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別名: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英文名:Wint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太陽黃經達270°,日期在公歷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或23日,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傳統節日。冬至過節的習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
冬至的風俗有:吃羊肉、吃冬至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吃赤豆粥、吃餛飩、贈鞋帽、贈鞋、藏冬冰、圓仔貼門、蒸饅頭、過牛節、吃年糕、打糍粑、吃狗肉等。我認為在冬至怎麽多吃的風俗中,最值得壹提有6個,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冬至的風俗之壹:過牛節?
此外,在冬至這壹天,臺灣農家人還給耕牛放假,讓牛喝酒驅寒,感謝耕牛壹年的辛苦勞作,俗稱“牛節”,這說明臺灣同胞是多麽重視農業啊!
最早臺灣沒有耕牛,後來由於生產生活的需要才從國外和祖國大陸的閩南等地引進。明代末期,荷蘭人占領臺灣,發現臺灣沒有牛。但他們要在臺灣發展種植甘蔗,如果沒有牛,效率很低,所以特地從殖民地印尼爪哇運來200頭牛作為耕地、種甘蔗使用,這是臺灣黃牛的起源。而最早從爪哇買來的200頭牛不夠使用,荷蘭人就在臺灣開設“牛司”管理牛,訓練、繁殖耕牛,鼓勵原住民把捕來的野牛用木柵圍起來,通過鞭打、虐待後再餵食。這壹來,經過快者半年,慢者壹年的馴服,野牛就可以聽人使喚參與耕耘的行列。臺灣的水牛,則是清代以後,從祖國大陸運來的。
這天,耕牛的主人要給牛放假,為了答謝耕牛壹年辛苦耕耘的功勞,還用節俗食品湯圓粘附於牛角,表示耕牛過節。冬季氣候特別寒冷時,要給耕牛飲酒禦寒。即使在物質極其缺乏的上世紀六十年代,閩南地區商業部門還專門分配酒票供應耕牛飲用禦寒,當地人俗稱“牛酒”。這種以酒為契、人牛***慶的場景,堪稱兩岸護牛敬牛風俗奇觀!
?冬至的風俗之二:藏冬冰?
北方壹般都在冬至前後,修窖藏冰。在冬至這天將冰藏窖中,封閉嚴實,同時藏入各種鮮果,春後取出,在市上銷售,顏色宛如剛從樹上摘下來壹樣。
人們用鐵釬自河中鑿冰,寬壹尺多,長二尺多,稱為壹方,在冬至這天將冰藏入窖中,窖深約二丈,將冰藏入後,立即將窖封閉嚴實,同時藏入各種鮮果,入春後取出銷售,顏色宛如剛從樹上摘下來壹樣。南方沿海居民,照例在冬至後修繕冰窖,儲藏冰塊,以便第二年打魚期間為魚保鮮。
在古代,沒有像現在這樣先進的制冷技術,不能人工制造冰塊,但是聰明的古人卻巧妙利用著當時的生產條件,摸索出壹套利用天然冰塊的消暑法,具體說來就是“冬冰夏用”,這就是藏冬冰習俗由來。
?冬至的風俗之三:冬至贈鞋?
冬至節,民間還有贈鞋習俗,其源甚古。《中華古今註》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市場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三國曹植的《冬至獻襪履表》中就有“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的句子,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冬至:“陽生於下,日永於天,長履景福,至於億年”。因此以前的冬至也叫“履長節”。意思就是冬至壹陽生,初生的陽氣從地下開始往上走,也就是從腳開始往上,所以送壹雙鞋子護住初生的陽氣,以保平安。俗話說“冬至壹陽生,送鞋保安康”,就是這個意思。
?冬至的風俗之四:吃湯圓?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湯圓,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壹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團,是壹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傳說湯圓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谷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壹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後來,因為有壹個貪心的人,把田裏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壹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壹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壹”。
然而,這個“到處貼湯圓”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湯圓”的風俗則壹直流傳至今。
?冬至的風俗之五:凍羊肉?
在冬至這壹天,余姚泗門等地還流行吃“凍羊肉”風俗,即買來新鮮的羊肉,切成塊狀後,放入醬油、茴香等調料,大火燒熟後裝入盆中,待羊肉冷卻後凍成“凍羊肉”,吃飯時,夾壹塊“凍羊肉”放入滿滿的米飯中,鮮美噴香。
據說冬至吃羊肉的風俗是從漢代開始形成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冬至吃狗肉從此就在民間傳開,到後來吃狗肉又慢慢轉變成了吃羊肉以及其他各種滋補品。如果能夠在羊肉中再配上祛風防寒的中藥,那更是再好不過的了。於是,冬至吃羊肉的風俗便在南方地區廣為流傳下來,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傳統。
?冬至的風俗之六:數九九?
數九,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風俗之壹。數九,即是從冬至算起(亦有說法從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壹“九”,依此類推。所謂“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壹年中當最寒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數九壹直數到“九九”八十壹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天氣暖和了。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與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壹天,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相對應的只有中國部分地區,並非全國各地都如此。
民諺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數九方法在中國民間口口相傳,有歷史,乏記載,至於起源何時,沒有確切的資料。不過,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壹日,為寒盡。”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陽長陰消就象征暖來寒去。
民間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征、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數九九”的順口溜:壹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壹九,耕牛遍地走。數到九九冬至就過去了,春天就來到了。
冬至節的風俗南北各不相同,但有壹點基本上是壹致的,大家的初衷都是壹樣的,都是為了迎接冬至年的到來,慶祝新的壹年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