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緬甸、菲律賓或者印度尼西亞的風俗文化或有意思點的介紹

關於緬甸、菲律賓或者印度尼西亞的風俗文化或有意思點的介紹

印度尼西亞城市同其他國家壹樣,大多是現代化建築,農村卻到處是帶有民族特色的建築。 由於天氣炎熱,人們每天至少要沖洗三次澡。印度尼西亞人習慣用手抓飯,人擅長烹調,咖膽雞是馳名東南亞的美味佳肴。那裏的風味小吃種類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團、糯米糕、肉包子等。人們普遍喜歡吃辣的,辣椒、辣醬是餐桌上常見的佐料。

禁忌和禮儀 印度尼西亞人很重視禮節,講究禮貌。“謝謝、對不起、請原諒、請”等敬語經常掛在嘴上。 與人見面行握手禮,壹般不主動與異性握手。伊斯蘭教是印尼的主要宗教,忌食豬肉和飲司之 性酒;,摸別人的頭;忌用左手拿遞東西、吃飯。指人或物時用大拇指,而不要用食指;在正式場合忌翹二郎腿或兩腳交叉等。印尼人對來訪的客人並不壹定要求非送禮不可。但出於禮節,可以送給主人壹束鮮花,或最好說上幾句感謝的話等。在與印尼人談話時,最好避開與當地政治、社會和國外對他們的援助等方面的話題。

信仰忌諱

印度尼西亞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壹些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印度尼西亞人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他們把左手視為骯臟、下賤之手,認為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他們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認為這是缺乏教養和汙辱人的舉止。印度尼西亞巴杜伊人衣著色彩除了他們只崇尚的白色、藍色和黑色之外,禁忌穿戴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連談論都不允許。爪哇島上的人最忌諱有人吹口哨,認為這是壹種下流舉止,並會招來幽靈。印尼人對烏龜特別忌諱,認為烏龜是壹種令人厭惡的低級動物,它給人以“醜陋”、“春藥”、“性”、“汙辱”等極壞的印象。他們忌諱老鼠,認為老鼠是壹種害人的動物,給人以“骯臟”、“瘟疫”和“災難”的印象。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和使用豬制品,大多數人不飲酒。印尼人壹般都不喜歡吃帶骨刺的菜肴。

菲律賓社交習俗:

菲律賓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菲律賓人很坦誠 性格直率喜開朗

多信羅馬天主教 “十三”為喪兆不幸

美國方式喜模仿 女士優先頗盛行

普遍喜歡茉莉花 喻為國花表吉慶

善交朋友講禮貌 重視禮儀與文明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菲律賓上層社會的人,由於受西方社會的影響,很盛行女士優先的風氣。他們無論做什麽事,壹般都習慣對女士給予特殊的關照。但是在農村,由於女子大多於男子,而婦女的地位卻很低下。其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局限模仿,他們最喜歡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家庭觀念很強,壹般都喜歡別人談論和贊美他們的家庭。上層社會人士普遍喜著西裝;壹般百姓,男子喜歡白色襯衫和西裝褲;女子喜穿無領的連衣裙或沙籠;老年人仍愛穿著麻或草或木制的拖鞋。他們最愛茉莉話。認為茉莉花芳香四溢,給人以幸福和美好的印象。人們都尊其為國花,並視其為純潔,情操和友誼的象征。好客的菲律賓人,在迎接賓客時,往往把茉莉花串成美麗的花環,敬獻給客人的脖子上,以表示他們對來訪客人的壹片純真友誼之情。

禮節禮儀:

菲律賓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間時,無論男女都習慣以握手為禮。在與熟人或親朋好友相間時,壹般都很隨便,有的男女之間相逢時,常以拍肩膀示禮。年青人與長輩相見時,則要吻長輩的手背,以示對老人的敬重;年青姑娘見長輩時,則要吻長輩的兩頰為禮;如果晚輩遇見長輩時,說話前要把頭巾摘下放在肩上,深深鞠躬,並稱呼長輩為“博”(意為大爺)。伊斯蘭教徒見面時,要施雙手握手禮,在戶外相見若沒戴帽子,則必須用左手捂頭。菲律賓的壹些原始部落的人與客人相見時,行握手禮的方式很獨特。他壹握過手就轉身向後走幾步,意思是向對方表明身後沒有藏刀。他們認為這才是真誠的、真正的握手。

信仰忌諱:

菲律賓人大多數信奉羅馬天主教;還有壹小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少數民族多信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的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神,尤其崇拜鱷魚和鳥類,認為有壹種神鳥是偉大全能的創造之神,它創造了天、地和人,稱為巴塔拉。

菲律賓人很忌諱“13”數。認為“13”是“兇神”,是厄運和災難的象征,是令人極為厭惡的數字。他們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左手是骯臟、下賤之手,用左手是對人的極大不敬。他們壹般都不願談論政治、宗教及本國狀況和腐化問題。伊斯蘭教徒忌諱豬。他們禁食豬肉和使用豬制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賓人不愛吃生姜;也不喜歡吃獸類內臟和腥味大的東西;對整條魚也不感興趣。

飲食習慣:

菲律賓農村人壹般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副食以各類蔬菜、海鮮、蛋禽及肉類為主。菜肴喜多放調料,尤喜香辣調味品。菲律賓三寶顏市沿海及蘇祿海域的巴交族人,慣以木薯、魚類為食。他們很少吃大米。雖然不忌食牛肉、羊肉、豬肉,但多數人卻厭食用肉類。他們喜食各類水果,尤其偏愛甘蔗。菲律賓人在日常生活中嗜嚼檳榔。在他們待客中,也總少不了以檳榔來招待。伊戈羅人除有此俗外,還喜歡咀嚼煙葉。他們習慣吃西餐,但對中餐也感興趣。上層人士用餐慣使刀叉,農村人及穆斯林信徒慣用右手抓食。

飲食習慣

緬甸人常用米粉、面條或炒飯作早點,也有喝咖啡、紅茶和吃點心的。午餐和晚餐為正餐,以米飯為主食。菜肴特點為油多、帶酸辣、味重。常用各種幼果、鮮菜嫩葉作小菜,蘸佐料吃。進餐時將米飯盛在盤子裏,用手抓著吃。隨著社會發展,用刀、叉、勺進食者逐漸增多。

服飾

緬族的服飾與中國雲南傣族相似,不論男女下身都穿筒裙,男裙稱“籠基”,女裙稱“特敏 ”。男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外衣,女上衣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場合,男人多戴緬式禮帽(緬語稱“崗包”,用細藤編胚、以粉紅或淺黃色紗巾裹紮而成)。緬甸婦女多留長發,挽發髻,戴鮮花,喜愛用緬語稱為“檀那伽”的香木漿塗在臉上,有清涼、防曬、護膚作用。緬甸人不分男女,不分場合均穿拖鞋,軍人除外。

佛教

緬甸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教)與中國的佛教(大眾部,俗稱大乘教)是同壹宗教,不同教派。85%以上的緬甸人信仰佛教,且十分虔誠,每天早晚均要念經壹次,每逢緬歷初壹、十五或齋戒日都要到寺廟朝拜、布施錢財、物品。遇有紅白喜事或做生日等,也常請僧侶到家供齋或到寺廟布施。佛教傳入緬甸已有上千年歷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形成緬甸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體系。緬為避免宗教矛盾,未把佛教定為國教。

緬人名字:緬甸人只有名字,沒有姓,但要在名字前面加壹冠稱,以示性別、長幼和尊卑.對長輩或有地位的男人,名字前冠以”吳”(叔、伯之意),對晚輩則稱“貌”(意為弟弟)。壹個人隨其年歲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名字前的冠稱發生變化,如名叫“吞威”的男青年,比他年齡小的稱其為“哥吞威”;比他年齡大的或長輩稱其為“貌吞威”;成年後的壹般稱其為“哥吞威”;年長後或有壹定社會地位後,尊稱其為“吳吞威”。婦女也同樣,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婦女稱“杜”(姑、姨、嬸之意),對晚輩或平輩稱“瑪”(意為姑娘、姐妹)卑稱或昵稱冠以“米”。如名叫“欽溫”的姑娘,小時有人叫她“瑪欽溫”或“米欽溫”,長大成人結婚後稱“杜欽溫”。凡是軍人,名字都冠以“波”或軍銜,軍官轉業後則冠以“吳”相稱。

  • 上一篇:關於春分和傳統文化的句子(40句壹集)
  • 下一篇:醫療保健行業前景如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