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來說,現代管理是隨著辛亥革命後的現代大生產而出現的。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現代管理學已經發展成為包括企業管理、社會管理、技術管理、公共管理、戰略管理等在內的眾多學科。
但如果換個角度看,管理總是伴隨著整個人類歷史的。
人是社會性動物,在從事集體生產和社會活動時,需要組織和協調行動,所以管理就是在這樣的組織和協調中產生的。
中國是壹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民族長期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民族文化。
《尚書·堯典》記載了堯、舜、禹、關於職能分工和治國理政的事跡。
公元前12年至公元前11世紀,《禮記》第壹次將中國的官僚機構設計為360個崗位,並規定了相應的級別和崗位,層次分明,職責分明,反映了中國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已經發展了相當完備的國家管理思想。
《孫子兵法·春秋戰國》是公認的系統論述管理戰略戰術的傑出著作。
中國悠久的古代傳統文化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產生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管理方法,並融入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甚至對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在如此輝煌的歷史面前,現代中國人卻不得不面對這樣壹個尷尬: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乃至今天的中國社會,從來沒有出現過真正的管理學家,也沒有出現過被廣泛認可的管理理論。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管理學界仍然處於說什麽是西方的兩難境地。
是什麽原因造成了今天這樣的局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幾點必須先明確。
1.中國古代的管理是怎樣的管理?
似乎很難在短短的篇幅內說清楚。
但是,我們大致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中國古代管理內容主要是國家管理。
縱觀中國古代的管理實踐,管理和行政基本是壹體的。
由於古代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經濟,行政是最重要的社會管理方式。因此,任何項目和任何管理活動都是以國家或政府的名義進行的,管理實踐只有在與行政管理相結合的過程中才有機會表現出來。
事實上,我們所知道的中國古代所有的管理實踐都不是行政管理實踐。
2.中國古代管理非常重視管理活動過程中的人的因素。
管理過程中的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別人的同時,也被別人管理。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在這兩個方面都有很多真知灼見,有很多例子可以考。
中國古人強調管理者的修養,《孫子兵法》認為要具備的素質包括智、信、仁、勇、嚴。
戰國時期的讀書人是管理者的人才儲備群體,後來的讀書人是整個學校和科舉制度,所有的學習和培養都是為未來帝國培養合格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做準備。
另外,在選材上,很多先賢都有很大篇幅的精彩論述。
墨子提出“察其所能,慎為官。”
荀子告誡統治者,“無私之人作仕途”,切不可任人唯親,而要提倡任人唯賢。
晏子進壹步指出,人的才能也是不壹樣的,所以人應該專攻壹件事,而不應該要求自己無所不能。
用人的優點,而不是他的缺點;男人擅長的,不要用他不擅長的。
這是任用人才的要旨。
北宋王安石對上述思想作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闡述。
他的用人思想可以概括為“教、養、取、放”。
其中,教學的方式是堅持學用壹致,培養人才;修養之道,是維持* * *官俸祿所應采取的政策——“吝惜其錢”、“以禮相約”、“以法懲之”;取之道,是選官之道;辦法是按專長任用人才。
這樣壹個完整的論述,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3.中國古代的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往往有優秀的管理策略。
通過與西方封建社會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的封建社會是驚人地穩定和統壹的。
這也從壹個側面說明了中國古代管理者高超的管理水平。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體制、財政稅收管理、官員的選拔管理、人口和土地的管理、市場和工商的管理、水運和郵政投遞的管理、文件和檔案的管理等。歷朝歷代都取得了新的進步,湧現出許多優秀的管理人才,在軍事、政治、金融、文教和外交等領域表現出傑出的管理才能,積累了寶貴的管理經驗。
戰國時期著名的“商鞅變法”就是通過改革提高國家管理水平的例子。文景的統治帶來了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萬裏長城的修建充分體現了當時勘察、規劃設計、施工和項目管理的高超水平,體現了項目指揮員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對防洪、排灌、航運進行了全面規劃,顯示了中國古代工程建設和組織管理的高超水平;宋代丁偉主持的“壹舉三得”宮殿建設工程,就是系統管理、統籌規劃的範例。
這樣的管理做法不勝枚舉,都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高超的管理智慧。
第二,為什麽中國古代沒有嚴格系統的管理思想?
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人對中國管理的內涵進行過全面的概括,也很少有人對中國管理進行過全面的闡述。翻閱中國的文化典籍,很難找到壹部完整的管理學專著。
但是,熟悉中國歷史的人會發現,整個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壹部管理者和被任命者的歷史。
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了如此看似矛盾的現象?對此只有壹種解釋,那就是中國的管理完全依賴於眾多的古典文化經典。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句話雖然有點誇張,但其含義值得玩味。
如果《論語》裏沒有《齊家治國法》,相信趙普也不會這麽說。
所以另壹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既然有這樣的方法,那麽在哪裏呢?
如前所述,中國古代管理非常重視管理過程中的人的因素,管理者的培養就是通過《論語》這樣的經典來完成的。
這樣的人,在完成自身修養的同時,也意味著擁有了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在平時與人交往的鍛煉中得到了不知不覺的提升。
這也是大學裏誠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的由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趙普的話很有道理。
壹本《論語》就有這樣的效果。如果以同樣的眼光來看待與儒家同時期的陰陽、墨家、功名、法德等知識,幾乎都不是在講修身、治國,更談不上明確寫出如何治軍的軍事理論。
幾乎所有的理論都把自己的管理思想和其他思想歸結於道,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當壹個人的修養差不多到了“道”的時候,他在管理方面的知識和才能自然就會水到渠成。所謂“做不到,就是至高無上的法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這也是為什麽中國歷史上的管理者常常能如此高超地運用管理的原因。
3.中國古代管理和當代管理有什麽區別?
如果僅僅把中國管理學看成是農業經濟條件下的管理理論和實踐經驗,然後和經過近百年發展已經成為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領域壹個龐大的學科群的現代西方管理理論進行比較,顯然得不到什麽好的結果。
這也成為壹些人詆毀中國古代管理的借口。
但這些人往往忘記了,這樣的比較首先是帶著有色眼鏡的比較,是有色眼鏡首先給古代中國打上了低級落後的烙印。
然而,即使在這種前提下,中國古代管理在以下幾個方面不同於西方現代管理思想:
管理的範圍。
西方現代管理理論只限於工商業和公共事務。
而中國的管理往往是包羅萬象的,沒有嚴格的學科劃分。
從治國安邦到治病救人,幾乎都能找到。
工商管理和公共事務自然也包括在內,雖然中國的工商業長期不發達。
管理目標。
中國的管理有更高的理念和境界。
著眼於長治久安,著眼於人性的升華,著眼於整體的和諧和* * *制勝是中國古代管理的主要特點,而西方管理理論往往局限於管理活動的局部和短期有效性。
在這種關系下,中國管理中的修身和德治思想具有西方管理無法揭示的理論內涵。
管理理論。
如前所述,中國的管理理論更註重管理者和被管理個體的內在修養,中國的管理中有更多的哲學和抽象的元素,更多的是在大原則和原則的層面,更具有普遍性。
西方管理理論是現代西方管理實踐的總結,屬於管理方法和技術層面,具有特定的適應性,但也極大地限制了其應用範圍。
與此相聯系,現代西方管理理論層出不窮,常常讓人困惑不解。
中國管理層可以對這些方法和技術進行指導,或者從另壹個側面解釋它們的規律,有助於把握它們的發展方向。
簡而言之,中國古代的管理更多側重於對道的分析,而今天被人們廣為稱道的西方管理,只能稱之為“術”。可惜今天的現實只能給我們壹種“道已久矣”的感嘆。所謂“君子不幸不聞大道,小人不幸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