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現行貿易條件分析及改善措施。

中國現行貿易條件分析及改善措施。

金支持下的中國與歐盟國家貿易條件分析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出口導向的貿易增長會惡化壹國的貿易條件,貿易條件惡化會降低壹國的福利水平。近年來,中歐雙邊貿易快速增長。為了探究中國從中歐雙邊貿易中獲得的利益,本文實證研究了從65438年到0993年中國與歐盟三個主要國家(德國、英國和法國)的貿易條件變化,具體到大類產品,並分析了原因。

2004年歐盟東擴後,連續兩年成為中國第壹大貿易夥伴,中國也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中歐雙邊貿易額壹直在大幅增長,但貿易額的增長並不能說明中國從中受益的情況。本文將以貿易條件為基礎,以中國與歐盟三個主要國家,即德國、英國和法國為例,探討中國從中歐雙邊貿易中獲得的利益,並分析其原因。

貿易條件的基本知識

(壹)貿易條件的概念及相關理論

貿易條件是衡量壹定時期內壹國出口相對於進口的盈利能力和貿易利益的指標,在雙邊貿易中尤為重要。常用的貿易條件有三種: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從不同角度衡量壹國的貿易收入。其中,價格和貿易條件最有意義,也最容易根據現有數據計算。本文采用的是價格貿易條件。

價格貿易條件,又稱凈實物貿易條件,是壹國出口和進口的交換價格,其計算公式為:

TT=Px/Pm其中Px和Pm分別代表出口和進口價格指數。TT值的增加意味著壹個國家的貿易條件得到改善,意味著壹個國家的出口價格比進口價格上漲得更快(或者出口價格比進口價格下降得更低),意味著該國從貿易中獲益更多;相反,TT的增加表明壹個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該國從貿易中獲得的利益減少。

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出口導向的貿易增長會惡化壹國的貿易條件,而進口導向的增長會改善壹國的貿易條件。同時,根據克魯格曼的標準貿易模型:壹國貿易條件的改善會增加壹國的福利水平;相反,貿易條件的惡化會降低壹個國家的福利水平。

(B)關於貿易條件的國內研究

目前系統研究中國貿易條件的資料是商務部國際市場研究室2001出版的《中國貿易條件研究1993-2000》,接受了聯合國的研究課題。研究表明,從1993到2000年,以1995為基期的中國總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後來也有學者研究了中國貿易條件的整體變化。例如,、的研究表明,在1994-2002年期間,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下降了37%,和李的分析表明,在1995-2005年的十年期間,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下降了26%。然而,專門研究中歐貿易條件變化的人卻很少。本文討論的是中國與歐盟主要國家的貿易條件。

中國與歐盟國家貿易條件的變化

(壹)數據來源和處理方法

為了研究中國與歐盟貿易條件的變化,本文選取了中國與歐盟三個主要國家,即德國、英國和法國的貿易條件。這三個國家是歐盟的主要成員和核心國家,中國與這三個國家的國際貿易額占中歐貿易總額的壹半以上。2003年,中國與這三個國家的貿易總額占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總額的56%。

以中英貿易為例,首先說明貿易價格條件的計算方法和數據來源。我們選取了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中中英兩國的1993和2003年(包括2003年的最新年份),按照《標準國際貿易分類》(SITC3)第三次修訂版歸類為三位數。它包含了大多數產品的貿易量和價值數據。由於數據的可獲得性,也為了保持數據的可比性,我們排除了以下產品:貿易量不可獲得的產品;單邊貿易產品,如中國僅從英國進口或出口的產品;僅在1993或2003中有貿易關系的產品。

經過這樣的處理,我們得到了150個產品組,其中1993占總貿易份額的95%,2003年的貿易份額是中英總貿易份額的68%,可以代表中英貿易的整體情況。

根據產品I的進出口貿易額和貿易量,可以計算出產品I的出口價格Px=Xi/Qx和進口價格Pm=Mi/Qm,進而得到產品I的價格和貿易條件TTi=Px/Pm..然後通過對產品I在總貿易量中所占的份額(這裏指的是所取產品的總貿易量)進行加權,就可以得到壹個總體的貿易條件指數。同時,如果權重是特定的類別,如初級產品、勞動密集型制成品或資本密集型制成品,我們也可以找出特定類別貿易條件的變化。

根據同樣的方法,我們可以計算出中國和德國之間以及中國和法國之間的貿易條件的變化。

(二)中國與歐盟三國貿易條件的變化

根據以上所列方法,我們計算了中國與三國的總體貿易條件和各品類貿易條件的變化,從中可以看出以下特點:

1.中國與三國的價格和貿易條件普遍惡化,而且程度比較大。其中,中德所有貨物貿易條件惡化62%,中英31%,中法77%。而且制成品的貿易條件也惡化了,中國、德國、中英、中法分別是65%、28%、79%。

盡管總體貿易條件惡化,但壹些產品的貿易條件也有所改善。例如,中德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和中英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品貿易條件改善15%,中法初級產品貿易條件也略有改善,達到3%。對於貿易條件改善的產品,我國在1993年的出口價格遠遠低於進口價格,但隨著出口價格的不斷提高和進口價格的不斷降低,兩者的價格差越來越小,顯示了貿易條件的改善。

3.在成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變質更嚴重。雖然中德、中英、中法的貿易條件都惡化了,但在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產品上的表現比勞動密集型產品要好。中國、德國和法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惡化程度分別為72%和75%,而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只有55%和45%。中英貿易條件雖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惡化了43%,但在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上卻增長了15%。

4.中國與三國的貿易條件惡化程度不同。其中,中德、中法惡化較為嚴重,均超過60%,而中英貿易條件惡化相對較輕,惡化31%。

(三)中國與歐盟三國貿易條件的差異。

德國是中國在歐洲的第壹大貿易夥伴,從1993到2003年快速增長,年均增長16%。中國出口到德國的大部分產品是輕工業產品。出口量雖大,但價值含量低,需求彈性大。與此同時,中國進口的主要是機械設備、電子電氣產品、汽車及其零部件、飛機、光學儀器、塑料制品、鋼材、鋼材、銅及其制品、有機化學品等商品。德國產品質量高,售後服務周到,交貨準時,贏得了中國合作夥伴和消費者的信任,但同時價格也高。

中國對法國的出口相對集中。2004年,中國向法國出口的前10位產品為:辦公機器及信息設備、服裝及毛皮制品、體育用品及玩具、視聽接收及錄音設備及其制品、皮革制品、旅行用品及鞋類、電器設備、聲音及圖像傳輸及傳送設備、金屬制品、家用電器及塑料制品。法國進口10種產品,價值1.21.2億歐元,占當年法國進口中國產品總額的73.5%。與此同時,中法雙邊貿易近年來增長迅速。

與德法不同,英國對中國開放較早,貿易增長相對穩定。中德、中法貿易不穩定。中德雙邊貿易在1996和1997出現負增長,中法貿易也在1996出現負增長,中英貿易壹直保持正增長。雖然中英雙邊貿易額的增長率(1993-2003)略低於中德(16%)和中法(17%),但相對穩定,因此貿易條件的變化相對小於中德和中法。

總的來說,從1993到2003年,中國與德國、英國、法國的價格貿易條件都顯著惡化,但在具體產品分類和國別上存在差異。從產品分類來看,制成品的變質程度大於初級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變質程度大於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從國家層面來看,中英貿易條件惡化相對較輕。

中國與歐盟國家貿易條件變化的原因

(壹)總體價格貿易條件惡化

1.出口退稅等出口激勵措施。為了鼓勵出口,中國政府采取了出口退稅和出口補貼等壹系列政策。出口退稅和出口補貼使得很多企業采取“只出口,不內銷”的策略,因為出口意味著降低成本。同時,從1993開始,我國開始改革高度集中的外貿體制,進壹步放開外貿經營權,下放出口審批權。與此同時,中國還采取了出口信貸和出口信用保險等金融措施,建立了保稅區,促進了出口組織。這樣,壹方面增強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另壹方面降低了出口價格水平。

2.國內對進口產品需求的增長。近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壹方面,國內企業對先進技術設備、國外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依存度越來越高。另壹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國外消費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雙方的需求導致進口價格持續上漲。

3.出口企業中大量外資的存在。中國政府也出臺了壹系列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特別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資在中國出口企業中的份額不斷增加,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不到30%增加到2005年的80%以上。大部分外資是跨國公司。為了減輕稅負,逃避管制,轉移資金和利潤,他們通常高價進口原材料、中間產品和機器設備,低價出口成品。即提高了進口產品的價格,降低了出口產品的價格。

(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條件惡化

1.中國的勞動力廉價而豐富。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很低。2004年,非熟練勞動力的年薪在5000美元以下,熟練勞動力的年薪略高於5000美元,遠低於西歐的勞動力成本——都在3萬美元以上。同時,中國的勞動力供給也很大。不僅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可以從事大量的低技能勞動,而且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充足的供應和激烈的競爭自然會壓低勞動力價格。

2.出口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惡性價格競爭。我國出口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面臨完全競爭,能賣的品牌少,核心價值低,替代性強;為了在眾多同質企業中更具競爭力,這些企業往往采取低價策略,造成惡性循環,這在我國出口產品頻繁遭遇反傾銷中也可見壹斑。

3.中國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上的競爭力增強了。與勞動密集型產品不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替代性相對較弱。而且隨著外資和先進技術設備的不斷引進,中國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上的競爭力不斷提高,因此這類產品貿易條件的惡化相對好於勞動密集型產品。

總之,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與歐盟三大國的價格和貿易條件都有很大程度的惡化,但惡化的程度因具體的產品分類和國家而異。壹方面,中國應不斷提升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升級,提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檔次;另壹方面,在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時,不應過分依賴主要產品;在數量大幅增長的同時,也要註意貿易條件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產品低價出口不是長久之計,提高出口產品的價值進而改善貿易條件也不容忽視。

中國貿易條件的變化趨勢及問題分析

杜哲俊

摘要:在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普雷維什的“貿易條件惡化”理論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理論和實證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貿易條件惡化,並分析其原因,提出改善中國貿易條件的政策建議。

文本:

19世紀初由李嘉圖提出,20世紀由赫克托和奧林發展的比較優勢理論,從比較成本和要素稟賦差異的角度論證了國際貿易對所有國家都有利,因此主張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比較優勢理論因此被視為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然而,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貿易條件惡化”對其提出了巨大挑戰,並對當代國際貿易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貿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1?貿易條件惡化理論的內容

1.1?貿易條件惡化理論及其主要觀點

貿易條件惡化論是阿根廷經濟學家羅爾·普雷比什(roal prebish)在1949年5月提交給聯合國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的題為《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和主要問題》的論文中,針對1929大危機後拉美國家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惡化的情況提出的。

二戰後,傳統貿易理論面臨的最重要挑戰之壹是關於貿易條件的爭論。Prebisch得出的結論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正在長期惡化。Prebisch認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有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技術進步的好處不能平均分配。從理論上講,如果發達國家和弱勢發展中國家的收入能夠按照各自的生產率增長率增加,那麽初級產品和成品的相對價格就會按照不同的生產率增長率進行調整。但實際上,兩者的價格並不嚴格按照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實現了技術進步,成品價格不壹定下降。如果企業家和生產要素的收入增長大於生產率的增長,成品價格反而會上漲。然而,在發展中國家,收入增長低於生產率增長,因此國際市場上初級產品的相對價格呈下降趨勢。

其次,成品市場結構的壟斷。由於制成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在世界經濟繁榮時期,制成品的價格下降幅度遠小於初級產品,導致其相對價格即貿易條件向不同方向變化。制成品的貿易條件上升了,而初級產品——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產品——的貿易條件卻不可避免地惡化了。

1.2?貿易條件惡化理論的發展

普雷維什提出這壹理論後,漢斯·辛格根據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拓展了這壹理論的應用領域。註意到發展中國家出口越來越多的制成品,他開始將貿易條件惡化理論擴展到以下三個方面:第壹,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惡化率高於發達國家;第二,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制成品價格下降速度快於發達國家出口的制成品;第三,初級產品在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中的高比例意味著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惡化對它們的影響大於發達國家。

這樣,辛格認為發展中國家只能通過出口勞動密集型制成品而不是出口初級產品,實施出口導向戰略來改變貿易條件惡化的內容,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長期惡化的問題。

2?中國貿易條件的實證分析與發展

2.1?中國貿易條件的實證分析

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3年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從發展趨勢來看,我國對外貿易非常令人滿意,尤其是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轉型升級,工業制成品占絕對比重。這種情況會讓我們覺得中國的貿易條件比以前好很多。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以上對貿易條件惡化理論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壹國出口價格相對於其進口價格的下降意味著貿易條件惡化,即該國必須出口更多的商品來換取等量的進口商品。從1998到2003年,中國出口和進口的相對價格即總體貿易條件下降了14.2%,產生了相當於2000-2003年GDP的1.0% ~ 1.2%的負收入效應。其中,工業制成品貿易條件的下降成為中國整體貿易條件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期,制成品貿易條件下降14%,初級產品貿易條件下降2%。實際上,從1998到現在,制成品和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的走勢幾乎是壹致的,但在1999之後開始分道揚鑣,制成品貿易條件持續惡化,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改善。由於初級產品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較小,貿易條件改善的程度有限,並沒有帶來整體貿易條件的改善。可見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貿易條件並沒有改善。

2.2?中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目前的發展狀況與prebisch和Singh的貿易條件惡化理論所討論的非常相似,但中國也有自己的具體情況。那麽,是什麽導致了中國貿易條件的惡化呢?

(1)進出口產品結構變化。中國出口產品中制造業產品的比重在上升,初級產品的比重大幅下降。近年來,初級產品的國際價格漲幅遠高於制造業產品。從出口來看,由於我國產品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後,技術含量高,勞動生產率高,部分產品大量出口,從而壓低了國際價格。此外,從進口構成看,由於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特別是重化工業生產和投資的增長,對原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在進口中的比重也大幅提高。2003年中國新增鐵礦石進口量占全球新增產量的51%,新增原油消費量占全球新增產量的35.3%。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這些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近年來壹路上漲。出口產品價格下降,進口產品價格上升,造成中國貿易條件惡化。

(2)外商投資企業內部貿易的結果。企業內貿易,顧名思義,是指在同壹企業內部進行的國際貿易,即跨國企業的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以及子公司之間的跨國貿易行為。現實中,跨國企業進行產業內貿易主要是利用轉移價格獲取高額利潤。就跨國企業而言,其內部實體之間的交易價格可以由企業根據總體規劃自主確定。在中國,跨國企業往往采取高價進口機器設備和原材料,低價出口成品的策略,以降低企業稅負,規避風險和控制,配置資金,有效分攤費用。但是外資企業已經占到中國貿易額的1/2以上。因此,他們的做法使中國的貿易條件惡化了。

(3)關稅制度不完善。雖然近年來我國對關稅制度進行了深入改革,但我國關稅結構仍不盡合理,關稅“虛擬保護”現象嚴重,實際關稅征收率明顯低於名義關稅征收率。在平均關稅水平逐年下降的情況下,實際征收率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沒有起到應有的保護作用。而且對於占中國對外貿易大部分的加工貿易來說,進口原材料、機器設備的高關稅必然導致進口價格高;同時,出口退稅和進口減免稅的存在,在壹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們產品的價格。這進壹步惡化了我們的貿易條件。

(4)經濟全球化的作用。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際上要求中國貿易自由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自由貿易的發展,中國的產業安排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忽視了對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安排。這雖然發揮了中國的比較優勢,但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會陷入“比較優勢陷阱”。而且由於發達國家比我國擁有更多的知識和技術,發達國家的生產力和產品更新速度都比我國快。這造成了中國貿易條件的惡化。

3?改善中國貿易條件的政策建議

如前所述,中國的貿易條件,尤其是制成品的貿易條件確實在惡化,而且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通過關稅和配額等手段改善中國貿易條件的空間越來越小,中國的貿易條件可能會進壹步惡化。貿易條件惡化的趨勢將對中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保持中國經濟的良好發展,維護改革開放帶來的輝煌成就。

3.1?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由於壹國的貿易結構很大程度上是由壹國的產業結構決定的,因此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實現比較優勢的升級優化,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重要途徑。

(1)加大產業轉移力度,大力發展以機電為主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新材料、醫療、生物、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知識經濟,使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更重要的是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進行產業調整。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1.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占25.2%。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規模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吸引世界先進技術,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2)由於我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在貿易中占有相當的地位,應繼續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資源豐富的優勢,進行現代化建設。大力加強傳統出口產品的深加工,提高技術含量,積極將新技術、新材料滲透到傳統產業中,促進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升級,重新獲得比較優勢。

(3)還要拓展和完善產業鏈,壯大基礎產業實力,大力發展零部件加工業,減少加工貿易對零部件進口的依賴,從而大大降低中間產品高價進口對出口效益增長的負面影響,促進貿易條件的改善。

3.2?加強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和中介機構建設。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由市場信息特別是價格信息引導的,價格信息是企業經營決策的基礎。由於體制因素,中國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手段也極其有限。在這種情況下,發揮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和中介機構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們可以承擔國際貿易中許多本不應由政府或企業管理的事務。而在中國,這些協會、商會往往是半官方的,習慣於行政管理,謀求自己的經濟利益。有時它們不僅不能成為進出口企業的好幫手,還會造成復雜化,給企業帶來額外的負擔。因此,應大力加強各類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和中介機構的建設,使其市場化運作,擺脫政府色彩,充分發揮其在收集市場信息、協調行業競爭、提供咨詢服務、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以促進我國貿易的發展。

3.3?加強關稅制度改革

我們要積極推進關稅制度改革,優化關稅結構,促進我國貿易更好地發展。要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減免稅政策,特別是規範加工貿易的關稅政策,努力引導加工貿易向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轉移。同時,要對全行業實行優惠的關稅政策,而不是針對個別企業和項目;國內外的所有企業都應得到國民待遇,以便建立壹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3.4?加大外貿企業改革力度

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是壹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但我們應該下大力氣改革外貿企業,因為外貿企業是進出口業務的載體,只有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才能促進中國貿易的健康穩定運行。為此,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真正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外貿企業制度。要加強外貿經營中的科技含量,促進外貿企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同時,要改變企業分散經營的局面,實施行業集中戰略,實現規模經濟,促進外貿企業整體素質的提高。

參考

[1]?、楊、、。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呂程春。國際貿易原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3]?呂程春。戰略性貿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4]?謝飛。貿易條件、技術進步與發展戰略選擇[J].財貿研究,2003 (6): 1-6。

[5]?董。“貿易條件惡化”的爭論與發展[J].南開經濟研究,2006 54 38+0(3):11-14。

[6]?陳雪梅,郭希寶。對貿易條件惡化的評論[J]。教研,1999 (7): 52-57。

[7]?趙宇民,郭培星,王婷。中國貿易條件的趨勢分析[J].國際貿易,2002 (7): 18-25。

[8]?張,人。貿易條件惡化的發展及其意義[J].經濟問題探究,2002(10):13-16。

/view_info.jsp?INFOID=7110

  • 上一篇:關於美術與手工的詩句
  • 下一篇:北京結婚有哪些習俗和禁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