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謂半殖民地,從國家地位來看,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海關自治等方面都被破壞了,不再是壹個獨立完整的主權國家。但中國並沒有被完全殖民,清政府依然存在,還在行使權力。所謂半封建主義,從經濟上看,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憑借壹系列強加於中國的非平行條約,試圖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商品市場、原材料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把中國經濟納入資本主義發展的鏈條,沖擊封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僅是老年人與封建主義的矛盾,也是中華民族與殖民主義的矛盾。後者往往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這些巨變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帶來了鴉片戰爭前所未有的局面。
(壹)“國中之國”——租界的出現
第壹次鴉片戰爭後,中國東南沿海的壹些城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香港割讓給英國後,人口迅速從2000人增加到2萬人,到50年代達到7萬到8萬人。香港成為英國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和武裝侵略的基地。16世紀葡萄牙人進駐澳門後,中國仍對澳門擁有領土和行政、司法主權。第壹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葡萄牙殖民者趁機趕走中國在澳門的官員,並強迫居民向葡澳當局納稅,使澳門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此後,澳門不僅繼續充當香港之外的另壹個鴉片貿易大倉庫,而且成為西方掠奪和販賣華工的基地。與此同時,在中國上海,出現了壹個主權國家少有的奇特政治“景觀”,即後來演變為“國中之國”的租界。
上海原本是江蘇省松江府下的壹個縣。因為地處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江浙地區,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戰前已經是中國第壹港口。江蘇省宿松臺島,位於上海。鴉片戰爭後,上海發展迅速。同治初年,上海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通商口岸。正因為如此,西方殖民者千方百計在上海攫取更大的權益。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即將開放,英國殖民者隨即試圖在上海建立外國人居住區,並初步選定了居住區的地址。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第壹任英國駐上海領事G.Bal-four在上海縣城東溪街租了壹個大院子作為領事館。巴福爾曲解虎門條約相關條款,勒索清方,要求指定壹處住所專供外國人使用。1845 165438+10月29日,蘇宋臺道官木久以個人名義頒布了壹份《上海租地約章》。從表面上看,這份文件中沒有任何直接損害中國主權的內容,但實際上,許多條款反映了英國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意圖。根據這份租地章程,上海劃定的“外地人居住區”仍然是住宅,不叫“租界”,當時也沒有“租界”這壹說。
1848年3月,接任巴弗爾的英國駐滬領事以青浦事件為借口,強迫新道臺朱林同意擴建公館的要求,使公館面積增加了兩倍多(原面積約830畝)。
1848年,以威廉姆·瓊斯·W·j·布恩主教為首的美國傳教士在虹口地區任意開荒建房,其他美國人紛紛效仿。當時,道臺武雖然同意了張健的說法,但他並沒有具體說明邊界。到1863正式劃定邊界時,7856畝土地成了美國占領的區域,比英國的居住地大得多。
法國第壹任駐上海領事蒙蒂尼(L.C. Montigny)於1848年上任,並於次年請吳在英國設立住所。後來,他脅迫新道臺朱林於1849年4月6日發布公告,將986畝土地作為法國人的住所。
必須指出的是,當初在住所,中國政府有幹預行政和司法的權利,也維護了領土主權,這是有明確規定的。然而,隨著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深,到了太平天國時期,中國的權利逐漸喪失。1854年,英、美、法三國領事與蘇松泰道締結《上海英美法租界租地憲章》,規定外國侵略者在上海租界享有行政、稅收、財政、警察等權利,行使司法權。為了行使上述職權,上海租界出現了壹個翻譯為“工業部”的機關,分為警察、稅務、財政、教務等機構,還有壹個法院,就像壹個市政府,租界完全變成了租界,成了“國中之國”。1863年9月,美英租界合並為公租界。
惡租界制度在上海建立後,逐漸擴展到其他港口。從1859年到1904年,外國侵略者先後在中國的廣州、廈門、福州、天津、鎮江、漢口、九江、煙臺、蕪湖、重慶、杭州、蘇州、沙市、鼓浪嶼、長沙等地設立租界。租界成為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幹涉中國內政的橋頭堡。當然,租界客觀上是介紹西方文明的窗口,但也是西方冒險家的天堂。壹位曾在中國海關工作過的英國人不得不承認,上海“已成為無法無天的外國人的真正黃金果”。.....很多都屬於這種類型:只要有利可圖,那就禁止走私,什麽都不顧忌,甚至殺人。”(《中國沿海貿易與外交》第壹卷)
(二)資本主義沖擊下的自然經濟
第壹次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立即開始向中國傾銷商品,並從中國掠奪大量原材料,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英國出口中國的貨物總值(不包括鴉片)在1837年為90多萬英鎊,在1843年增加到145.6萬英鎊以上,在1845年達到239.4萬英鎊以上。與此同時,西方殖民者從中國掠奪的生絲和茶葉也大大增加。從1838到1842,中國每年出口茶葉4000多萬噸,到1846翻了壹番,達到8000多萬噸。同期,生絲出口從3000包增加到18000多包,是原來的6倍。
英國對華出口主要是棉紡織品,約占總價值的70%。棉花占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工業產品的80%以上。大量棉紡織品在西方的傾銷,對中國傳統手工業最重要的部門——棉紡織業是壹個很大的沖擊。東南沿海地區原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出現瓦解的跡象。
江蘇松江、太倉壹帶,棉紡織業壹向比較發達。但隨著上海開埠,西方機棉織品湧入,松布、太布的市場減少了壹半。大量洋紗泛濫,很多有棉紡織業的村子無紗可紡。洋紗、洋布成本低,很多英國商人願意以低於成本價兩三成的價格傾銷,嚴重沖擊了棉花市場。福建漳州府和同安縣的土布,壹度被布商賣到寧波、上海、天津、遼東和臺灣省。廈門開埠後,外國紡織品和外國面料在廈門大量積累。布商棄土布而賣洋布,導致土布出口困難。廣州附近的情況也差不多。
絲綢茶和其他產品的出口刺激了這些產品的生產。生產者將這些產品賣給商人,商人再賣給大商人或買辦,再轉賣到外國。絲茶的出口貿易幾乎完全由外商控制,這使得我國的絲茶生產和貿易不得不依賴於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在進行貿易的五口地區出現了壹批買辦商人。這些商人為外國商人推銷貨物(甚至鴉片),購買絲綢和茶葉,收集信息和處理其他事務,他們的命運逐漸與西方殖民者的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壹起。著名買辦吳原是廣州商人,後來滬擔任美旗昌洋行買辦。他還花錢捐官,充當蘇松泰道,兼任江海關監。這些買辦後來成為中國封建勢力和西方殖民主義者鎮壓農民起義的幫兇。
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家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壹些企業,方便經濟掠奪。當時這類企業主要有印刷、碼頭、泊位修理等行業。在這些企業中,不同程度地雇用了中國人。就這樣,中國出現了最早的現代產業工人。當然,當時產業工人的數量還是很少的。
(三)“中國”社會內部矛盾激化
英國殖民主義者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各種賠款,加上清政府的巨額軍費,共計壹億多兩白銀,無疑來自勞動人民。同時,鴉片戰爭後,鴉片進口持續增加。1841中英談判之初,英方提交了壹份備忘錄給資深公民,要求開放禁煙。老公民不敢答應,但他不敢得罪入侵者。他只是說禁止入內,外國商船是否攜帶鴉片,“中國不需要問。”(《火星: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這種默許使得鴉片走私更加嚴重。1842年,英國向中國進口鴉片33000多箱,1850年激增至近53000箱。香港成為鴉片走私中心,澳門是香港之外的另壹個鴉片倉庫。上海和廣州是鴉片進口的兩個最大港口。由於鴉片的大量進口,“銀貴錢賤”的老問題在這壹時期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曾國藩在1852年的壹份奏折中也說:在東南產米區,石米大賣三千元。以前壹兩銀子換壹千銀子,壹石米能換三兩銀子。如今壹兩銀子換兩千文,壹兩大米只賣壹兩銀子。以前賣三鬥米可以交壹畝地的稅,現在賣六鬥米還不夠交壹畝地的稅。事實上,在壹些地方,每兩銀子兌換的錢數已經高達23400。
清政府在征收土地稅和糧食的時候,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訛詐,比如所謂的浮動收入,也就是超出定額的超額收入,所謂的給官員發放化肥的費用,以及各種各樣的“打折彩”、“增加消費”之類的名目。鴉片戰爭後,政府越來越嚴重,官員如狼。江浙壹帶,曹要配壹石,二石五六鬥必納米;打個折,米價2000文壹石,卻是7800多文。安徽收稅,浮動勒索超過正額數倍。江西浮動收入在二三石以上。湖北草米每石浮動收益三倍以上。在湖南,丁是壹個或兩個,人民必須接受兩個;給曹操壹塊石頭,百姓要付出幾塊石頭。納稅時,大家庭要麽想方設法逃避,要麽想方設法把負擔轉嫁給小家庭,這讓農民更加痛苦。少數人離開他們的田地,因為他們付不起稅。即使收成好,更多的人還是免不了挨餓受凍。遇到水旱災害,他們會陸續流亡。
地主對農民的剝削也在增加。地租率越來越高,壹般在50%以上,迫使很多農民破產,賣掉賴以生存的土地,土地集中問題越來越嚴重。據統計,在直隸、江蘇、浙江、山西、湖北、陜西、山東、河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和東北,40%-80%的土地集中在10%-30%的人手中,而60%-90%的人沒有土地。(《太平天國革命前夕的土地問題》)
尖銳的社會矛盾導致社會反復躁動。鴉片戰爭後,農民抗糧抗租鬥爭不斷出現,規模越來越大。1842年,湖北崇陽的鐘聚眾抗糧,最多壹萬人。起義軍壹度攻占崇陽、桐城兩縣,立“鐘”之名,立帥臺,豎起都督旗。鬥爭持續了壹個多月,被鎮壓了。此後,浙江、湖南、福建、江蘇、江西、河南、安徽、湖北、陜西、山東、廣東等省份屢屢發生大案要案。少數民族地區的反清鬥爭也此起彼伏,此起彼伏。人民要麽要求減少土地稅,要麽拒絕完成糧食。他們有的聚眾上訪,有的強拆征糧局,有的公然反抗前來鎮壓的官兵。僅根據官方記載,從1842年到1850年的十年間,中國發生了90多次武裝起義和農民暴動。這是社會動蕩的產物,反過來又進壹步加劇了社會動蕩。
(4)睜眼看世界——地主階級政治家風度先驅思想的萌發。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科學文化進步。西方殖民者的大炮敲響了中國緊閉的大門,喚醒了人們重新認識世界。林則徐和魏源是中國近代史上第壹批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代表。
鴉片戰爭前,林則徐歷任按察使、政使、巡撫、河督。上任前後,他力主革除弊端,治河興利,參與鹽政、水政的整頓改革,表現出突出的實踐能力和清廉作風,引人註目。
閉關鎖國造成了士大夫階層的愚昧和傲慢,這在林則徐身上必然有所體現。當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在廣東禁煙時,也認為西方殖民者不過是“狗和羊”,英國士兵是“裹得嚴嚴實實的”(指穿制服、系武裝帶、打綁腿等。),而他們的腰腿也必然僵硬,無法再戰。這不是林則徐自己的錯,是時代的錯。難能可貴的是,林則徐經世致用的思想壹旦與西方勢力發生碰撞,就產生了以抵禦侵略為基礎向西方學習的思想。
為了抵抗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入侵,林則徐到廣州後迅速改變了對西方的盲目蔑視。他組織人用英文翻譯《廣州周報》,了解敵情。為了熟悉外國,他組織人把1836年在倫敦出版的《世界地理百科全書》翻譯成中文,命名為《四大洲史》。此外,還選譯了《各國法律》、《對華貿易犯罪》、《中國事務中的外國詞匯》等書籍。與英軍接觸後,林則徐很快改變了原來的想法,看到英方“強”“利”,不得不學。為此,他組織收集和翻譯了外國軍艦和火炮瞄準方法。這與當時清政府某些官僚的閉關自守、狂妄自大的思想和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認為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機器和武器是“奇奇怪怪的、高明的”,研究和了解外國的什麽情況是“驚人的、眼花繚亂的”。
在反侵略戰爭中,林則徐非常重視武器裝備,積極購買大炮,仿制快船,也非常重視軍事素質的提高。鴉片戰爭後,他總結出克敵制勝的八字關鍵詞,即“裝備精良、技藝嫻熟、膽識過人、同心同德。”(林則徐:致姚春、王百信)他認識到“民心可得”,提出如果英國侵略軍進入中國內河,就讓人民“拿刀殺人”。
林則徐到了廣州,看到了閉關鎖國政策帶來的危害。因此,他斷然否定了某些人“關禁海”、斷絕與各國貿易往來的荒謬主張。他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是擴大打擊範圍,損害華商利益。他堅持“守法者來,抗法者走”的正確貿易政策和策略,保護和鼓勵合法貿易。林則徐的上述主張,當然都是站在維護清王朝的立場上,但客觀上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對後來的維新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
魏源早年進入江蘇布政使何長齡的熒屏,主編《禦經匯編》。魏源註重實學,參與鹽政改革。鴉片戰爭對他的思想影響很大。1841年參加於謙門下的抗英鬥爭。戰後,魏源下大力氣著書立說,編著了《聖戰故事》、《海圖》等巨著,激勵國人下大力氣向西方學習,抵抗侵略。
《海國圖》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壹部影響很大的著作。1841年,魏源受林則徐委托,在鎮江編撰此書。《南京條約》簽訂後不久,魏根據《四州誌》譯本和中外文獻編撰了《南京條約》壹書。這本書描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分布和歷史政治形勢,分析了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探索了使強兵富裕的途徑。
根據魏源的書,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不僅僅是因為劣質的船和槍,還因為指揮失誤和軍隊的腐敗。清朝很多將領“驕橫跋扈”,軍隊缺乏訓練和紀律。“有了這種無法無天、無原則的軍人,根本無法在大洋上競爭。”在戰略戰術上,魏源提出了精辟的見解。他認為英軍孤軍奮戰,海上有長處,陸上有短處。所以抗擊英軍,“守海口不如守海口,守內河不如守海口。”鑒於清軍的腐敗和當地人民的英勇抵抗,他提出“不如練土兵,不如練水勇,不如練水工。”魏源還主張“深入英軍,切斷其出口”,“以強墻清場”...出其不意地設置埋伏,使其在許多方面因失誤而不可預測”。他說,敵是客,我為主。“客兵快,主兵重。他不戰而屈人之兵,只是相持不下,與同行同行,同時止步。(制敵)沒有淡水可引,沒有牛羊可捕食,沒有硝藥可配,沒有鐵器可買,沒有篷索可補,沒有煙熏貨可賣,沒有舵桅可修,還有水。(《海洋地圖集》第壹卷)
《國海圖治》壹書的中心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批評了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指出多年來清政府不了解世界,不準翻譯西文書籍,不學習西方船只加強槍炮的技術,甚至不懂得利用西方國家及其殖民地的復雜矛盾,導致了戰鬥和防禦的失敗。他明確指出:“要想控制外國人,首先要了解外國人的情況。”只有了解和熟悉“洋人情懷”,才能以洋人攻洋人,以洋人付洋人,以洋人制洋人。(《海洋地圖集》第二卷)
魏源認為西方技能有三:壹是戰船,二是火器,三是練兵方法。在這方面,中國應該認真向西方學習,為我所用。他主張在廣東興建造船廠和火器局,聘請法國和美國的技術人員傳授技術,並派工匠到中國學習制造。另外還編了3萬名精銳水兵,並請西方人進行駕駛、火炮、格鬥等方面的教練。“人家學技術,壹兩年後就不用靠外國人了。”(同上)
鴉片戰爭後,魏源不滿封建君主專制,推崇西方資本主義的壹些制度。當然,他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了解極其有限,處於壹知半解的狀態。魏源認為西方國家“政治復雜,各從其度”。英國有“Baliman”(英文議會的音譯,後譯為Balemen),有五個上議院會議(上議院)和鄉紳會議(下議院)。他說,西方議會類似於中國的軍事部門。他對美國四年壹次的總統選舉大加贊賞,稱其“改變了古今官僚局面,但民心驟失,故不能稱之為公”!對於議會選舉,少數服從多數,他感嘆:“這不是幾個星期的事”!魏源還稱贊美國聯邦制度的憲法“可以在世界上生存而不受傷害”。他稱贊瑞士“無王座”,“無王侯”,“國無政治,儉風俗仆,數百年未見兵動”,說“誠哉,西之地也是桃花源”!(《國圖後記》)
雖然魏源評論的出發點是不了解外國的感受就不能養遠,但他的介紹是認真的,起到了為別人開先例的作用。魏源的《海國圖冊》在近代中國改革思想的產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本書傳到日本後,很快被翻譯成幾十種譯本。日本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海洋地圖集》在日本的傳播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
(五)傳統學術文化的變遷
1840鴉片戰爭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震動。相應地,意識形態領域從經世致用發展到師夷長技以制夷,憂患意識也使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發生了重要變化。
傳統的經學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宋學(即理學)和清代漢學(即考據學,屬於古文經學)雖被清朝統治者定為官學和正統學,但爭奪正統,最終因遠離社會現實而衰落,沒有生命力。乾嘉時期復興的經學,在鴉片戰爭前後形成氣候。相對來說,儒家經典的形式可以容納壹些新的思想。預感到清朝衰落的龔自珍致力於經學研究,表達了他的社會批判思想。但他還是兼采漢宋,兼容今天的古文。當他到達魏源時,那裏戒備森嚴。他的《史》、《舒》等著作,勢必徹底顛覆中國古代經學。
史學領域的重大變革之壹是改變了自乾嘉以來埋頭研究古史的風格,當代史引起了學者們的極大關註,湧現出壹批有影響的著作。
鴉片戰爭清政府的失敗和西方殖民主義者的猖狂,極大地刺激了魏源。1842年,他在編年史的最初版本中寫了《吳聲紀》壹書。該書詳細介紹了清初的軍事成就,旨在激勵中國人民樹立戰勝西方侵略者的勇氣和信心。魏源的另壹部史書《道光洋船集》,是英國第壹次侵華後寫的鴉片戰爭史。該書在這壹重大歷史事件的敘述過程中,揭露了英國從走私鴉片到發動侵華戰爭的種種罪行。贊美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三元裏等地人民的抗英鬥爭,總結清廷的愚昧和政府的腐敗,特別是岐山、義山的懦弱。書中還探討了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暴露出來的壹些問題,並提出了壹些挽救的辦法。
梁寫的《異邦氣息的故事》從道光初年禁煙開始,到1849年人民反抗進城結束,追溯鴉片戰爭的全過程。書中贊揚了林則徐等人的抗英成就,揭露了齊山、義山、義景的醜惡行徑,詳細記錄了廣州人民的幾次重大反侵略鬥爭。因為書的敘事質量比較直白,觸犯的時候有很多禁忌,刻本裏也沒有署名作者。
面對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中國的嚴酷現實,有識之士開始重視對西方地理和歷史的探索。除了上面提到的《四海誌》、《海圖集》之外,還有這方面的著作,比如《瀛寰誌略》、《海國四論》。徐繼畬的《瀛寰傳》對世界上近80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地理沿革、社會變遷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每卷開頭都附有壹張粗略的地圖。這本書傳入日本後,影響很大。
鴉片戰爭後,壹些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邊疆將出現危機,開始重視邊疆地理的研究。姚穎的《康之旅》是在壹次西藏之行後寫的。他提出要警惕英國入侵西藏,加強沿海和邊疆的防禦。他認為英、法、美等國與中國相距萬裏。他們研究中國多年,熟悉中國的地理和人事,但中國沒有人了解他們。這就是中國失敗的原因。正因為如此,姚穎在書中記錄了大量關於英、法、俄、印等國的歷史地理知識。張穆的《蒙古遊牧故事》(何編輯印刷)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和前代在這壹地區的設施。何重視邊疆地理的研究,認為應該有專門的著作來研究中國北方與俄國的邊界。於是他收集了國內外的相關資料,經過鑒定和考證,寫成了《北環匯編》。秘書講述了從漢晉到清代蒙古、新疆、東北的歷史地理,關註中俄關系。鹹豐帝看後,給這本書題名為《北邊供騎》。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文壇也發生了壹些變化。龔自珍才華橫溢、大膽創新的文風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後來的文壇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反映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大量愛國主義文學作品的出現,是這壹時期文壇特別值得註意的壹件事。這類作品熱情地反映和謳歌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爭,鞭撻了英國侵略者的暴行和清政府的妥協投降。在反侵略鬥爭中,廣東民間也有過不少論述和聲討,如《全粵大義、義為民》、《三元裏居民訓令應義》等。這些文字語言簡潔、短小、犀利、生動,在當時起到了鼓舞人民抗擊敵人的作用。也為我們研究這段歷史留下了鮮活的資料。壹些愛國詩詞廣為流傳。進士張維平長詩《三元裏》謳歌抗英者,斥責義山等人諂媚倭寇,乞和。”三元嗤的壹聲怒喝,數千人同時湧來。因為義怒勇,村民齊心協力督促。“這些詩詞很容易讓讀者感受到群眾高漲的愛國熱情和磅礴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