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初二作文 家鄉的風俗 600字

初二作文 家鄉的風俗 600字

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裏,我們的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壹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壹起,吃著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裏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 上床睡覺。年初壹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壹碗香濃 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 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壹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 送暖入屠蘇。加上這壹句詩的熏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 了呢?伴隨著壹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 和父母壹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壹個環節,因為每 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會綻放出壹朵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 覺得其樂無窮呢!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妳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 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裏,我們的 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壹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 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壹起,吃著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 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 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裏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 上床睡覺。年初壹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壹碗香濃 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 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壹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 送暖入屠蘇。加上這壹句詩的熏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 了呢?伴隨著壹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 和父母壹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壹個環節,因為每 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會綻放出壹朵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 覺得其樂無窮呢!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妳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杭州的民情風俗

杭州的民情風俗,是隨著杭州歷史經濟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發展,不斷地由廣大人民所創造、所豐富而逐步衍變而成的。它為杭州增添獨特的江南風情。

從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豐富文物說明,杭州最早人類活動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風俗。他們有的在山上構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設適應地勢低窪的幹欄式屋舍。他們利用石頭打磨石犁、石錛,從事稻谷、芝麻等農耕生產;利用弓箭、石刀,從事狩獵活動;鑿刻獨木舟,編織漁網,進行捕魚作業,形成了原始農業生產上的壹整套習俗。他們還能用石輪紡織麻布,用石針縫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燒制陶器,來改善、裝飾自己的生活。

春秋戰國時,杭州地屬越國或吳國,後並於楚。秦漢時杭州地開始建縣,當時的錢唐縣是武林山麓壹個小縣,臨江濱海,以水為鄰。《漢誌》載:“吳粵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劍,輕死易發,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數與楚接戰,互相兼並,故吳越風俗,略與楚同。”

隋朝置杭州,興建州城,開鑿江南大運河,對杭州城市發展起到奠基作用。《隋誌》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魚稻富饒,不憂饑餒,信鬼神,喜淫祀。”又載:“吳郡余杭,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商賈並輳。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敦龐,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

自唐以後,杭州進入全國著名城市的行列。杭州的城區從城南的江幹擴大到城北的武林門。城市人口從原來的1.5萬戶猛增到10萬余家。經濟繁榮,還與日本、朝鮮等國建立通商貿易關系,杭州已成為“東南形勝,江吳都會。”隨著杭州城市的發展,社會風俗也漸趨都市化,生產、居住、飲食、服飾、婚喪、歲時、慶典、禮儀等民情風俗,都有了相應變化。詩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詩中,謳歌唐代杭州“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的社會風俗,“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歲時風俗,“歲熟人心樂,朝遊復夜遊”的西湖夜遊風俗。

杭州的民情風俗自北宋以後,變化較大。首先,杭州曾經歷我國歷史上兩次人口南遷的影響,形成南北風俗的大融合。西晉時,北方屢遭戰亂,晉室南遷,北方的士大夫甚至平民也隨之紛紛渡江,雲集富庶的三吳(吳興郡、吳郡、會稽郡)地區,南方大片土地都成為東晉貴族的田莊。因此,北方風俗也影響杭州。特別是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貴族入侵中原,趙宋政權南遷,建都杭州,大批士庶渡江南下。南渡的北人將原有的家法禮俗壹並帶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風俗起了很大變化。

杭州,作為南宋的都城後,經濟日益繁華,社會風俗更加多樣。當時,杭州已成為北方商賈集中的地方,尤其從汴京遷來的軍器制造、土木營造、紡織、印刷等工業和手工業作坊,紛紛在杭州重新建立基地,商賈也紛紛開店設肆。雲集的商品,豐富的民物,使杭州出現許多著名的街市,如米市、菜市、羊市、魚市、肉市、柴市以及花市、燈市、珠寶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留著許多相關的街巷地名。《武林舊事》等書記載當時杭州有四百四十行,壹條橫貫南北的禦街,或稱“天街”,從北首的斜橋向南,壹直通到鳳山門,路面均鋪石板,兩旁商肆林立,“無壹家不買賣者”。南宋《夢粱錄》載:“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不但白天營業,夜市也與日間無異。“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趁早市者,復起開張”。

當時杭州最多的是飲食行業,市民宴飲、品茗成風。據《都城紀勝》記載:“京城食店,多是舊京師人開設。”這些店鋪都還保持北方飲食習慣,以適應南渡北人的口味食俗,連南宋皇帝趙構也懷念鄉情,要去品嘗壹下宋五嫂親手烹制的北方魚羹美味,因此,“宋嫂魚羹”這道名菜壹直流傳下來。

“南人吃米,北人吃面”。杭州人本以米飯為主食,後因北方流寓人多,面食驟然增加。北宋京師上層社會婦女的衣飾,南渡後也傳到杭州。連最時髦的“瘦金蓮”、“方瑩面丸”、“遍體香”等化妝品,也在杭州逐漸流行起來。《夢粱錄》“民俗”條曾記載這樣壹件事:“自淳祜年來,衣冠更易,有壹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成群,鬥美誇麗,殊令人厭見,非復舊時淳樸矣。”

南宋杭州的歲時風俗,在南渡初年,與北方風俗還有很大差異。但到南宋末年,隨著南北文化風俗的融合,最重要的是中原文化的崛起,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滿月、百日、周歲的儀式禮節,也滲入了中原的習俗,娛樂風習也有不少是繼承北方遺留下來的習俗。北宋汴京有“瓦舍”,南渡後的杭州也出現了遊樂場所“瓦舍”,而且為數眾多。影戲的初時只以素紙雕形,南渡後用羊皮加上彩色裝飾。說唱諸宮調的,汴京有孔三傳編傳奇靈怪,人曲說唱,後杭城有女藝人熊保保及後輩女童仿效學唱。隨著北人的南來,連奉祀的神廟,也遷建杭州。

北宋士大夫崇尚園林,也成為南宋官僚階層的壹種習尚。當時,西湖四周都建起園苑。《夢粱錄》中說:“杭州苑囿,俯瞰西湖,高挹兩峰,亭館臺榭,藏歌貯舞,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矣。”元朝李果《風俗通義》題辭中說:“上行下效謂之風,眾心安定謂之俗。”宋室南渡,君臣耽樂湖山,過著花天酒地的奢糜生活,上行下效,也形成市民階層“四時幽賞”、行樂西湖的風氣。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壹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采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劃著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著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們家有壹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壹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壹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壹片反著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卷成壹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壹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壹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妳只要壹聞到味,就會挑起妳的食欲;只要妳的餐桌前壹有粽子,妳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麽“秘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著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著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麽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壹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征。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同編織了壹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 上一篇:關於愛黨或黨史的講話有重要的補充。
  • 下一篇:印度寓言故事《禿鷲唱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