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端午節的文章...!!!

關於端午節的文章...!!!

今天是端午節。我想祝大家節日快樂,但是伯爵想不出這樣的節日有什麽快樂的事情...

端午節被韓國人登記為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這意味著世界將承認端午節是韓國人用來祭奠屈原的節日,以此類推,他們甚至可以說屈原是他們的韓國人...

好笑嗎?很可笑嗎?我不覺得可笑也不覺得可笑。在我看來,那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是個狗娘養的,花錢就能得到,但韓國人就是利用了這壹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的人民對此並不不滿。可笑的是,中國大大小小各種形狀的人還在談論那些把中國的麻沸散和YY這個第壹次外科手術的傑作放在自己身上的偉大的壹代人...

說到YY,中國人是什麽?出發點是什麽?當我們還在YY建立我們的商業帝國時,南韓已經有了市值超過1400億美元的三星。當我們還在小說《YY張軍奪得世界杯》裏的時候,韓國人已經在現實中打進了世界杯四強。當我們還在小說中夢想將韓國乃至朝鮮半島捧在手中的時候,端午節已經成為韓國的文化遺產...

說到YY,我們能算什麽呢?

當然,有些朋友肯定對我的說法嗤之以鼻。端午節原本是我們的節日。韓國人就算註冊了,又能怎麽樣呢?我們絕不承認!

這是我們國家的另壹個國粹:阿q精神,但是我不和妳玩!但是,這個世界終究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很遺憾,我們不是規則的制定者。要想融入世界,只能按規矩來!是的,端午節在我們心中可能並不重要,但是當有壹天春節,元宵節,中秋節都被韓國人登記的時候,我們會怎麽樣?更何況中國的四書五經儒學都是韓國註冊的,那會怎麽樣呢?不要懷疑!那個國家無恥到什麽都幹得出來!

會不會有壹天,我們發現我們所擁有的已經成為韓國人的文化遺產?

朋友們!伯爵在這裏聲嘶力竭地尖叫!憤青還是傻逼!雖然我們大部分的日子都不怎麽好過,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在為房子和車子而奮鬥。但是請多關註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去那些舊紙堆裏找壹些符合我們自己祖先現代潮流的文化吧!不要真的有壹天在我們身上發現那些東西!

被註冊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我們的精神和靈魂中缺乏文化...

今年的端午節

走廊裏散發著淡淡的香味,是煮粽子的香味。端午節到了。端午節是壹個傳統節日。在這壹天,人們吃粽子,賽龍舟和掛香包-人們以各種形式慶祝這個節日。但是今年不同了。我們看不到人們快樂的臉,聽不到快樂的歌。汶川地震讓人們心情沈重。他們都在牽掛著災區人民,想著有多少幸福的家庭不能再壹起看龍舟賽,有多少孩子不能再吃媽媽包的粽子——

他們都有同樣的想法來幫助照顧這些受影響的人。

妳看,捐款處的隊伍就像壹條長長的隊伍,白發蒼蒼的老人和孩子拿著壓歲錢罐。來了壹個老人,衣服又臟又破,走路瑟瑟發抖。當他從口袋裏掏出錢時,人們震驚了。金幣,皺巴巴的紙幣,壹張* * *壹百零五元。他是壹個乞丐。我想知道他存了多久的錢。他餓了可以買個饅頭充饑,也可以買件衣服禦寒。但是他毫不猶豫的全部捐了出去。也許這是他所有的財產。

這次地震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這只是其中的壹小部分。

災難雖然無情,卻打不過我們。我們被愛的偉大力量緊緊團結在壹起,希望就在前方。

端午節

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壹個節日——端午節。

這個節日是我們包粽子的日子。每年的這壹天,都會有很多人包粽子,在這個粽子的季節,會湧現出多種不同口味的粽子。

事實上,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壹直有不同的說法。有些人認為這是為了紀念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壹票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在古代,這個節日是消毒和避免流行病的日子。

根據文獻中的記載,以及許多代代相傳的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邪月”,五月初五為九毒之首,所以這壹天流傳著許多驅邪、消毒、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葉、飲雄黃酒、祭祀五位瘟疫使者等。

後來,端午節的意義發生了變化。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崇高人格,忘記了端午節的初衷,把劃龍舟、包粽子等壹些未必是為了紀念屈原的習俗與他聯系在壹起。

現在大多數人只記得端午節和屈原有關,但實際上壹些新壹代的年輕人對屈原的故事幾乎沒有印象。他們所知道的是這是壹個吃粽子的節日,僅此而已。

關於端午節,其實現在並不是端午節的到來,龍舟賽也是無處不在。從驅邪避疫到紀念屈原,端午節的意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個節日的初衷已經在年復壹年的社會變遷中被逐漸“侵蝕”了。

如今,這個節日已經成為中國美食的節日。從昔日的玉米、粽子制作,到如今五顏六色的餃子。很多地方在粽子中都融入了自己當地的美食特色。

事實上,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賽龍舟。至於賽龍舟,文字記載始於500年前梁朝吳郡的《和續》。後來關於賽龍舟的文字記載可以在很多記載中找到。在中國幾千部地方誌中,* * *有227部記載了龍舟賽。

端午節劃龍舟、賽龍舟的說法有“群眾乘船出發,沖去救屈原。”和“壹聲吶喊鼓樂嚇跑了龍。”。這些都讓人聯想到屈原。

每年端午節,中國大江南北、南洋壹帶的華人也會舉行賽龍舟,倡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期,楚秦爭霸,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了以上官大夫晉商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不斷地在楚懷王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遠大抱負的屈原深感苦惱。帶著難以抑制的惆悵和悲憤,寫出了《離騷》《天香》等不朽詩篇。

在吳公之前的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的八個城市,然後派遣使節邀請楚懷王與秦國媾和。屈原識破秦王的陰謀,冒著生命危險入宮陳述自己的利益。楚懷王沒有聽從,而是把屈原驅逐出了首都。楚懷王如期赴會,壹到秦國就被囚禁。楚懷王悔恨交加,三年後死於秦國。楚王即位後不久,秦王出兵攻打楚國,楚王倉皇退守,秦軍攻占郢城。在流放途中,屈原聽到了突然死亡和邕城被襲的噩耗,但他絕望極了,他嘆了口氣,縱身跳入洶湧的古洛河。

江上的漁民和岸上的人們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了,都來到江邊打撈屈原的屍體。他們把粽子和雞蛋陸續帶到河裏,他們中的壹些人還把雄黃酒倒入王中,這樣藥物可以使龍和水獸昏迷,防止屈原的身體受到傷害。

此後,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楚國人民都要到江邊劃龍舟,拋粽子,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習俗也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初夏的壹場小雨驅散了夏日的暑氣,剛割下的小草香氣四溢,取代了枯萎的春花。大女兒度假回來,告訴焦,媽媽做的餃子最好吃。沒想到美國出生的女兒居然還記得中國的這個傳統。聽到她說起屈醫生和《離騷》,我更加驚訝,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

我的女兒們小的時候,真的很難讓她們吃中餐,學中文,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女兒到現在還記得小時候在中國壹家餐館要漢堡的笑話。無論父母怎麽努力,每周壹次的中文學校都沒有堅持下來,女兒們只能用壹些最簡單的中文。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懂事後開始認同中國文化。大女兒上了大學,卻在學校上了中文課。她經常在電話裏向媽媽詢問漢語知識。她回家後在沒有我們提醒的情況下試著用中文交談,但她已經比小時候大了。嗯,如果我現在就知道,為什麽不多花點力氣呢?

在北美生活了20多年,經常忘記這些農歷節日,也沒時間收拾這些繁雜的飯菜。女兒難得想到粽子。眼看就要大學畢業了,回家的次數只會越來越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媽媽做的飯了。自然,她會盡力滿足她的要求。

幸運的是,這些及時的商品可以在中國商店買到。我把包帶回來,和女兒聊端午節的由來,聊做粽子、包香囊、劃龍舟的傳統,教她處理這些材料。壹束幹竹葉要先洗幹凈,再用開水浸泡過夜。雖然會比較容易煮,但是香味會比較淡。葉片上的硬莖要壹片壹片剪掉,以免紮破葉片,漏米。壹大鍋飽滿的糯米,用溫水泡久壹點。如果是細長糯米,可以不泡直接用,但是沒有圓米甜。裏面的食材稍微麻煩壹點。小女兒喜歡吃甜食,大女兒喜歡吃鹹的。我們取了中庸之道,選了去皮綠豆,栗子,臘肉,鹹鴨蛋黃。選瘦臘肉,蛋黃少放。我怕膽固醇太高,健康更重要。綠豆拌糯米不加醬油和鹽,中間只放臘肉和蛋黃。這樣壹來,中間有肉汁的就鹹了,有棱角的還可以蘸糖吃,可甜可鹹,壹個餃子可以吃兩次,就成了懶人。

東西做好了,女兒們壹起動手,甚至幫忙玩,餃子出來了,大小不壹,形狀各異,有的長有的扁,有的三角形,有的圓柱形。不過雖然年紀小,還是比我第壹次包的粽子好吃多了。

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家請了壹個南方的阿姨。端午節前壹天,她興致勃勃地買了蘆葦葉和糯米,回來包粽子。那種鮮葉洗幹凈就可以用了。她靈巧地用手指把兩片蘆葦葉合在壹起,折成園三角形,把泡好的糯米放進去,用尖尖的筷子搗實,然後對折,用繩結系在腰上,成了壹個棱角分明的粽子。

我看著有趣,上前幫忙。誰知蘆葦葉又細又短,不能互相撥弄。手指壹動,裏面的糯米嗖嗖地跑了出來。我還沒生氣,蘆葦葉就生氣了,割破了我的小手。我撅著嘴直楞楞地看著,阿姨很有耐心,教了我很久才包好。雖然用了壹根繩子,但像怕它逃跑似的,左纏右綁,壹直是個粽子。

第二天,門口掛了兩把艾葉,桌上倒了幾杯雄黃酒,壹家人坐下來吃粽子。我媽媽給我們講了端午節的起源。妳虛弱無力,天無絕人之日。分不清是非,智者吃虧。媽媽說,有時候難過,有時候嘆氣。但小小年紀,不懂道理,只迷上了姑姑買的小香包。

那些香囊是由大到小串起來的,大的不到兩寸,小的形似拇指和菱角。裏面裝的是噴了酒的香草,外面包著五顏六色的花和絲線,有淡淡的香味。阿姨說隨身攜帶,掛在家裏可以辟邪。我愛不釋手。我通過模仿模式學會了做這件事。首先,我用舊報紙把它折了出來。如果沒有絲線,我就用白棉線纏繞。包著,撕著,反復幾次,雖然沒有顏色,但最後還是包起了樣子。

可惜,壹個小小的香囊,驅不走邪。壹場紅色的大風暴隨之而來,全家人再也沒有機會聚在壹起過節。天下硝煙彌漫,誰還有閑情去包粽子,誰還相信香囊能消災避禍,誰還敢搞資本主義紀念屈原!那時候,如果他還活著,汨羅江裏應該還有壹個鬼。

地球自轉,日月輪回,我飄洋過海,從城市到農村,從農村到首都,定居異國。婚後不久的壹個端午節,老公突然提到了粽子。我壹時興起,想展示壹下廚師的手藝,就在中國的買了材料。但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工作就很難發現了。那些漂洋過海來的粽子葉,比新鮮的難多了。不管是蘆葦葉還是竹葉,都不肯輕易屈服,浸泡久了還是很容易斷折。煮壹鍋粽子費了好大勁,老公卻不領情,誇家鄉的粽子好吃。既然鄉愁難慰,鄉愁難解,我又何必自尋煩惱,很久沒試過了。

那壹年,我帶著孩子回國探親,正巧碰上端午節。我和媽媽、嫂子、姐妹們壹起,邊聊天邊包餃子。很溫馨很和諧,很甜蜜。女兒和我小時候壹樣,也來湊熱鬧,愛上了那些五顏六色香包。媽媽說,這種偏好很可能是她的遺傳,因為她小時候也喜歡這些小玩意。我買了些花和絲線,找了些硬筆記,按照小時候的記憶教女兒。我掛了幾串五顏六色的,但總覺得不對勁。轉念壹想,沒有香草。那種香味雖然不能辟邪,但還是讓人心曠神怡。沒有香味的香囊只是表面的,沒有靈魂。

幾年前,母親病重,我匆匆趕回去看她,正好趕上端午節。在忙碌的時候,沒有人有心情為這個場合包粽子。親戚朋友雖然送了壹些,但總覺得缺少溫暖的親情。在街上,我看到壹個賣香包的老太太,在竹枝上壹個壹個地采摘,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絢麗的色彩充滿了鄉土氣息,到處都是久違的芳草。碰巧當時有急事。本來想幹完活給病床上的媽媽帶幾根弦,沒想到這麽差。當我回來的時候,我已經走了。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見過我媽,沒買到的香包,竟然成了難以釋懷的遺憾。

女兒們雖然沒有學會包香囊的手藝,但卻增加了壹個好吃粽子的習慣。他們正好想起端午節,就包了壹次。經過多年的練習,熟能生巧,所以他們並沒有覺得太麻煩。和女兒們說說笑笑,包了壹大鍋粽子。

粽子煮好了,女兒們吃的很開心,香囊卻完全忘記了,連記憶中的奶奶都無動於衷。不知道女兒們以後還會不會記得這個節日。他們可以做壹些粽子,並告訴他們的後代中國的傳統故事。也許我對他們期望過高,但雖然歲月飛逝,往事漸行漸遠,我生活在異國他鄉,人事完全不同。那個飽含著家鄉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粽子,那個散發著淡淡鄉愁情結的香囊,永遠不會從我心中消失。

  • 上一篇:關於十二生肖起源的五個傳說
  • 下一篇:30萬元純電動豪華SUV,奧迪Q4 e-tron實力如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