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
立春意味著壹個新的周期開始了,這是萬物的開始,也是壹切自我更新的意義。初春期間,氣溫、日照和降雨量開始上升和增加。立春被稱為正月節,春節的設立,壹年的開始和壹年的開始。在這個節日裏,有慶祝春節的儀式和活動。在古代,侯立春要貼“宜春”春貼,告別舊布,祈福新春,祭祀春神和太歲。日本人在立春時有“打牛”、“咬春”的習俗,吃春餅、春菜、蘿蔔,俗稱“打春”、“咬春”,也叫“報春”。前壹天被稱為“春節”。?
2.雨
開春後,開始刮東南風,雨水開始增多。《農書》說:“門指雨時,東風解凍,冰雪散成水。”雨後,我們開始種樹。有“春雨貴如油”“冬春雨貴如油,不要讓壹滴白流”“壹場春雨暖,壹場秋雨寒”“無雨時雨幹,無雨時多吃面條”等農業諺語。下雨是果樹嫁接的好時機,有句農業諺語“雨節,連樹”。
3.震驚的
刺象征著氣溫升高,天氣變暖,各種蟄伏在地下的動物開始蘇醒,蠕動。農業上有句諺語叫“雨下得早,春分來得晚,驚起苗來正是時候”“種子被嚇得沒法種”。那壹天,聽說年景豐收,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民間有壹些說法,如“雷劈嚇谷米”、“雷劈嚇雷米如泥”、“嚇節過後,耕地不應停”、“雷劈嚇前,高崗可耕”、“雷劈嚇後,河灣可種豆”、“雷劈嚇時,滿地水”、“雲靜止,寒至五月”。?
4.春分
春分時,太陽的直射點在赤道上,然後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向北移動,所以春分也叫“升分”。古代又稱“日中”、“晝夜”、“仲春月”。春分是壹個重要的節氣,它不僅具有天文學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而且在氣候上也有明顯的特點。春分時,理論上來說,世界有晝夜之長(見晨曦微明)。春分過後,北半球白天越來越長,夜晚越來越短,南半球夜晚越來越短。
春分時,世界上沒有極端的晝夜。春分後,北極附近開始極晝,範圍逐漸擴大;南極附近,極晝結束,極夜開始,範圍逐漸擴大。春分到來時,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冬季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這也是早稻的播種期。
春分這壹天,民間有“豎著下蛋”的習俗。全球有數千萬人在做“豎蛋”實驗。這個被稱為“中國定制”的玩具是如何成為“世界遊戲”的,現在還很難考證。不過遊戲簡單有趣:選擇壹個光滑對稱的剛出生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立起來放在桌子上。
雖然有很多失敗者,但也有很多成功者。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間,所以有句話說,春分到了,蛋就漂亮了。立起來的蛋非常漂亮。在中國的嶺南地區,有壹個叫“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壹種野生莧菜,又名“春蒿”。
5.清明
清明,空氣清新,草木蔥蘢,是種植植物的好時節。有壹些農業諺語,比如“清明節十日後種高梁”“清明節雨水緊扣,播種季節在即”“清明節前後,點瓜種豆”“清明節餵好料(肥),細苗長好”。清明節禁忌陰天,多雨。天氣晴朗,收成不錯。有壹些說法,比如“清明必曬柳,狗死巢”,“清明必晴,谷雨必暗”,“清明無雨多吃面條”。大家普遍認為清楚不清楚是饑荒的征兆。
清明有西北風,主旱。有句話叫“清明西北風,幹了也不會輕”,但也有句俗語叫“清明南風起,收成很好”。晴夜下雨,對小麥不利。俗話說“四季麥不怕水,就怕壹夜雨。”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第十五天,北鬥七星的柄指向第二個位置時,天晴有風。“清明是春天的節氣,春天是四季的開始,也是農業播種的季節。清明前後有“種瓜種豆”的民間說法。在清明節的這壹天,人們去郊外踏青掃墓是壹個古老的習俗。農業是傳統社會的主業。要想農業有個好收成,除了祈求風調雨順,還要求祖先保佑。因此,春節的傳統在清明期間逐漸形成。
6.谷雨
谷雨是公歷壹年的4月20日左右,太陽達到30°的時候。壹般天氣轉暖,霜雪破碎,降雨量也在增加,是播種的重要季節。高粱、玉米等秋作物已經種下,有“谷雨種苗,長夏種”和“谷雨麥孕”的說法。另外,谷雨不下雨,也是饑荒的征兆,人們要避開。有壹些俗語,如“清明,暗谷雨”,“清明,谷雨中的雨”,“谷雨到了,布谷鳥叫,前三天叫旱,後三天叫淹”。雨後開始磨田,“三月不磨田,打土裏的麥。”
7.漫長的夏天
長夏是夏天的開始,當小麥充分抽穗時,它開始開花和大小。這時,各種候鳥陸續入境,繼續播種秋作物。正如農業諺語所說,“長夏有小山谷,大芒果。”夏天忌無雨無風。有壹種說法是夏天不下雨,幹旱是主因,比如“長夏不歇,旱來麥”,“長夏不歇,犁高掛”,“長夏東風吹,藥鋪關門”。長夏是壹個多雨的季節。
在中國沿海地區,長夏這壹天有“打雞蛋”的民俗。那天中午,每家每戶都要煮雞蛋。帶殼煮雞蛋,不要打碎。將它們浸泡在冷水中幾分鐘,然後套上壹個編織的絲綢袋子,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孩子們會三五成群地玩打蛋遊戲。雞蛋有兩頭,尖的是頭,圓的是尾。打蛋的時候,蛋頭打蛋頭,蛋尾打蛋尾。壹個個打,輸的人放棄,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壹,蛋稱王;彩蛋最後贏的是第二個,彩蛋叫小王或者二王。
8.小滿
小曼,農民買了農家家具,做了收割小麥前的準備,開始套種晚秋作物。有壹些農業諺語,如“少年不滿意,少年不忙”,“十八日未熟(指麥子)也要幹”,“吃飽了就種糧食,鎮壓滿倉家”。?[32]?
小滿這壹天,有“搶水”、“祭車神”的習俗。在舊社會,水車排灌是農村的壹件大事。俗話說“小人動三車(三車指絲車、油車、水車)。”水車滿了就啟動。此前,農民在村裏舉行“搶水”儀式。“祭車神”也是農村的古老習俗。據說“車神”是壹條白龍。在車水前,農民將魚、香燭等祭品放在車座上。特別之處在於祭祀中有壹杯白水,祭祀時倒入田間,寓意祝願水源茂盛。這些習俗表明農民重視灌溉和排水。
9.芒屬植物
在典型的夏季,天氣相當炎熱,小麥等帶芒作物成熟。夏收、夏播、下關合稱為“三夏”。這壹天,人們在閑暇和忙碌的時候都有“送花給神靈”的習俗。按照老話說,穗種節後,當香花抖落,花神退位,世人會鄭重送別她,以示感激。從這裏可以看出古人對自然的親近,表現出對生態的敏感和重視。
10,夏季至日
夏季至日是農業上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隨著氣溫升高,天氣變熱,禁止陰雨。有句話叫“荒谷爛麥長。”“春天是為了太陽,夏天是為了時間,耕田除草也不遲。”第三年的夏天至日陷入了伏擊,它持續了30或40天,它分別在中期和末期倒下。每次住宿十天,中間住宿二十天。夏季的至日是太陽在天空中處於最高位置的壹天,民間有“夏季至日誕生於陰涼處”的說法。
其實嚴格來說,“節氣”反映的是季節、物候、氣候變化的規律,而“陰陽五行”則屬於“幹支”的範疇,“陰陽”的消長是以“幹支”為基礎的。夏季至日在盛夏,也就是中午,屬於太陽。毫無疑問,太陽照耀在夏季的至日上,但太陽照耀的日子不壹定是在午後。太陽照耀的具體日子是根據幹支計算的。
夏季至日的這壹天,太陽直射地面到達壹年中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到北回歸線(北緯23° 26 '),北半球的白天達到最長,越往北白天越長。盡管夏季至日白天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它並不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此時還在繼續保存,沒有達到最大時間。
11,小樹
夏天天氣越來越熱,汛期到來時莊稼長勢喜人。加強秋作物管理十分必要。能耕田,農諺有“夏暑前後種綠豆。”夏季避旱有壹些俗語,如“六月怕旱,九月怕淹”,“六月幹,所以喝粥”,“六月需雨,八月需晴”,“夏天坑裏的泥,南風幹了十八天”,“雨中無雨,谷中無米”。
12,偉大的夏天
酷暑是壹年中氣溫最高的時期,處於中間。小米葉、黃豆棚,要註意防蟲、防旱、防洪。有“三月九冷,三伏天熱”,“三伏天不熱,五谷不結果”,“小暑殺老鼠”,“小暑不熱,大暑壓草肥”,“頭上下雨,三伏天下雨”,“三伏天有雨,麥種多”,“大暑到立秋,糧食足。還有“麗芙帶九裏”、“冬病夏治”等說法。[32]
在浙江臺州灣,有“送夏船”的習俗。送夏船是浙江椒江葭沚的民俗。清朝同治年間,這裏經常發生疫情,尤其是酷暑時節。人們認為這是五煞所致,於是在江邊修建了五聖祠,甚至在大夏節當天,用特制的木船將供品送到椒江口。意思很明顯,就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13,立秋
立秋,當秋天開始的時候,是在三伏天。有“秋來狗未落”之說,但天氣依然炎熱難耐,有“秋老虎”之說。農事有“已是秋天,鋤頭鉤已掛”之說,表示莊稼不再鋤了;還有“讓秋停,萬物休”和“立秋種芝麻,不開花老死”,意思是這個時候不能再種各種作物了。不過這個時候要播小蔥,培育小蔥苗,第二年春天移栽。菠菜、蔬菜、香菜也可以種。立秋是當地農民的壹個主要節氣,也是農作物接近成熟的季節。“三日初秋處處紅”是指高粱穗變紅成熟。在初秋,打雷、下雨和刮風每天都是禁忌。俗話說“雷聲大雨點小,壹夜五谷半收”,“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
14,酷暑
夏天壹過,天就涼了,炎熱的天氣也就結束了。農業諺語有:“夏不種田,待來年”,“部後不種秋,不收”,但可以種蕎麥。俗話說“夏天的蕎麥不要那麽肥”。"夏天的山谷變黃了,所以要小心大風。"
在農歷七月十五左右的夏季,會有慶祝中原的民間活動,通常稱為“七月半”或“中原節”。臺灣省此時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15,千年
白露,中秋節,天氣轉冷,晚上露水變白,高粱和早玉米開始收割。有壹些農業諺語,如“白露植高山,寒露植平原河(麥)”,“白露無雨時,應早起耕田”,“秋收再耕田,來年又是大豐收之年”,“八月初壹灑壹會,大旱到次年五月終”。
16,秋分
秋分是秋天的壹半。之後,北半球變短,夜晚變長。秋分過後,是秋季最忙的時期,不僅要送糞耕田,還要積極準備播種小麥,秋收。農業諺語有“早露晚寒露,秋風適時種麥”“秋分時生根”“秋分過五,麥埋地”“秋彎腰不如春轉身”“農歷正月初壹等不得十三天,冬不能十三天”“壹年辛苦在於秋,糧食不進家門不算豐收”?
秋分前後,月亮亮度的變化會直接預示下壹年的好壞。俗話說“七月十五早望天,不如掣簽問神仙;:月光照地迎雲,歲月好。月亮壹亮就塌了,明年就發不出糧食了。"
在秋分,這是壹個傳統的“中秋節”。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說法。中秋節是古代崇拜天象的遺跡——敬月習俗。在現代社會,中秋節來源於傳統的“中秋節”。據考證,“中秋節”最初定在“秋分”這壹天。然而,由於農歷八月的日子不同,可能並不總是滿月。後來“中秋節”從“秋分”轉移到農歷八月十五。
祭月是我國非常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在古代,在廣東的壹些地方,人們有在中秋節晚上拜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擺好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月下,把“月神”牌位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祈福。
17,寒露
寒露,進入寒露,氣候明顯轉涼,夜晚感覺寒冷。有壹些農業諺語,比如“寒露怎能不割糧食”“寒露怎能不割蔥直到冬天”“蛇打七寸,莊稼種節氣”“淩晨三點忙,三點強”“割寒露打初霜”。寒露節氣氣候宜人,非常適合登山,重陽節慢慢爬的習俗就成了寒露季節的習俗。
18初霜
初霜以天氣寒冷和露水形成薄霜而聞名。初霜無霜,明年饑荒。有壹些農業諺語,如“初霜有霜,稻在滿倉”,“十月無霜,種壹袋糠”,“有水分時,就不等水分了”,“犁耙最遲要在立冬前種在地裏”,“耕前後,只缺壹穗”。
在中國廣西夏磊鎮,有壹個“壯族第壹霜降節”。它的起源與夏磊烤面包和慶祝豐收的傳說有關。
19,立冬
立冬意味著冬天的來臨,太陽在225度過黃河。古有“冬為終”之說,意為收獲後收莊稼。有壹種說法是“立冬耕地,可增加土壤中的養分”“冬耕深,則產金”。冬天禁止吃生冷食物,如蘿蔔、水果等,否則會損害身體。立冬避雨,俗雲“重陽晴,立冬晴,立冬晴”,“男不忘秋剎地,女不忘夜旋花”,“凍牛鈴響,蘿蔔白菜長”。
20,小雪
“小雪”,氣溫下降,雪開始飄。啟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修復道路,開展副業活動。有壹些農業諺語,比如“家家戶戶都是土”,“修渠築壩不怕旱”,“修渠修塘保證年年有好收成”,“修水利是雙贏”。
小雪時吃糍粑是中國江南水鄉的傳統習俗。每年的這個時候,大人小孩都會議論:幾號?還有幾天就要去小雪了。誰的糯米已經磨好了,誰的還在田裏晾著?這個時候,孩子們都很興奮,感覺像過年壹樣。
21,大雪
大雪以冰凍天氣和大雪聞名。“薛瑞是個好年景。”“麥蓋提三床(大雪),頭枕蒸睡。”農耕活動繼續以興修水利、整修道路和運河為重點,並開始磨粉、生產粉條和掛面,從事商業經營和商品生產。有農業諺語說“田地幹凈,挖通五條溝”“薄地要豐收,冬閑挖深溝”。?
有壹些俗語,比如“大雪不見雪,來年不收麥”,“今年大雪關了門,來年有好收成”,“雪融成河,麥收不薄”,“大雪得好收成,不下雪少吃麥”。大雪季節,天寒地凍。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郝漢鳥”的傳說。
22、冬天的至日
冬天的至日,太陽直射南方,回到線上,這是壹天中的第九天。此後,天氣逐漸變冷。有壹首《冬九九歌》:“1929年門塞手關,3949年雞犬凍死,5969年沿河觀柳,79年開河,89年燕子來,處處耕牛。”在農業生產中,除了繼續做好防凍和積肥工作外,還要註意冬季人畜的安全。“吃了冬天的至日米(姜米),壹天就長了壹條線”,白晝會逐漸變長。冬天的至日沒有雨。俗話說,“立冬見冬至日無雨,冬至日晴無雪。”
冬天的至日既有自然內涵,也有人文內涵。它不僅是壹個自然節氣,也是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冬季至日是四季和八個節日之壹。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在冬季至日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順和不忘根。由於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些地方在祭祀祖先的同時,還會祭祀天地之神。供品主要有三祭、三茶、五酒。冬天的至日被認為是冬天的壹個大節日。冬天的至日有壹年那麽大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冬季至日也被稱為“子年”和“小年”,這意味著壹年即將來臨,冬季至日很重要。
23、小寒
小寒,入寒天氣,“小寒大寒,滴水成球”,“小寒凍土,大寒凍河”。?梅花是小寒節氣的第壹個花字母,梅花自古以來就是詩人贊美的永恒主題。詠梅詩歌發端於六朝,興起於隋唐,興盛於宋元,留存於明清。這些詩或寫梅花的品質,或寫詠梅的風韻,或畫梅花的風韻,或唱梅花的情懷。大多構思新穎,用霜雪傲立、不畏嚴寒的梅花來表達作者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高尚情操。
24.大寒
大寒,進入壹年中最冷的時候,是在農歷十二月,準備春節,“小寒,大寒,殺豬過年”。?在嚴寒節氣中,有壹個對北方人來說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也就是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壹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和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熬壹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