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院士:
本文主要論述黃河源區氣象和氣候的變化。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壹是西北和黃河上遊氣候的年代際(年際)變化;二是源區徑流和降水的變化;第三,未來這個地區的氣候會發生什麽變化。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由於氣候變化和工農業用水量急劇增加,黃河下遊徑流量大幅減少,甚至斷流,嚴重影響了華北部分地區的工農業用水和城鄉人民的生活?用水。
受氣候變化影響,1977年以來,我國北方發生嚴重幹旱,造成重大經濟和糧食損失。在所有災害中,天氣災害占70%以上,幹旱災害占50%左右。20世紀90年代,黃河長期斷流。近年來,已經采取了引水措施來杜絕這種現象。我們的研究主要基於黃河上遊及其他地區氣象站近50年的氣象觀測資料和黃河上遊水文站40多年的徑流資料。
首先說說中國西部降水的年代際(年際)變化。20世紀50、60年代,該地區年降水量偏少。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北和東部降水增加。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西北大部分地區的降水量增加了。20世紀90年代降水量增加了很多。但是我們要看到,黃河源區的氣候變化與西北不同,而與華北西部、關中地區的氣候變化相似,所以這個地區的降水在90年代大幅度減少,徑流也減少了。
夏季,西北地區的降水集中在每年的5-9月,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很大壹部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北地區降水相對偏少,從70年代後期開始增加,特別是80年代,而黃河源區降水相對較好。而90年代西北降水增多的時候,黃河源區和上遊降水偏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北的春天比較幹燥,但是到了80年代,西北的降水量開始增加,到了90年代,增加了很多。然而,20世紀70年代後,中國的氣候發生了巨大變化。1977之後,華北變得幹燥,西北地區降水開始增多。1977以後,黃河源區降水增加到80年代末,90年代開始減少。
秋季降水相對較少,但變化是壹樣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北地區降水較少。70年代西北地區東部降水開始增多,80、90年代黃河上遊降水與關中地區相似,但總體還是偏少。
冬天主要下雪。50年代西北降雪很多,60年代也很多。70年代也很好,80年代更好,90年代還可以。
從歷史上看,西北地區的降水有明顯的年代際(年際)變化。經歷了60、70年代的少雨期後,80年代以來年降水量有所增加,這種變化在春、夏、秋三季尤為明顯。黃河上遊年降水距平或季節降水距平的年內(年際)變化與西北地區明顯不同。20世紀90年代,該地區年降水量減少,尤其是夏秋季。
雖然80年代黃河源區降水相對較多,但90年代有所減少。從溫度來看,蒸發與溫度有很大關系。1977以來,春夏兩季全國各地氣溫不斷上升,除長江上遊和黃河上遊若爾蓋地區外,其他地區氣溫均有所上升,其中東北和華北地區升幅最高。全國秋冬季氣溫也明顯升高。氣溫升高使蒸發量增加,導致徑流量減少。氣溫上升導致雪線上升30 ~ 60m;;此外,氣溫上升有利於冰川融化。20世紀60年代以來,整個西北地區冰川面積減少了約1 400 km2。
以上是整個西北和上遊源區的降水和氣溫變化,也就是說黃河源區的氣候十年(國際)變化和西北不同。70年代後期以後,西北地區降水增加,90年代減少。
先說包括瑪多、達日、興海、若爾蓋、紅原在內的全區降水、氣溫、徑流的變化。我們主要研究了唐乃海流域的降水、溫度和徑流的變化,包括紅原、若爾蓋、瑪多、達日和興海。該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522毫米,但年內(年際)變化較大,年變化約為4-7年。降水量主要在70年代和80年代增加,90年代減少。從氣溫來看,包括代表黃河上遊的五個站,氣溫上升了很多,年上升幅度大概是65438±0.0℃,比較大。60年代氣溫距平-0.5℃,2000年大概是?+0.5 ℃,?增加了1℃左右,和華北地區差不多。
唐乃亥水文站50-60年代徑流量較大,約200億m3,90年代減少到6543.8+0.5億m3。黃河下遊斷流除了與工農業用水量增加有關外,還與上遊來水量減少有關。
該地區徑流與降水具有相同的周期,年際變化周期為3~7年。對唐乃亥以上流量進行小波分析,徑流變化周期距年代(國際)約20年。徑流在20世紀70年代初和90年代相對較大,但在90年代後有所減少。異常在90年代初開始為負,幾年後可能變為正。因此,無論從年際變化還是從十年(年代際)變化趨勢來看,黃河源區徑流量都將增加。
上遊其他站的情況如下:瑪多靠近黃河發源地,降水量變化不大,與全區基本持平;達日站雖然有壹些波動,但是波動不是太大。當然,從氣溫來看,瑪多和達日站的氣溫都在上升。
蒸發與溫度有關。瑪多站蒸發量有所增加,達日站蒸發量也略有增加,地面溫度也有所上升,但幅度較小。唐乃亥站降水80年代增加,90年代減少,但減少幅度不大,但徑流變化明顯。蘭州站流量變化趨勢與唐乃亥站相似。由於唐乃海和貴德站平均氣溫升高,蒸發量增大,人類活動對蘭洲站流量的減少程度大於比唐乃海站。從小波分析來看,蘭州站徑流量經歷了壹個少、多、少的過程,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13年多的持續減少階段,目前處於轉折階段。徑流的年際變化也處於由小變大的轉折時期。
以上分析表明,唐乃海以上黃河源區,包括紅原、若爾蓋、瑪多、達日、興海站的平均降水量變化不大。雖然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年降水量有所變化,但並不明顯。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降水相對較少;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降水相對較多;上世紀90年代至今,降水偏少。該盆地20世紀80、90年代氣溫變化特征偏暖,氣溫上升明顯,比60年代高65438±0℃。
從黃河上遊瑪多和達日站的觀測值也可以看出降水和氣溫的這些變化。根據唐乃海水文站的資料,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黃河上遊的徑流量相對較大。但由於氣溫明顯升高,蒸發量增加,工農業用水量和城鄉人民用水量急劇增加,使得黃河上遊徑流量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呈急劇下降趨勢。黃河上遊的流量與本流域的降水關系很大,相關系數可達0.75,說明黃河上遊的流量主要取決於降水。但從降水資料來看,雖然90年代黃河上遊降水有所減少,但並不明顯。那麽,為什麽黃河上遊的流量下降得如此之快呢?這只能說明壹方面蒸發量增加了,另壹方面流域工農業、畜牧業和城鄉居民用水量增加了。
最後,未來黃河源區的氣候會發生什麽樣的變化。在未來,由於工業的發展,會排放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質量分數比80年代初高30×10-6~40×10-6。根據《全球變暖》壹書,2100年,地表溫度上升幅度的預測有的是2℃,有的是3℃,有的是1℃。總的來說,氣溫是上升的,但升溫幅度不確定。
根據我的學生高博士利用中國科學院大氣研究所的氣候值所做的計算,未來二三十年,黃河源區的氣溫會升高,降水量也會增加。雖然根據黃河上遊徑流小波分析結果和全球模式數值預報結果的外推,黃河上遊降水可能增加,但氣溫上升明顯,表明黃河上遊蒸發量將繼續增加, 而黃河上遊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鄉用水也可能增加,因此可能導致上遊徑流量進壹步減少,黃河源區生態進壹步退化。
我的觀點是,黃河上遊適應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考慮以前的氣候環境變化和現狀,還要考慮未來幾十年、幾百年的氣候水文變化。未來黃河上遊升溫,生態惡化,用水量增加。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把黃河上遊的氣候、水文、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壹個重要的系統科學問題來研究。我曾經就這個問題向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呼籲,他們也認同這個觀點。
李吉均院士:
10年前,為了研究古冰川、青藏高原以及長期的氣候變化和環境變化,我曾多次到黃河上遊考察。關於這次會議,我想發表壹些意見。
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和季風的變化,根據地質和氣候記錄,總的規律是高溫高濕兼容,但氣溫和降水存在匹配關系,如高溫高濕、低溫低濕,即幹旱、高溫幹旱和低溫冷濕。幾千萬年來,西北地區壹直以高溫高濕、低溫低濕的組合為主。按照這個預測,黃河上遊不會再這樣下去了,會變濕。7年前,我的壹個研究生在研究西北幹旱地區的荒漠化趨勢時,得出了壹個結論:真正的幹旱地區是在新疆西部和河西走廊,那裏的河流徑流量從80年代末開始明顯增加,但祁連山東部的半幹旱半濕潤地區明顯是半幹的。這怎麽解釋?我覺得主要是蒸發造成的。真正幹旱地區的蒸發量也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但當地局地環流較強,冰川正在融化。也許高風水汽有什麽變化。同樣的表現是山上的徑流增加,但哪壹個占優勢還不清楚,值得研究。這些因素使得新疆和河西走廊西部的徑流量增加了10%以上。前年,石亞峰先生註意到了這個問題,稱之為氣候變遷,並對此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註。同時,包括隴東在內的北方半幹旱地區的幹燥是顯著的,我很贊同蒸發的加強導致了這種變化。
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季風加劇,亞洲內陸正在變濕,這是地質記錄告訴我們的,但沒想到幹旱地區很快也變濕了。在半幹旱半濕潤地區,由於蒸發量急劇增加,土壤失去水分,大氣環流沒有得到調節,來自海洋的水汽不足以明顯增加降水量,從而造成幹旱。青藏高原所有地方的泥炭都是在全新世氣溫升高,降水增加,氣溫升高,植被改善之後才發現的。冰河時期的氣候非常寒冷幹燥,在這種情況下植被非常貧乏,當然也不會有泥炭。需要多長時間改變,還要具體研究。現在新疆這部分的降雨量在增加,冰川融化,降水增加,局地環流,高海拔輸送的水汽的比例真的是要詳細研究。
我同意醜院士“停止生態破壞就不會有很多水”的觀點。關鍵是看大的環境和氣候。那麽它停止做生態的事情了嗎?應該這麽做。我們去過幾次黃河上遊。80年代瑪多的人說:雖然這個地方很差,但是我們青海省人均收入很高。為什麽?即放羊,羊多,產值高。不過,聽說這幾年不行了。牲畜太多,草原超負荷,自己過不去。在上月舉行的蘭州分院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上,張新實院士應邀作了報告。他堅持要停止壹切原始遊牧,代之以人工草地放牧,因為原始遊牧效益極低,破壞生態。當然,如何做到這壹點仍然存在經濟和政策調整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允許牧區無限增加牲畜的數量。隨著我國的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最終會解決這個問題。
黃河上遊是黃河徑流的主要形成區,其中蘭州300億m3,唐乃海約200億m3。總的來說,蘭州只是青藏高原的出海口。青藏高原是中國地貌的第壹階梯。第二步,黃土高原開始進入耗水區,北上銀川、包頭,到達大漠戈壁。用水量甚至更大。拐了壹個大彎後,進入黃土區,泥沙大增。中國的構造格局到了西方之後,方向發生了變化:洛陽以東東北,洛陽以西西北。從渭河流域到蘭州,西寧,祁連山北麓,再到天山北麓,現在的工業帶就是這樣布置的,古絲綢之路也是沿著這個方向。未來西北地區的工業、農業、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需要水,水也應該集中在這個地方。
現在有壹種想法,要把水堵在唐乃亥,內蒙古需要多少水就有多少水,關中地區需要水,工業帶在這裏,水的經濟作用才能充分發揮。這是題外話。我們應該好好研究黃河。我們的水非常缺乏,尤其是在北方。壹個研究生在答辯的時候,算了壹筆賬,顯示西北地區每公斤小麥要耗費近3 m3的水。這種農業極其落後,最後應該廢除,人口應該集中到生活條件更好的地方,這樣生態也可以得到保護。黃河上遊也是如此。牧民住遊牧帳篷的日子並不好過。他們可以遷移到其他地方,因為原始遊牧必然會帶來生態破壞。
醜陋的樊姬院士:
我主要講三個問題:壹是黃河源區氣候變化的特點,以幹旱為特征;第二,是什麽導致了幹旱;再次,從大氣水循環分析了源區邊界水汽輸送凈流入量的變化,進而分析了降水和水汽輸送的轉折點。
黃河源區氣候變化特征:黃河上遊年平均氣溫從1961到2001明顯升高。我覺得在我們國家除了西南地區都在明顯升溫,因為這個升溫是十年(國際)的時間尺度。我們說的全球變暖是全球平均氣溫,但不同地區對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反應並不完全壹樣。例如,青海省東部的變暖比西部更嚴重。
黃河上遊降水變化趨勢是減少的,但不是很明顯。從1961年到2001年,趨勢變緩,沒有年份的變化(跨年份)。這裏有壹個問題。總的來說,從全球範圍來看,隨著全球變暖,水分蒸發加劇,降雨量增加。但由於不同地區的反應不同,這裏氣溫升高,降水減少。
黃河上遊的蒸發量大大增加了。隨著蒸發量的變化,人們普遍認為溫度升高,蒸發量增大。但不久前,寧夏氣象局的陳研究員做了壹項工作,分析了寧夏所有站點的溫度和蒸發的變化。結果表明,雖然氣溫明顯升高,但蒸發量卻下降。葉篤正先生說,他也是從國外資料中發現這壹現象的。那麽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陳作了進壹步分析,指出蒸發不僅受溫度的影響,還受風速的影響。於是,陳統計了寧夏風速的變化,發現隨著氣溫的升高,風速明顯下降,於是他提出了壹個初步的想法,即風的減小對蒸發量的影響超過了氣溫的升高。
總的來說,黃河上遊的氣溫升高是眾所周知的。隨著氣溫的升高,降水量的減少,蒸發量的增加,旱情十分明顯。
幹旱的原因是什麽?可以從大氣水汽輸送的角度來看。因為黃河水是怎麽上天的,當地的降水實際上是全球水循環的壹個結果。全球水循環不僅是壹個重要的物質循環,也是壹個能量循環。太陽能將占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上的液態水轉化為水蒸氣,隨大氣環流輸送到各個地方,在適當的條件下轉化為降水,並釋放熱量。這其實是壹個過程。
分析黃河源區,我們其實是按照經緯度來畫這個區域的,看看通過邊界輸送的水汽量。根據NCEP再分析資料,降水實際上應該是這樣的:有多少水汽流入,有多少水汽流出,有多少水汽從地面蒸發,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變化不大。這就是沈澱。如果很少或沒有水汽進入,沒有水汽流出,地面沒有蒸發,就不可能有降水。此外,降水量與該地區的水汽轉換率有關。這麽多水汽流入,降水加上蒸發就會流出。如果沈澱效率高,流出量就會減少。我為什麽要提這個?因為這和人工增雨有關。那麽多水汽進去蒸發,可能會影響降水,所以會影響流出。希望以後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診斷人工增雨的效率。
黃河上遊全層QV變化。發現南北經向凈水汽輸送與降水有非常好的同步效應,完全同相,南北向正相關,東西向負相關。目前黃河上遊的降水量與整個西北地區的降水量不壹致。這段時間西北變濕了,但是黃河上遊幹涸了,這並不完全壹致。從水汽的情況來看,西北的水汽大部分是西風帶來的,所以東西方向的水汽輸送增加。但根據資料顯示,東西向水汽輸送與黃河源區降水呈負相關。西邊界流入,東邊界流出。綜合整個黃河源區的南北邊界,恰好水汽的流入與降水的變化是壹致的。
結論:為探討黃河上遊區域異常的影響因素,計算了黃河源區箱型各側邊界水汽凈流入量的年際變化,分析了源區箱型各側邊界水汽輸送與源區降水的相關性。結果表明,源區南、北邊界層的水汽與源區的降水顯著相關,相關系數超過了90%的可靠性標準。進壹步討論什麽因素與黃河源區的水汽輸送有關,即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南或北以及季風的強弱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降水減少是整個大氣環流年代際變化的反映。在這種情況下,很難采取任何措施來增加降水。如果只看黃河源區,那個地區每平方公裏只有兩個人,很難談大規模的工農業生產。可以考慮把人遷出,不要過度放牧。但是這樣的改善並不能增加降水量。怎麽做才能增加降水?妳無能為力嗎?青海省自1998以來的人工增雨,根據調查和當地群眾反映,增雨效果在作業區域和時間上是明顯的,但目前黃河上遊和青海湖周邊每年人工增雨經費只有500萬元,而且只是在夏季短時間內實施, 所以應該說在合適的情況下在黃河源區進行人工增雨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
人工增雨可以增加降水的範圍,即10% ~ 15%。不能過分誇大,這解決不了整個幹旱問題。
傅雲斌院士:
今天我主要想介紹剛剛通過驗收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項目的成果,即中國人居環境演變和中國北方幹旱趨勢預測。根據本項目成果,從中國北方幹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黃河源區徑流和生態變化的討論提供壹些信息,供大家參考。
我們來看看北方幹旱的現狀。從用來表示最近五年幹濕狀況的三個指標,即降水量、地表濕潤指數和幹旱指數來看,北方大部分地區旱情十分嚴重,包括相當壹部分與黃河相關的地區。據國家民政局統計,近10年幹旱非常嚴重,占氣象災害總量的50%。尤其是最近五年,比之前的10年增長了10%,這就是現狀。回過頭來看,北方的幹旱是在什麽背景下形成的。內陸幹燥度的變化從200萬年到300萬年前開始,幹燥度突然增大,以後變得非常大。科學家還發現,這種變化可能與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有關。所以北方幹旱和亞洲內陸幹旱是長期形成的。
第四紀以來,地球軌道參數主要有四個周期,產生了相應的周期性幹濕波動和幹燥趨勢。我們研究的最基本的結論是,在第四紀,北方的沙漠分階段擴大,北方的幹旱地區普遍變得越來越幹旱。與末次盛冰期相比,末次間冰期毛烏素沙漠南緣邊界向北移動了約250 km。近654.38+10萬年的孢粉記錄解釋了岱海湖區全新世植被和氣候變化的歷史。2 900年以來,森林消失,植被覆蓋減少,進入寒冷幹燥期。
岱海古鹽度和古溫度的主要特征揭示了近3 000年以來的幹旱趨勢。長期的自然背景是,在幾百萬年到幾千年的情況下,北方地區普遍形成了幹旱的格局。最近100年是什麽情況?近100年來,北方幹濕變化有兩種準周期變化,壹種是20年左右,另壹種是70年左右。最近50年來,北方大部分地區幹旱少雨,氣溫升高,加劇了幹旱的發展,尤其是華北和西北地區東部,半幹旱區的邊界呈振蕩式向東南擴展。
北方大部分地區幹旱的頻率增加了,土壤濕度也減少了,包括我們關註的黃河源區,這是最近50年的情況。
在分帶的情況下,西北和東部從80年代後期開始系統幹旱,幹旱呈振蕩式向東和向南蔓延。
根據我們使用的徑流資料,花園口的徑流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減少,蘭州的徑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減少。
20世紀70年代,黃河上遊徑流量驟減,其中人類活動造成的徑流量減少占相當大的比例。
我們來談談未來。我項目建立了幹旱趨勢預測系統,提出了未來10~50年幹旱發展趨勢的預測意見,已上報國家有關部門。
工作體系包括三個部分:壹是幹濕狀況自身變化規律,二是影響幹旱的主要物理因子,三是區域和全球數值的模式情景預測。利用誤差反向傳播神經網絡收集了約15條意見,得到了對未來10~50年預測的初步意見。在我們的實際預測中,所有的因素都是定量的,但是考慮到我們目前預測水平的可信度,只給出了壹些定性的結果。
2010之前預測了四個區域,分別是東北、華北、華南、西北。西北和西部還有壹個項目,所以我們沒有做那個工作。從預報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區將持續幹旱,尤其是華北南部可能會加劇,西北地區東部可能會轉為濕潤。2010到2020年,大部分意見認為由幹旱轉為緩解是有可能的,但是由於存在相反的意見,這個預測的可信度比較低。2020-2050年,西北地區東部可能偏濕,華北南部持續偏幹。
還有壹些其他的預測,如未來10~50年,中國北方極端旱澇頻率增加,華北北部和南部幹旱頻率分別增加10%和20%;未來10~20年,黃河上、中、下遊實測年徑流量分別減少10%和20%。在氣候幹旱預測和土地利用變化預測的基礎上,建立了水資源模型和社會經濟變化驅動的需水量模型,預測未來水資源供需關系和缺水狀況。結果是,未來50年,花園口徑流量每10年減少5.7%,整個黃河每10年減少0.43%。據預測,我國華北大部分地區和東南部的年缺水量將達到100億m?3。因此,建議在全球變暖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下,在未來50年北方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其他流域必須采用調水和非開發用水。
本項目專門用區域環境系統的模型討論氣候生態系統的過渡帶,即半幹旱地區恢復自然植被可能產生的氣候和環境效益。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發展了壹個簡化的大氣環境系統模式,可以考慮各種大氣組分的變化,包括硫酸鹽、氣溶膠、黑碳氣溶膠、沙塵氣溶膠等。,並建立了壹個新的水文過程模型。新的水文模型包括蓄滿和產流兩個過程,並考慮了降水的水平不均勻性。此外,土壤濕度的反演過程是發達的,因為土壤濕度對模擬幹旱和半幹旱地區的降雨極其重要。
在內蒙古半幹旱地區,通過數值模擬,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自然植被恢復25%、50%和75%後土壤水分和降水的變化進行了虛擬試驗。可見,自然植被的恢復對區域水文條件有明顯的影響。
雖然本實驗是在內蒙古半幹旱地區進行的,但這種方法是壹種數值模擬實驗方法,也可用於其他地區。如果需要了解黃河源區恢復自然植被可能帶來的氣候影響和環境影響,這個模型可能是壹個可用的工具。
任繼洲院士:
今天,許多院士和專家對氣象、水文和個體生物學都作了精辟而深刻的闡述。黃河的源頭問題已經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我就談談如何適應當前農業生態尤其是草原生態的變化。
黃河源頭生態問題的根源是氣候幹旱。大家都同意,沒有異議。此外,還有不合理的人為幹擾。氣候幹旱我們無能為力,不合理的人為幹擾取決於我們如何利用和管理,這是我們能做的。
河源管理的特點和難點。河湖源區壹般屬於高寒草原生態系統,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生產力低下。生產方式是適應高寒草原生態系統的適應性生產方式,是人類最早的仿生學。自適應生產模式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很有道理。還有藏族的生活家園,以草原畜牧業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在藏傳佛教文化的核心區,宗教文化具有系統性和保守性。在這個地方很難開展生態工作。如何治理?黃河源頭的生態修復要在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的框架內尋求可持續發展,兩者缺壹不可。其具體任務是在確保生態安全的基礎上,尊重藏族傳統文化,合理組織適應性生產方式,減輕草原壓力,創造藏族社會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項任務十分艱巨,不僅是壹個生態和自然問題,也是壹個社會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堅持不懈地逐步形成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第壹,戰略措施是什麽?壹是確定發展方向,以畜牧業生產和生態安全為重點。建立壹個完善的生態系統,包括土地、生物和社會。為什麽鼠害這麽嚴重?這幾年老鼠被毒死了,其實它們的天敵也被毒死了,很嚴重。消滅了老鼠,就消滅了天敵。老鼠恢復的很快,而天敵恢復的很慢。有壹次從俄羅斯經蒙古人民共和國去內蒙古,我看得很清楚,蒙古人民共和國上有雄鷹,草原不錯。當我到達這裏時,它是光禿禿的,所有的鷹都不見了。還原壹個系統,不僅是植物系統,是整個系統,包括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