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分析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征,是如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的?舉例

分析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征,是如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的?舉例

明清建築具有明顯的復古取向,官式建築由於形式上鬥拱比例縮小,出檐較短,柱的生起,側腳,卷殺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頂柔和的線條輪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嚴肅,拘謹而硬朗的基調,明代的官式建築已高度標準化,定型化,而清代則進壹步制度化,不過民間建築之地方特色十分明顯。但也有極少數特例,如北京故宮線條復雜的角樓。

★明清官式建築詳見北京故宮

飛雲樓在萬榮縣解店鎮東嶽廟內,相傳始建於唐,現存者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樓面闊5間,進深5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底層木柱林立,支撐樓體,構成棋盤式。樓體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壯天柱直通頂層。這四根支柱,是飛雲樓的主體支柱。通天柱周圍,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為折角十字,外繞壹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壹座十字脊屋頂。

飛雲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給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覺。各層屋頂也構成了飛雲樓非常豐富的立面構圖。屋角宛若萬雲簇擁,飛逸輕盈。此樓樓頂,以紅、黃、綠五彩琉璃瓦鋪蓋,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醇黃若琥珀,樓身上懸有風鈴,風蕩鈴響,清脆悅耳。

飛雲樓樓體精巧奇特,像這樣造型繁麗的建築在宋元繪畫中出現很多,但實物保存極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價值。

廣西容縣真武閣建於明萬歷元年(1573年),建在容縣東門的古經略臺上。閣三層,樓層面闊三間,進深壹間,底層擴展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觀三層檐,歇山頂,高13.20米,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覺比壹般樓閣的出檐節奏加快,使得真武閣不象是壹座三層建築,倒很像是壹座單層建築而有三重屋檐,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動勢,但又較壹般重檐建築從容和層次鮮明。再加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全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中國建築屋頂美的傑作。底層平面比上二層大出很多,也使輪廓更顯生動。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以輕靈素雅見長。全閣用了近3000條堅如石制的鐵黎木構件,全部外露木面,壹律為灰黑色,三重屋面則是綠瓦灰脊,色調極淡雅柔和。登閣遠望,隔著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閣本身高13米,加上臺高近20米,也是周圍區域觀賞的對象。

在樓層有四、五根金柱,貫穿二、三層,其柱腳懸空,下離二層樓面5至25毫米,形成此建築的壹個特點。

宗教建築

現存的佛寺,多數為明清兩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數千座,遍及全國。漢化寺院顯示出兩種風格:壹、位於都市內的,特別是敕建的大寺院,多為典型的官式建築,布局規範單壹,總體規整對稱。大體是:山門殿、天王殿,二者中間的院落安排鐘、鼓二樓;天王殿後為大雄寶殿,東配殿常為伽藍殿,西配殿常為祖師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門、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稱寺。此外,法堂、藏經殿及生活區之方丈、齋堂、雲水堂等在後部配置,或設在兩側小院中。如北京廣濟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剎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規整中有變化。分布於四大名山和天臺、廬山等山區的佛寺大多屬於此類。明清大寺多在寺側壹院另辟羅漢堂,現在全國尚存十多處,尚有新建重者。為了便於七眾受戒,經過特許的某些大寺院常設有永久性的戒壇殿。明、清時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分布地區和華北壹帶,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漢族建築風格的影響,有的已相當漢化,但總是保留著某些基本特點,使人壹望而知。

此時期中國佛寺建築上出現壹種拱券式的磚結構殿堂,通稱為“無梁殿”,如山西、南京靈谷寺、寶華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種殿堂建築。這反映了明朝以來磚產量的增加,使早已應用在陵墓中的磚券技術運用到了地面建築中來。五臺山顯通寺內的無量殿為用磚砌成的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的建築,高20.3米。這座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面寬28.2米,進深16米,磚券而成,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墻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偉壯觀,是我國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無量殿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國無梁建築中的傑作。

明、清佛塔多種多樣,形式眾多。在造型上,塔的鬥拱和塔檐很纖細,環繞塔身如同環帶,輪廓線也與以前不同。由於塔的體型高聳,形象突出,在建築群的總體輪廓上起很大作用,豐富了城市的立體構圖,裝點了風景名勝。佛塔的意義實際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規定,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壹個重要審美對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蘭教等也建造了壹些帶有自己風格意蘊的塔,民間也造了壹些風水塔(文風塔)、燈塔。在造型、風格、意匠、技藝等方面,它們都受到了佛塔的影響。廣勝寺飛虹塔為例介紹。

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裏廣勝上寺,為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閣樓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體貼琉璃面磚和琉璃瓦,琉璃濃淡不壹,睛日映照,艷若飛虹,故得名。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漸變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輪廓。同時模仿木構建築樣式,在轉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額枋的表面雕刻花紋,鬥拱和各種構件亦顯得十分精致。形制與結構都體現了明代磚塔的典型作風。該塔外部塔檐、額枋、塔門以及各種裝飾圖案(如觀音、羅漢、天王、金剛、龍虎、麟鳳、花卉、鳥蟲等),均為黃、綠藍三色琉璃鑲嵌,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形成絢麗繁縟的裝飾風格,至今色澤如新,顯示了明代山西地區琉璃工藝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金剛寶座式塔是壹種群體塔,俗稱“五塔”。它源於南亞次大陸,以佛陀迦耶大塔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畫中曾有出現。但未被推廣。藏傳佛教大量采用此種五塔形式,作為宇宙模式的壹種表征。除藏、蒙地區外,明清時代華北也修建了壹些這類塔。以北京和承德地區為多。北京地區著名的有明代真覺寺塔,清代碧雲寺塔和西黃寺清凈化城塔等。

真覺寺坐落在北京西直門外,始建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為避雍正帝胤禎諱,更名大正覺寺。因寺內建有五塔,故俗稱五塔寺。明永樂年間(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達來到北京,獻上金佛5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圖樣。永樂帝下旨建寺造塔,成化九年依所獻圖樣建成。

金剛寶座塔由寶座和石塔兩部分組成。寶座為7.7米的高臺,系磚和漢白玉砌成,分6層,逐層由下而上收進0.5米,外觀莊重。最下壹層為須彌座,其上5層,每層是壹排佛龕,每個佛龕內刻佛坐像壹尊。寶座頂上平臺,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層,高約8米,象征毗盧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層,高約7米許,東塔象征阿輇佛;南塔象征寶生佛;西塔象征阿彌陀佛;北塔象征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征的佛稱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塊預先鑿刻好的石塊拼裝而成。寶座南北正中辟券門,塔內有石階44級,盤旋而上,通向寶座上層平臺。臺上還蓋有下方上圓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裝飾。中央大塔刻壹雙佛足跡,意為“佛跡遍天下”。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各部分比例勻稱,給人以堅實而不可動搖的印象。

民居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築的代表。它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遊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壹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壹家人在裏面和親和美,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壹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門內外的重要裝飾壁面,絕大部分為磚料砌成,主要作用在於遮擋大門內外雜亂呆板的墻面和景物,美化大門的出人口,人們進出宅門時,迎面看到的首先是疊砌考究、雕飾精美的墻面和鑲嵌在上面的吉辭頌語。通過壹座小小的垂花門,便是四合院的內宅了。內宅是由北房、東西廂房和垂花門四面建築圍合起來的院落。封建社會,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壹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房三間僅中間壹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壹明兩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臥室。東西兩側的臥室也有尊卑之分,在壹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壹般用做臥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壹明兩暗,正中壹間為起居室,兩側為臥室。也可將偏南側壹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壹體,稱作“壹顆印”,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鬥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墻黛瓦,給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墻喜歡作成“封火山墻”,可以認為它是硬山的壹種誇張處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壹些城市,這種高出屋頂的山墻,確實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壹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國黃河中下遊的漢民族,1900多年前在戰亂頻繁的年代被迫南遷。在這漫長的歷史動亂年代中,客家人為避免外來的沖擊,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起初用當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條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多層的方形或圓形土樓,以抵抗外力壓迫,防禦匪盜。這種奇特的土樓,後來傳布到福建、 廣東、江西、廣西壹的帶客家地區。從明朝中葉起,土樓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樓始終是客家人自衛防禦的堅固的樓堡。

此外,我國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總之,民居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法式”、“則例”等條條框框的約束,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

明清防禦性建築

★詳見長城

明清園林

陵墓

★詳見明十三陵

明清建築技藝

  • 上一篇:農村釀酒都是純天然糧食酒,為什麽市場不好?
  • 下一篇:& lt《詩經》與山鬼兩首詩的地域風格差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