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女裝,主要有 深衣 、 襦 (短衣)、 裙 、 袍 、 襜 chān 褕 yú(直裾禪衣)和 袿 guī 衣 。
1、深衣
漢代女子深衣在先秦的基礎上, 繞襟層數 增加,左衣襟幾經轉折繞織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
2、襦、裙
漢朝襦裙的 特點是 :窄袖、右衽、交領,下裙以素絹四幅連接合並,上窄下寬。腰間施褶襇,裙腰系腰帶,裙式較長。
貴婦穿襦裙、著高頭繡花絲履,庶民女子衣袖窄小,裙子至足踝以上。
3、禪衣
為無襯裏的單層衣服,秦漢時期壹般為 夏衣 ,質料為布帛或薄絲綢,也有曲裾、直裾之別。
4、袿衣
是東漢末年出現的壹種貴婦禮服,由深衣變化而來。其最大特點是用彩色織物做成幾條上寬下窄的尖角形飾片,垂掛在腰部周圍;袿衣下擺肥大而裾拖地,擺疊如雲,有富貴氣派;正面還系有壹片近似圍裙的“蔽膝”,下端呈橢圓形,上彩繡紋飾。袿,源於“圭”,為衣上假飾。
5、直裾袍
6、女袴
漢朝以前的女子袍服內只穿開襠的套褲。西漢早期士儒婦女仍穿無襠的袴,到西漢中晚期才有合襠褲子,叫 窮袴 。早期的窮袴褲襠極淺,沒有褲腰,褲管很肥大。這個找不到圖,友友們 自行腦補 ,呵呵!
7、木屐與履
秦漢時代女鞋是很講究的。漢朝女子出嫁,要穿繪有彩畫、系有五彩絲帶的 木屐 。
兩漢時女鞋多用絲、錦、帛、皮革等材料制成,絲履等鞋面要繡花,鞋頭造型為歧頭型,稱為 歧頭履 。
1、女子發式
秦漢時期女子大多流行 平髻 ,百姓女子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飾,以頂發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漢皇太後仍以 假髻 來承載復雜繁重的頭飾,後來演變成 鳳冠 ,而富貴人家的女子的發髻逐漸向上推高成為 高髻 。
發髻大體分為 兩種類型 :壹種是梳在顱後的 低矮垂髻 (也叫椎髻),另壹種是盤於頭頂的 高髻 。
1) 垂髻(椎髻)
是我國最古老的發式之壹,是當時婦女的主流發式。其形是先將頭發捋在腦後,再在其末端綰成壹把,結成壹個小團(髻),將髻垂到後背部。
2) 墮馬髻(倭墮髻)
墮馬髻是偏垂在壹邊的發髻,也叫“倭墮髻”。梳綰墮馬髻時由正中開縫,發分雙股,至頸後集為壹股,挽髻後垂至頭部壹側,並從髻中分出壹綹頭發垂下,因酷似人從馬上跌落時發髻松散下垂之態而得名。這種發髻在東漢時年輕婦女間特別流行。“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是古人對美麗女子的形容。
《後漢書·梁翼傳》:“(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
《後漢書·五行誌》載:“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始自大將軍梁翼家所為,京都歙xī然,諸夏皆仿效。”可見這種發髻在當時是非常妖媚的發式。但流行時間不長,至魏晉時已完全絕跡。
3)高髻
漢朝童謠有“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壹尺 ”的說法。高髻多為宮廷嬪妃、命婦、官宦之家的小姐所梳用,梳高髻也要有簪花等裝飾。宮廷中流行的高髻有多種,如: 反綰髻、驚鵠髻、花釵大髻、三環髻,四起大髻、欣愁髻、飛仙髻、九環髻、迎春髻、垂雲髻 等。很多圖找不到,全靠腦補了!
4)分髾shāo髻
分髾髻是從髻中留壹小綹頭發,下垂於顱後,名為“垂髾”,也稱“分髾”。史上有“漢明帝命宮人梳百合分髾髻”,與墮馬髻相似。
2、步搖
步搖是漢朝出現的壹種頭戴首飾,即插在頭上的頭簪,以金、銀、玉石等材質制成,以龍、鳳、蝴蝶、鳥獸花枝等形象為造型,懸以金片或珠玉等墜子,走路時搖擺而動。
3、其它首飾與佩飾
耳飾 :分耳釘、耳鐺、耳環、耳墜。其中壹款耳鐺最為流行,其形為腰鼓,壹端粗壹端細,兩端為半球狀,細端插入耳孔,粗端留在耳垂前部。
頸飾 :主要有串珠、項鏈,材料多為金、銀、玉、瑪瑙、水晶、珍珠、琉璃等。
手飾 :戒子、手鐲、玉瑗、纏臂金。
腰飾 :有帶鉤和佩玉。
女子飾品以玉飾品最突出,其形制也各有不同。
1、服裝面料、紋樣
漢朝服裝原料主要有絲帛、麻布、葛布和各類動物皮毛,此時, 棉布 進入人們的生活領域。
棉分“白疊”和“桐華布”,其中“白疊”就是棉花紡織的布,“桐華布”後世文獻稱為“古貝”,則指用木棉花纖維紡織加工的布料,其纖維較短,後被棉花取代。
紋樣豐富多彩,有動物紋、雲紋、卷草紋、幾何紋、吉祥漢字文等。
2、服裝顏色
按照中華五色之分, 有5個正色 :青、赤、黃、白、黑; 5個間色 :綠、橙、流黃(褐黃色)、縹(淡青色)、紫。
在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染色織物顏色多達20種。但老百姓的服裝色彩普遍單壹,以麻纖維的本白色和黑色為主,其次是青、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