。近500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53次大洪水,但近50年來,每3年發生壹次大洪水,1998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7、生物多樣性破壞。
中國是壹個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的國家。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種瀕危物種,占中國總物種數的15%-20%,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0%-15%。在聯合國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所列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占總數的1/4。我國亂捕濫殺野生動物、大規模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依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8.世貿組織與環境問題
中國加入WTO將面臨兩個新的環境問題。壹方面是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由於我國目前的環保標準普遍低於發達國家,我國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等行業的產品在出口貿易中將受到限制。另壹方面,國際市場對中國礦產、石材、藥用植物、農產品和畜產品的巨大需求,可能會加劇中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汙染密集型企業轉移和大量國外工業廢物“帶料加工”的地方,這將大大加劇中國的環境問題。
9.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三峽工程是中國正在實施的壹項巨大的水利工程。該項目計劃於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工程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和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遊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汙染,是當前三峽工程建設者面臨的重大課題。三峽工程已成為舉世矚目的環境問題。
10,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開始出現。國際社會今年簽署了《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首批禁用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大多在我國環境介質中檢出,我國是該公約的簽約國。這類有機汙染物具有傳遞給下壹代,多年後才顯現其危害的特點。又叫“環境激素”或“環境激素”,危害很大。目前,這種有機汙染物廣泛存在於工業、農業和城市建設中使用的化學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