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古稱“正旦”、“歲首”、“三元”等。1911年12月31日,***湖北軍政府在發布的《內務部關於***改用陽歷的通諭》中,明確將年節稱為“春節”。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進壹步明確農歷正月初壹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人”字訛變為“千”了,因而許慎用了此說,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並不矛盾。“禾”是谷物的總稱,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沈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象征著取得谷物生產的大豐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頭上頂著谷物。
另外還有壹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壹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壹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壹夜,我壹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壹抖,怪叫了壹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壹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壹壹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這種說法大概是後人根據年俗傳統附會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壹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壹天是壹年的頭壹天,春季的頭壹天,正月的頭壹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壹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壹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春聯的習俗
大約始於壹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壹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壹棵覆蓋三千裏的大桃樹,樹梢上有壹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餵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幹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壹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壹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上壹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下壹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壹副春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壹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壹下。在壹年的除夕前他頒布禦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壹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壹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麽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壹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壹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壹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壹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裏,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麽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禦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聯成為壹個廣泛的概念,出現了很多附屬的品類。根據使用的場所,可分為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幾種。“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春聯;“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就是春聯的橫披;“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的單幅文字,如在過年時在庭院裏貼上“擡頭見喜”、“出入平安”、“恭喜發財”之類的文字;“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單扇門或影壁上,春節時大家喜歡倒貼的“福”字,就屬於這種“鬥斤”。
元宵節的由來
相傳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他們,有壹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統統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底善良,不忍心看無辜的百姓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的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人們聽到這個消息猶如頭上響了壹個焦雷,嚇得人們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了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壹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壹天,天帝往下壹看,發覺人間紅光壹片,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壹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壹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編輯本段]除夕風俗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壹年的最後壹天。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王安石《元日》詩雲:“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夢粱錄》卷六:“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間,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尷,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租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萬歷嘉興府誌》:“臘月,鄉人以朱墨塗面,跳舞於市,行古儺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梁)徐君倩《***內人夜坐守歲》詩:“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裏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燕京歲時記》:“凡除夕,蟒袍補褂走竭親友者,謂之辭歲。家人叩竭尊長,亦曰辭歲。新婚者必至嶽家辭歲,否則為不恭。”“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壹起吃“團圓飯”,有壹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圓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壹種裝飾,是碰不得的。(少數地方風俗不同,比如貴州,桌上的魚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壹些,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壹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淩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