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常常跑廣州和香港出差,發現香港的粽子還蠻好吃的。結合了廣東肇慶裹蒸粽的料多,又結合了江浙滬地區粽子的風味(香港蠻多祖籍上海的)吃起來別有壹番滋味。今期,趁著端午佳節,跟大家聊聊香港粽子的故事。
香港因為是移民城市,自然粽子也融合了南北風味。而在香港中環的永吉街上,有壹家開了三十多年的南北貨店,叫做:三陽號食品,從店名可以看出是典型的上海南貨店,但是賣的肉粽可以說周圍街坊人盡皆知,甚至很多明星都會來幫襯。
賣的粽子也很多樣,綜合了南北,不僅僅有香港本地人最愛的梘水粽,還有上海嘉湖粽、中山的蘆兜粽等等,兼顧鹹甜,任君選擇。
而到了端午時期,更有十五六款之多,日賣千只粽完全不是問題。因為味道是住家粽的味道,俘獲了很多中上環白領上班族的愛。
壹只鮮肉鹹蛋粽,蒸煮了四五小時,肉、汁與米融為壹體,吃起來分外軟糯甘香。壹個食物味道正不正,很多時候細節決定成敗。而粽子的細節,取決於粽子上的外衣:粽葉。
每壹種粽使用的粽葉都是不壹樣的,梘水粽用竹葉,味道會散發出微微竹子的清香,蘸蜂蜜吃的時候味道會特別的好;而裹蒸粽用荷葉,因為裹蒸粽裏面材料多多,用荷葉也會包裹得比較紮實,而荷葉的清香也不會讓裹蒸粽感到油膩感;而壹些當地的粽子,比如中山的蘆兜粽,就要就地取材,使用蘆兜葉才能制作,蒸出來才會有蘆兜的香氣。
說起中山蘆兜粽,可以說是店裏的壹大特色。小店是夫妻店,夫婦倆都是中山人,所以店裏的中山蘆兜粽絕對的正宗,而包蘆兜粽的蘆兜葉都是從中山本地拿來的。
中山蘆兜粽可能很多人沒有吃過,它是壹層肉壹層米這樣放進去,然後再加壹層鹹蛋黃,如此類推直到塞滿。米要本地糯米,再加上大荷蘭豆,腰果,眉豆,花生和紅豆壹起混合;肉要肥瘦兼顧的五花腩肉,這樣的肉才不會壹吃就膩。
而鹹鴨蛋也是店家自己腌制的,這樣才會更好的出油出沙,真的可以說是用料十足。而壹個正宗的中山蘆兜粽,塞滿食材蒸熟後,差不多有三斤這麽重,可見裏面的材料有多豐富紮實。
店裏的還有壹大特色粽,就是上海粽了。店裏的上海粽用的糯米會事先用醬油拌好,裏面會加上金華火腿肉和鹹蛋黃。 這樣的粽子蒸出來後,就壹個字:香!
被街坊稱為「肥媽」的袁太是三陽號食品的老板娘,前大廚先生做顧問,她盡顯身手,不僅僅有粽子,像自家煮上海菜如東坡肉、醉雞醉豬手,家鄉菜如釀鯪魚、醬鯪魚,甚至本地的砵仔糕都能吃到,可以說小小壹家南北貨店,好吃的非常多。
而老板袁展鳴,擺攤賣過魚蛋,到山東飯店學師、在上海鋪做過大廚——創業前,最後壹站是有名的上海總會。當年未有鋪,他投資開腐皮廠,太太已在荷裏活道家中蒸糕包粽做素鵝,拿到附近的嘉鹹街街市賣,後面才開了店鋪。這裏面的艱辛,只有袁生袁太才知道。
夫婦倆都是中山人,青梅竹馬;開了南貨店後,壹直男主外女主內,先生負責批發、送貨,太太守店,每壹天都壹起開鋪、壹起回家。 「工作累了肯定有意見」先生靦腆地道。「兩個人頂嘴,都是他讓我比較多,因為我火爆」袁太接著說。「即是小事化無」語帶鄉音補充,先生輕松笑了。
夫妻小店,就在這店壹齊開檔、壹齊收工;妳供煮意,我獻手藝。晨昏相守,來到花甲之年。粽香、店老、情在,都是時間的淬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