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具體闡述心理學的ABC理論

具體闡述心理學的ABC理論

ABC理論是合理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 Therapy,簡稱RET)的核心,RET是壹種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ABC理論是指情緒不是由壹誘發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了這壹事件的個體對這壹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

ABC來自三個英文詞的首字母。在ABC理論中,A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壹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指在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s)。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B—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才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起因。假如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B)是非理性信念或者是錯誤的、不合理的信念,就會導致情緒抑郁、行為異常。人們的抑郁、痛苦等消極情緒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就是非理性信念支配下的不合理思考產生的。艾利斯的ABC理論的三個要件:A、B、C,分別代表誘發事件、主觀認知和反應結果,這三個要件構成壹個簡單順暢的邏輯鏈條。傳統分析直接在A與C之間建立關聯,而忽略了B的作用。而B作用的發揮恰是人與壹般動物的根本區別所在,即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對B的長期忽略,是壹次哲學上的漏洞。物質與意識是壹對矛盾,物質決定意識是本體論基本命題,物質居於主要地位而意識居於次要地位,矛盾雙方在壹定條件下主次地位可以發生轉化,亦即,在壹定情況下,意識可以決定物質。從木材到桌子的過程可以分為兩階段,第壹階段是由木材(物質)引發出桌子的圖示(意識),這壹階段物質決定意識;第二階段是由桌子的圖示(意識)引發出桌子的建造(物質),這壹階段是意識決定物質。

可以說,ABC理論就是關註了事物產生的第二階段。就人的認知而言,這裏面存在著兩個層面:客觀事實與主觀認知。客觀事實即ABC理論中的A,主觀認知即ABC理論中的B,主觀認知壹定是源於客觀事實,但是未必符合客觀事實;但是很重要,因為人們的下壹步行動就是依靠主觀認知而進行的。

這壹點在歷史哲學上體現的尤為突出:人們相信發生了的歷史比真正發生了的歷史更為重要。這壹點恐怕就是ABC理論的要義所在。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世間本無物,何處惹塵埃。壹切不過是庸人自擾罷了。這句禪詩,或許正是ABC理論所試圖達到的對人類心靈的勸慰。世之為學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也是ABC理論在學習領域對人的規勸。

ABC主要是對問題產生的邏輯描述,加之情緒調控的手段,則構成了ABCDE理論。D即disputing駁斥,E即effects新效果。壹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情緒調節的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裏斯(A·Ellis)於 20世紀 50年代首創的壹種情緒調節法,又稱ABC性格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的情緒的產生是壹個被稱作ABC的過程。A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後產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壹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後果(Consequence)。通常觀點認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則認為A是引起C的間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說,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不同,會引起行為和情緒的不同。因此,在受到情緒困擾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調節自己認識的方式來調節情緒,通過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來達到調節情緒的作用。  

這種理論認為人的情緒問題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人的思想往往是造成人情緒的根源。

(1)非理性信念有三個特征:

①絕對化要求:指壹個人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這種想法通常與“必須”。“應該”、“壹定”這類詞聯系起來。

②過分概括化:這是壹種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由壹個人對自己的不合理評價所致。用這種思維方式評價自己,常會引起焦慮或抑郁的情緒,若用於評價他人,則會對他人持不合理評價,從而導致壹味責備他人以及產生敵意、輕蔑和憤怒等情緒。

③糟糕至極。即認為壹件自己不願其發生的事情發生後,必定會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甚至是災難性的,致使自己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而難以自拔。這種信念會導致個體陷入嚴重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郁等。

(2)艾裏斯提出了10種不合理的信念,認為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常存在於有情緒困擾或適應不良者身上,具體如下:

①人應該得到生活中所有對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贊許

②有價值的人應該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

③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願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④壹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的災禍。

⑤情緒由外界控制,自己無能為力。

⑥過去的歷史是現在的主宰,過去的影響是無法消除的。

⑦任何問題都應該有壹個正確、完滿的答案,無法找到正確的答案是不能容忍的事。

⑧對有錯誤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責備和懲罰。

⑨逃避困難、挑戰與責任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

⑩要有壹個比自己強的人做後盾才行。

(3)默茲比提出的五條區分合理與不合理信念的標準:

①合理的信念大多是基於壹些已知的客觀事實;而不合理的信念則包含更多的主觀臆測的成分。

②合理的信念能使人們保護自己,努力使自己愉快地生活;不合理的信念則會產生情緒困擾。

③合理的信念使人更快達到自己的目標;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

④合理的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煩;不合理的信念則難於做到這壹點。

⑤合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緒沖突;不合理的信念則會使情緒困擾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造成不良後果。壹)艾利斯ABC理論的基本觀點

ABC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不是由某壹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壹事件的人對這壹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3]。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壹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論則指出,誘發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說人的情緒主要根源於自身的信念以及他對生活情境的評價與解釋。

因此,在對該理論的應用上,最核心的內容是人必須與不合理的信息進行辯論,找到不合理情緒B,對不合理的信息提出挑戰、分析。壹般情況下,人們常會認為是A導致了C,即A→C,把B的過程給忽略掉了。其實,按照艾利斯的觀點,應該是A→B→C,因為情緒是伴隨思維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在B環節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思維造成的。

(二)對艾利斯ABC理論新的理解

首先,需要註意的是,使用語言是人類的特性,人的思維思維常常是運用內化的語言進行,我們人為情緒障礙是使用內化語言重復不合理信念的結果。而人們自身的內化語言是通過外化習得獲得的,因此當不良情緒發生時應盡量避免接觸於當時情緒色彩壹致的文學影視藝術作品,如傷感的音樂、消極的語言文字描述。因為這些語言會對負面情緒起強化作用,不僅不會使不良情緒消除,反而會使不良情緒在頭腦裏鞏固。由此可見,不良情緒的持續實際上就是那些內化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甚至是被鞏固加深的不合理思維發生持續作用的結果。

其次,壹方面因為人的記憶會受到時間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人們本身已形成的比較合理的情緒認知過程A→B→C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其他事物的幹擾而遺忘;另壹方面,同樣性質

的其他A事件可能隨時隨地地發生,甚至是不良情境重復發生,如看到逝者的照片,走過與過去戀人昔日約會的地方等等,很多事情都是人們意料之外的,那麽當遇到這種情況時為了鞏固原有合理的認知,A→B→C中的B過程必須重復才能達到效果。

因此,運用艾利斯ABC理論處理不良情緒,人們要做的就是與頭腦中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挑戰、分析,以合理的思維取代不合理的思維,以合理的內部語言取代不合理的內部語言,以改變認知為主來幫助自己,這也就為我們構建大學生個體情緒調控系統找到了切入點。

四、大學生個體調控系統構建的過程

第壹步:個體要明白當前的思維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並找出這些不合理事件的發生源,意識到不合理信念與情緒困擾之間的關系。

第二步:個體要明白自己要對產生情緒困惑的不合理情緒負責,同時自己有能力去改變不合理信念。

第三步:列出不合理信念,並逐壹分析駁斥,找出不合理情緒的根源,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最終達到認知上的改變。這是個體情緒調控系統最重要的環節,需要比較多的時間精力去思考。甚至,不良情緒還會出現反復、不合理信念隨時會卷土重來,新的不合理信念也可能產生。因此個體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在這個階段通常可以借助他人的幫助。

第四步:在經過對不合理信念多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改變了不合理的信念。

第五步:用新的合理信念來思考問題,並形成思維的自動化和公式化,形成調控情緒的條件反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壹旦不合理的情緒擡頭,便可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它消除,從而不再影響個體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直至完全康復。

縱觀這五個步驟,對於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通過接受培訓或自學來掌握艾裏斯ABC理論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並不難,這也為大學生個體調控系統的構建提供了可能。

五、影響B環節形成合理信念的因素

在ABC理論中,B環節是能否形成合理認知信念的環節,因此也是大學生個體能否成功構建個體情緒調控系統的核心環節,影響B環節形成合理信念的因素主要有:

(壹)社會大環境因素

大學生本身是社會大環境中的壹員,也是校園小社會中的壹分子。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如“讀書的目的是什麽?對待分數是60分萬歲呢還是應該竭盡全力?尊重師長是以請客送禮為主還是要謙虛認真?是否有錢就有壹切?交朋友是通過吃喝玩樂來實現還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大學生談戀愛是兩情相悅的尋求真愛還是從眾心理,甚至只是想找個伴”等等。社會和校園對這些問題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們的價值取向。

(二)宿舍小環境因素

從剛踏入校園開始,與大學生個體關系較為密切的人壹般都會在同學、老鄉、舍友中產生。而舍友則因宿舍這壹特殊的環境使之最有可能成為大學生個體表露情緒,傾訴,尋求幫助的對象。這裏需要強調的是舍友的幫助方式、態度積極與否、歸因方式、認知水平等對會對尋求幫助者產生重要影響。如對感情問題的開導,積極的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吵架並不壹定是壞事,可以讓雙方更深入的了解對方”等等。消極的開導有“多花點錢,請客吃飯、送花、下跪求愛”“什麽方法都用上,就不信追不上”等等。有心理學家說過“其實,我們周邊的環境從本質上是中性的,是我們給他們加上了積極或消極的價值,關鍵在於妳傾向選哪壹種”.這些都告訴我們,對大學生個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加強宏觀上和諧心理健康大環境的基礎之上的。

(三)認知因素

情緒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關鍵在於改變個體對問題的認知角度。對同壹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會導致不同的情緒體驗。當前,對許多事物的不合理認知困惑著不少大學生,主要表現在對學習、人際關系、情感關系和職業選擇等現實境遇的感知與思考時所產生的困惑[4]。

首先是學習困惑。壹是有些大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或者認為所學專業在社會上用處不大,但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學,結果學得很被動,也很痛苦,不知道該怎麽辦,從而產生認知上的困惑。二是有些大學生習慣了高中階段的“灌輸式”學習,對大學階段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習適應不了,結果很努力,成績卻上不去,從而產生嚴重的自我挫敗感。

其次是人際交往困惑。人際關系是當代大學生最為困惑的問題之壹,他們常常為同學、朋友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那種難以溝通的人際關系而苦惱、仿徨或不知所措。再次就是情感關系困惑。大學生談戀愛早已司空見慣。但是,有戀愛就有失戀,失戀是愛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是戀人間情感***同體的瓦解,青年大學生常常陷入深深的情感困惑之中。

還有就是擇業困惑。當今社會充滿著競爭,大學生畢業後何去何從,多數人是沒底的,覺得甚是迷茫。他們所學的都是理論知識,很少涉足社會,缺乏社會經驗和動手能力。在這樣的形勢下,大學生不知道怎麽確定自己恰當的人生位置,容易陷入職業選擇的認知困惑當中。

(四)歸因因素

學業成功和失敗是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經常遇到的,不同的歸因傾向會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感體驗,由此當然產生不同的學習行為。因此構建大學生個體情緒調控系統必須要重視歸因,特別是建立積極的歸因模式。根據韋納的三維歸因理論,我們主要是要引導大學生將成功歸因於自身內部因素,這樣可以使他們體驗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進壹步增強其今後承擔和完成任務的信息;將失敗歸因於努力不夠等不穩定因素,則會使大學生相信改變未來的失敗是可能的,成功的期望會增強。同時,應防止大學生將失敗歸因於能力差,任務太難等穩定且不可控因素,因為這種歸因方式會嚴重挫傷大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還應該防止大學生將成功歸因於運氣與難度低等外在因素。

(五)重要他人因素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f hers)這壹概念是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Mills,C.W.)在米德(Mead,C.H.)的自我發展理論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指對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具有重要影響的具體人物。社會心理學家的“社會性支持”原理可以做為依據,如果人與人的關系時良好的,則壹個人的各種社會活動就會得到人們的支持,即使出現不利的情況或危機,亦會得到人們的諒解與關懷,給以很熱情的幫助,從而渡過難關。人生活在社會上,離不開社會其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尤其是遇到逆境時,如果周圍的同學、同事、親人、老師、朋友表示關心、慰問、鼓勵、支持,會使得自身感到溫暖和力量。在這些人中會出現對自己影響很大的重要他人。在人生的轉彎處,重要他人的建議尤其顯得重要,鼓勵就像壹方靈丹妙藥,給處於茫然的我們以靈感和轉機,鼓起勇氣,去迎接新的挑戰。在遭遇失敗時,重要他人的鼓勵如壹縷春風壹絲春雨,讓我們失意的心靈得到滋潤和復蘇;當我們信心不足,躊躇不前時,母親的眼神、父親的大手、老師的微笑會使得我們不畏失敗,壹往無前。

以上各因素都會影響著A→B→C中B環節能否建立合理的理念,進而也影響著大學生構建個體情緒調控系統的成敗。所以,大學生個體本身和心理咨詢工作者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從因素分析的角度,找出問題之所在。

  • 上一篇:尋找公元前歷史上的風雲人物
  • 下一篇:如何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