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從哪個方面界定了基於互聯網的違法犯罪行為?

《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從哪個方面界定了基於互聯網的違法犯罪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就《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誹謗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答記者問:我國刑法已經規定了誹謗罪、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非法經營罪。為什麽“兩高”對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作出專門解釋?答: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以互聯網為主體的包括通信網和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在內的信息網絡日益普及,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由於信息網絡具有公開性、匿名性、便捷性等特點,壹些不法分子將信息網絡作為新型犯罪平臺,隨意實施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侵害公民名譽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擾亂公共秩序,擾亂市場秩序,社會危害嚴重,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社會各界反應強烈。為適應打擊網絡犯罪的需要,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長期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適時制定頒布了該解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壹,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需要。在信息網絡上實施的誹謗、敲詐勒索等犯罪,有的侵犯了公民的名譽權,有的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權。在網絡上傳播謠言、謠言的行為,使得網絡空間的信息真假難辨,也阻礙了網民從信息網絡中獲取真實信息。《解釋》依法懲治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誹謗等犯罪,可以為受害人伸張正義,恢復名譽,保護公民合法財產不受侵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規範、有序、健康的網絡環境。第二,是明確有效打擊犯罪的法律依據的需要。目前,利用信息網絡進行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活動十分猖獗。與上述利用傳統手段實施的犯罪相比,近年來發生的上述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犯罪在客觀形式上具有特殊性,但這類犯罪無疑具有現實的社會危害性。由於網絡信息具有傳播面廣、傳播速度快、難以消除的特點,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誹謗罪等犯罪比傳統手段實施的犯罪具有更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但由於我國刑法對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誹謗等犯罪沒有具體規定,因此在實踐中存在法律適用不夠明確的問題。《解釋》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有利於統壹司法標準、規範司法行為,有利於司法機關依法準確有效打擊此類犯罪活動。第三,是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需要。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已經融為壹體,密不可分。

利用信息網絡滋事等犯罪對社會公共秩序造成了嚴重破壞。特別是編造虛假信息,在信息網絡上傳播,壹起鬧事,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造成嚴重的公共秩序混亂。《解釋》收緊了刑法法網,依法打擊此類犯罪,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第四,是保障公民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需要。公民依法在信息網絡上發表意見,行使憲法權利,受我國法律保護。但是信息網絡上的“言論自由”並不是沒有邊界的。任何國家的法律都不會允許“言論自由”誹謗他人。《解釋》明確了在信息網絡上表達意見的法律邊界,公民可以依法充分行使憲法賦予的表達權和監督權。第五,是促進信息網絡健康發展的需要。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讓信息網絡不再是壹片“凈土”。甚至還有壹些職業“網絡推手”,使信息網絡造謠、傳謠成為壹種有組織的犯罪活動,導致信息網絡秩序“失範”,影響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

《解釋》的出臺,有助於規範網絡秩序,加強信息網絡日常監管,加大違法行為整治力度,維護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事實上,為了加強對信息網絡的管理,我國立法機關此前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文件。2000年,NPC常委會作出《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明確指出,凡利用互聯網實施誹謗、敲詐勒索等行為,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在信息網絡快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通信網、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三網合壹”趨勢明顯的背景下,為統壹法律適用,有必要對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誹謗罪、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非法經營罪等犯罪作出司法解釋,進壹步明確具體定罪量刑標準。綜上所述,《解釋》的出臺,有助於依法懲治當前社會各界普遍關註的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順應了新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對依法懲治信息網絡犯罪、規範信息網絡秩序的普遍期待和迫切要求。問:“兩高”在制定《解釋》的過程中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則?

答:《解釋》是新形勢下懲治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的重要法律文件。“兩高”對此非常重視,非常謹慎。經過壹年多的研究,他們廣泛征求全國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其他司法機關、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進行認真研究論證,反復修改完善。現在終於完成了。總的來說,解釋的內容符合立法精神和社會現實。在制定《解釋》的過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則。壹是堅持罪刑法定原則,依法解釋。《解釋》中嚴格按照刑法規定的誹謗罪、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非法經營罪的犯罪構成要件,結合上述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的行為特征和實際危害,界定了定罪量刑的具體標準。每壹條都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符合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則,體現了法律解釋的基本要求。同時,解釋還明確規定了相關犯罪“情節嚴重”的認定標準和同壹犯罪的認定標準,以確保實踐中嚴格依法辦案。第二,系統闡述網絡犯罪的特點。信息網絡誹謗等犯罪只是誹謗等傳統犯罪在網絡時代的新表現形式,比誹謗等傳統犯罪危害更大。實踐中,有的人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傳播,誹謗他人;有人編造虛假信息,在信息網絡上傳播,尋釁滋事,擾亂公共秩序;有人以在信息網絡上發布或刪除信息為由,威脅、脅迫他人,索要公私財物;還有壹些所謂的“網絡公關公司”、“網絡推手”,通過在信息網絡上為編造的虛假信息提供發帖服務,非法謀取經濟利益,斂財,等等。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犯罪,與利用傳統手段實施的犯罪壹樣,也應當依照刑法的有關規定定罪處罰。針對人民群眾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誹謗罪、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非法經營罪等犯罪,《解釋》依據刑法規定,結合上述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特點,進行了系統闡述,為依法打擊上述犯罪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為進壹步深化信息網絡犯罪立法積累了有益經驗。

第三,立足司法的實際需要,科學解釋。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和普及,近年來出現了壹些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或者敲詐勒索的案件,人民法院以誹謗罪或者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因此,該解釋實際上是對司法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在制定《解釋》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充分的調查,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並在確定相關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時進行了實證分析。《解釋》的具體規定符合司法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第四,註重教育、宣傳和引導,充分發揮解釋的作用。《解釋》制定過程中,堅持寬嚴相濟的基本刑事政策,堅持打擊信息網絡誹謗等犯罪與保護公民表達權、監督權並重,註重運用刑事手段在預防、規範、教育、引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解釋》立足當前實際,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相關犯罪予以打擊,有助於推動有關部門加強信息網絡日常管理,完善網絡犯罪防範機制,教育廣大網民自覺規範網上言行,達到“打擊極少數,教育大多數”的良好社會效果。可見,《解釋》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問:《解釋》第壹條至第三條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犯罪的具體內容。實踐中如何正確把握?

答:《解釋》第壹條至第三條分別規定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犯罪的行為方式、入罪標準、公訴條件等問題,是《解釋》的重要內容。首先,《解釋》第壹條分兩段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犯罪的行為,即“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認定。具體包括三種行為方式:壹種是“編造傳播”,即第壹段。

(壹)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傳播,或者組織、指使他人在信息網絡上傳播的行為。二是“篡改傳播”,這是第壹段。

(二)將信息網絡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傳播,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傳播的行為。三是“明知是虛假事實而傳播”,即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而在信息網絡上傳播的行為,情節惡劣的,視為“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上述行為均反映出旅行者具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主觀故意,可以認定為誹謗罪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發布者和傳播者,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信息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肆意捏造事實、惡意誹謗他人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二,《解釋》第二條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誹謗的入罪標準。由於信息網絡具有傳播速度快、網帖內容不易根除的特點,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現實危害後果。《解釋》第二條從誹謗信息的點擊量、瀏覽量、轉發量、誹謗行為造成的實際危害後果、誹謗行為的主觀惡性等方面,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誹謗的入罪標準。實踐中,壹些犯罪分子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惡意傳播。它們在短時間內就有上萬次的點擊量,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給受害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甚至造成受害者精神失常等嚴重後果。他們應該被依法以誹謗罪定罪處罰。第三,《解釋》第三條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誹謗犯罪適用公訴程序的條件。根據刑法規定,誹謗罪屬於自訴案件,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解釋》第三條規定,引發群體性事件、造成公共秩序混亂、民族宗教沖突、誹謗多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損害國家形象、嚴重危害國家利益、造成惡劣國際影響等七種情形,應當認定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可以適用公訴程序。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對此類誹謗罪適用公訴程序,不僅符合刑法規定,也是有效懲治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犯罪的現實需要。各級司法機關要準確認識和把握上述情況,既要突出打擊重點,依法懲治誹謗罪,又要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防止打擊面擴大。問:《解釋》第五條規定,通過信息網絡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行為,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是出於什麽考慮?答:《解釋》第五條第二款明確,利用信息網絡編造、傳播虛假信息,尋釁滋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按照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當前,壹些不法分子在信息網絡上編造、傳播虛假信息,其信息內容不指向特定自然人,而是以擾亂社會秩序、危害公眾利益為目的。這種信息發布到網上,很容易引發社會恐慌和嚴重的公共秩序混亂。近期各地發生多起群體性事件,多是不法分子編造虛假信息並在信息網絡上傳播所致。

網絡空間屬於公共空間,網絡秩序也是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網絡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已經融為壹體,密不可分。維護社會秩序是所有網民的共同責任。壹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網絡惡意編造、傳播虛假信息,尋釁滋事,造成嚴重的社會秩序混亂,具有現實的社會危害性,應當以尋釁滋事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問:《解釋》第六條規定,在信息網絡上發布、刪除網絡信息,以處理網絡信息為由,威脅、脅迫他人索取公私財物的,或者多次實施上述行為的,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這種犯罪的具體表現是什麽?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如何正確界定罪與非罪的界限?答:《解釋》第六條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敲詐勒索罪的認定標準。主要是針對壹些不法分子在網站上發布受害者或受害單位的負面信息,或者在網上搜集受害者和受害單位的負面信息,以幫助刪帖和“沈底”為由,主動聯系受害者和受害單位,向受害者索要財物。這類犯罪主要有兩種形式,即“發帖”敲詐和“刪帖”敲詐。前者威脅發布負面信息,要求受害人交付財物,後者先在信息網絡上傳播負面信息,再以刪帖為由威脅受害人交付財物。本質上,這種行為是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借助信息網絡威脅、脅迫他人,被害人出於恐懼或者迫於某種壓力而交付財物,符合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應當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在司法實踐中,要註意從兩個方面正確界定罪與非罪的界限。第壹,行為人必須主動向被害人和受害單位威脅、脅迫、索要財物。如果行為人沒有主動聯系被害人刪帖,也沒有威脅、脅迫,而是在被害人上門要求刪帖的情況下,使用“廣告費”,

以“贊助費”、“服務費”等其他名義收取被害人費用的,不認定為敲詐勒索。第二,本文使用了“信息”的表述,而不是“虛假信息”。即使行為人威脅在信息網絡上發布被害人及受害單位的負面信息屬實,只要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發布或刪除負面信息為由,勒索公私財物的,仍構成敲詐勒索罪。問:《解釋》第七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信息刪除服務,或者明知是虛假信息而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發布信息等服務,擾亂市場秩序的,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這項規定的主要目的是什麽?司法實踐中如何正確認定?答:《解釋》第七條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非法經營罪的定罪量刑標準。NPC常委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和國務院《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對通過互聯網向網民提供信息服務的活動做出了明確規定。實踐中,壹些所謂的“網絡公關公司”、“營銷公司”、“網絡推廣員”未經許可,在信息網絡上為他人提供有償信息刪除服務,或者在明知是虛假信息的情況下,通過信息網絡為他人提供有償信息發布服務。此類行為違反國家規定,擾亂市場秩序,社會危害性大,應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該條明確規定,通過信息網絡向他人有償提供發布信息等服務,構成非法經營罪,必須以行為人知道發布的信息是虛假的為前提。如果行為人不知道發布的信息是虛假的,即使收取了費用,也不認為是非法經營罪。但對於通過信息網絡刪除信息的有償服務,《解釋》並不要求行為人明知被刪除的信息是虛假信息。目前壹些非法“網絡公關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刪帖”,被刪除的信息中有相當壹部分是民眾發布的真實信息。國家依法保護信息網絡用戶正常、合法的信息交流和服務活動,這也是網絡信息服務市場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行為人有償刪除信息網絡用戶的真實信息,侵害了廣大網民的合法權益,也嚴重破壞了網絡信息服務市場秩序,符合非法經營罪,依法應予懲處。

  • 上一篇:心理咨詢和藝術治療-什麽是藝術療法?
  • 下一篇:婉約詞派的名詞解釋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